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遗址的新型发展路径①
——以合肥合柴1972为例

2021-01-29 12:30
商展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遗址园区工业

1 研究背景介绍

“工业遗产”概念最早出自国际工业遗产联合会《塔吉尔宪章》。文件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1]而我国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各具特色的近现代工业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2]

合肥合柴1972的建立正是立足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处工业遗址,它是国内第一个由监狱旧址改造的文创园,也是基于合肥砖厂、柴油