陶行知诗歌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2021-01-28 23:12陈永琳向阿红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2期
关键词:陶诗陶行知诗人

陈永琳 向阿红

陶行知(1891—1946)是一位高产的人民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近千首独具风格的诗歌,其生前就出版了五本诗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陶行知的诗歌作品就对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从1936年诗人萧三在巴黎《救国时报》上发表《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一文后,关于陶行知的研究就已经展开,虽然对陶行知的历史评价时晦时显、时褒时贬,陶诗研究也因此时断时续,但一直没有真正停止过。”①陶行知虽在人们的眼中主要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他作为重要诗人的历史地位也不容小觑。

一、陶行知诗歌研究的两个阶段

陶行知诗歌创作时期正好是中国新诗发生、发展时期,可以说陶行知是较早进行新诗创作的实践者之一。他的新诗理论及其新诗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陶行知的诗歌创作数量多,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迥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1946年《解放日报》曾评价陶行知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文学家;萧三也评价陶行知是“中国的大众诗人”②;郭沫若也说他是“伟大的人民诗人”③。可见,陶行知作为文学家这一身份是被广泛认可的。

对陶诗正式展开研究是在1936年,当时诗人萧三的《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一文发表在巴黎《救国时报》上,引起了学界对陶诗的关注。随后,国内对陶诗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真正的研究性文章是在陶行知去世以后,由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纂的《陶行知先生纪念集》收录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关于陶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在纪念与追思的情感主导下开展的。主要是对陶行知诗人身份的追认,以及对陶诗的认可。大部分研究成果饱含着论者深沉而真挚的感情色彩,主要体现在萧三的《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袁水拍的《陶派诗》、高嘉的《诗人陶行知》、方与严的《人民教育家与人民诗人》等研究论文中。陶行知虽然向来未以诗人身份自居,但他并非全然置身于文学圈外。他先后撰文参与了30年代初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并撰有《文言白话又一战》《大众语运动之路》等文章。他对诗歌的理解、关于诗歌艺术的谈话、与胡适的诗战以及在诸多场合吟诵诗歌等,处处体现了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诗人。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秉承着大众化的创作路子,更是走在了许多左翼作家之前。这使萧三注意到了他,并高度称赞他是“中国的大众诗人”④。这对40年代及以后的陶诗研究定下了基调。

陶诗在汲取民族文学遗产及民间艺术精华上是有其成绩的⑤。陶诗非常通俗,大众化而又富有“诗味”,这也造就了一位“大众的诗人”⑥。可以说,陶行知已“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人民大众的诗的道路”⑦。但中国传统诗学常以含蓄隐晦见长,强调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有人嫌陶先生的诗太浅显,太“不像诗”⑧。的确,他的诗句也许比文人的说话还要“白”一些,但他还是坚持写这种“陶派诗”⑨。这个流派起初也许只有陶先生一个人,经过几十年的试验创造,证明了这种流派的价值⑩。袁水拍将陶诗称为“行知体”或“陶派诗”,将陶行知称为“陶派诗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嘉称赞他是“一位伟大而真实的诗人”⑪。郭沫若为《行知诗歌集》所作的“校后记”对陶诗作了概貌性的评价,同样给予了高度肯定⑫。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论者多立足于民族独立和民主诉求的角度,从宏观上研究陶行知诗歌的人民性、战斗性,对他的政治抒情诗给予高度评价⑬。而这一时期对陶行知的教育诗缺乏一定的关注和研究,几乎未见相关研究成果。1949年,孙铭勋曾撰文研究陶行知诗歌的教育内容⑭,但因论者偏重于对政治的关注而未能进入更深入的文本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四五十年代的研究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环境具有某种内在联系。陶行知的政治抒情诗恰好吻合了40年代的战争环境和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代语境,这就使论者更多地关注陶行知的政治抒情诗,而不是他的教育诗。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集中在对陶行知具体诗歌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上,更趋于理性。其中,陶行知的教育诗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陶行知除了写过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之外,他还巧妙地运用诗歌的形式来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写了大量的教育诗。王文岭说:“他是一个教育家诗人。他有意无意地用诗歌的形式宣传他的教育思想,或者说他的教育思想经常用诗歌的形式去宣传。”⑮杨月明指出:“陶行知的教育诗,是为生活教育理论服务的。”⑯潘清河说:“陶行知的诗歌,几乎都是他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⑰

80年代,陶行知在政治上得到了平反,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的诗歌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各大报刊如《人民日报》《羊城晚报》《贵州日报》《艺谭》《金陵陶研》《新文学史料》等刊物报纸上先后刊载有关陶行知教育诗研究的理论文章。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各有千秋。比如有的是从陶行知诗歌的具体体现来看他的教育思想⑱,有的专门从思想性和艺术性对陶行知教育诗进行评价⑲,有的是分析陶行知教育诗中所涵盖的教育理念⑳,有的以时间为逻辑起点,从不同时段的教育特征来分析陶行知是何如运用诗歌教育民众的㉑,有的研究陶诗所涉及的教育方法,以及陶行知利用诗歌进行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㉒。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专门探讨陶行知的“诗教”思想。有学者从我国“诗教”传统出发,引申到陶行知对“诗教”传统的继承㉓,有人从教育学价值层面来理解陶行知的诗教㉔,有人专门从美学层面来探讨陶行知的诗教㉕。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以全局性的视角全面概述陶行知教育诗的特点、内涵、艺术和价值。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从单一的角度,摄取某一个点或某一首诗来进行研究。如顾伟的研究论文《陶行知的一首教育诗解读》,对《佘儿岗儿童自动小学三周年纪念》这首诗歌进行了解读,详细分析了该诗所体现的教育内涵。

二、陶诗创作及其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作的教育诗所针对的具体对象有所区别。部分教育诗是为平民大众而作,引导他们如何生活。同时,其中大部分教育诗是专门为儿童所作,是教育小孩子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形成良好习惯的小儿歌。有学者统计,三联书店出版的《行知诗歌集》540多首诗中,儿童诗有100首以上,可见儿童诗占据了陶行知教育诗的大部分“江山”。这些儿童诗,“以儿童生活、儿童教育为题材,洋溢着诗人对儿童的满腔热情和寄托着革命家的无限希望”㉖。金燕玉认为,“陶行知要通过自己的诗歌把少年儿童引向一个自立、奋斗、创造的境界”㉗。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由金燕玉主编的《陶行知儿童诗选》,姚雪垠为该书撰写了序言。作者认为“这些诗在今天对儿童和成年人仍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㉘。这些儿童诗(小儿歌)是陶行知教育诗的一部分。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学者专门以儿童诗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陶行知的诗歌教育理念。如有的认为小儿歌是陶行知采取的一种独特方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论㉙,有的从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等不同层面来研究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㉚。

陶行知的教育诗中蕴含着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余润生指出:“从陶行知教育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封建传统教育的彻底决裂,和殖民主义教育的根本对立,和民众建立了淳厚的朴素的血肉联系。”㉛陶行知与平民的亲和力,表明了他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在他的教育诗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的”,青少年是未来的接班人,对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王晓龙也说:“陶行知是青年的挚友和导师。”㉜而在青年的教育中,“他提出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私德’,他认为私德是公德的根本,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础和保证”㉝。例如诗歌《假好人》就阐述了这种观点:“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除了这根本的公德,还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教育要立大志,做大事”等㉞。例如诗歌《自勉并勉同志》写到:“人生天地间,各有所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除了对青少年的教育,在他的教育诗歌中还有对平民大众的生活教育、人生教育等。孔维民认为陶行知的教育诗内容很丰富,有抗战爱国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教育,惜时、勤勉、劳动教育,自立、达人教育,自由、民主教育㉟。姜观吾认为陶行知的诗歌和他的教育思想发展过程相一致,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和民主教育三个阶段,他都是用诗歌教育民众㊱。罗若群、刘永发认为陶诗中包涵有他的“爱满天下”情操、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㊲。黄安澜认为陶行知大量的教育诗歌,抨击封建主义传统教育的腐败,揭露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实质,高擎新型进步教育的大旗㊳。这些研究将陶行知的教育诗分析得十分透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陶行知的教育诗是十分宝贵的遗产,认真研究、吸取他的诗教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教育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陶诗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多维视角

除了国内对陶行知的研究以外,海外也形成陶行知研究的热潮。周洪宇的专著《陶行知研究在海外》,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海外学者对陶行知的研究情况。研究陶行知的海外学者主要有日本的斋藤秋男和牧野笃、港台的何荣汉与曹常仁、欧美的黄冬与姚渝生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海外学者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陶行知。例如日本学者斋藤秋男的专著《陶行知评传——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新中国教师之父——陶行知》《民族解放的教育(编译)》《陶行知生活理论的形成》㊴、牧野笃的著作《中国近代教育的思想性发展和特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㊵,台湾学者曹常仁的《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㊶,姚渝生的博士论文《教育救国:陶行知的教育激进主义》㊷等,但多是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几乎没有专门性地对其诗歌进行研究。

从国内和海外对陶行知的总体研究情况来看,大都集中在对陶行知所作出的教育贡献进行研究,很少有对其文学创作中的诗歌进行专题研究,即便有少数学者研究过陶诗,但也都不是系统地展开研究。实际上,陶行知创作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早期创作了少数古体诗,如《北固乡道上》《携诗游》《攀松山》《春日晨游》等,借用古体诗词的形式抒发个人真挚的情感。郭沫若曾高度评价了陶行知这些古体诗,他说:“但在那些作品中(指陶行知的古体诗),也有绝类唐宋人的佳作,有的更足使当今自命诗人的新诗人们暗无颜色。”㊸随后,陶行知渐渐摆脱了旧式诗词的形式,创作更加自由随意,并增加民歌民谣的艺术特质和形式,创作了大量的白话新诗,在当时,这让那些看不起民歌体诗歌的自命清高的诗人“大跌眼镜”。从陶行知自身创作在诗歌形式上的变化来看,他的确是早期新诗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之一,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新诗人。陶行知对新诗大胆地探索和实践,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学理论对当时新诗的探索者和建设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给处于草创期的中国新诗指明了方向。

陶行知作为一位大众诗人,他受古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关心国家和人民,力求诗歌创作达到简单易懂的目的,符合平民大众的理解能力,他要求自己的创作要达到让平民百姓都能读得懂的目标。所以,他采用最易于平民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诗歌形式,用最通俗的、最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来进行创作。对大量的民间歌谣和经过提炼加工的方言俗语的运用成为陶诗的一大特色。其次,陶诗所具有的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其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吟唱。据不完全统计,陶行知诗作中有将近20首诗歌先后被赵元任、吕骥、任光等作曲家谱成曲子。

陶行知虽然创作了如此惊人数量的诗歌,但是学界对陶行知诗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学界也并未将陶诗编选入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者专题性的诗歌史中进行探讨。陶行知诗歌不被重视,有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的文学成就之因。不管此前是什么原因导致陶行知的诗歌没有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当下真正要做的是改变现状,正视陶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不仅要关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等著作,还要去关注这位大诗人的文学成就以及对新诗发展历史带来的新变化。陶诗所展现的时代内容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值得研究者注意。总而言之,对陶诗的研究已经逐渐跳出了传统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具有更广的研究视角,这使得还原陶行知的文学世界有了可能,陶诗研究必然会因有了新的队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野而创出新路。

注释:

①⑬⑮王文岭:《陶行知诗歌研究述评》,《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④⑤⑥萧三:《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参见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21、821、825、821页。

③⑫㊸郭沫若:《行知诗歌集·校后记》,参见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20、820、820页。

⑦⑪高嘉:《诗人陶行知》,《新华日报》1946年7月29日。

⑧⑨⑩袁水拍:《陶派诗》,《清明》1946年第4期。

⑭孙铭勋:《从行知诗歌看教育》,参见邝忠龄编:《孙铭勋教育文选》,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50—106页。

⑯㉙杨月明:《唱给大人听的小儿歌——陶行知教育诗歌浅赏》,《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⑰潘清河:《走进行知诗歌世界——读陶行知诗歌有感》,《生活教育》2008年第12期。

⑱㉛余润生:《从陶行知诗歌看他的教育思想》,《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

⑲周洪宇:《陶行知的教育诗》,《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第1期。

⑳㊲罗若群:《陶行知的教育诗》,《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㉑㊱姜观吾:《陶行知运用诗歌教育人民》,《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㉒㉜㉞王晓龙:《弥散在陶行知诗歌中的教育》,《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㉓炼虹:《陶行知的“诗教”》,参见北京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陶行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1—356页。

㉔㉟孔维民:《陶行知诗教摭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㉕顾伟:《陶行知诗教美学探微》,《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0期。

㉖张永锋:《陶行知的儿童诗》,《重庆日报》1981年10月16日。

㉗金燕玉:《懂得儿童 赞美儿童 引导儿童——陶行知儿童诗初探》,《艺谭》1983年第3期。

㉘姚雪垠:《陶行知的儿童诗》,《人民日报》1984年4月23日。

㉚程小林:《试论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语文学刊》2015年第3期。

㉝王培:《陶行知诗歌的教育魅力》,《生活教育》2006年第3期。

㊳黄安澜:《陶行知的教育诗》,《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㊴徐则浩:《斋藤秋男访问陶行知故乡》,《江准文史》1999年第1期。

㊵牧野笃:《中国近代教育的思想展开与特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之研究》,日本图书中心1993年版。

㊶曹常仁:《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㊷参见于洋:《还原性视角、语境中建构与生成性思维——美日德陶行知研究博士论文个案分析》,《现代教育》201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陶诗陶行知诗人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陶行知教育名录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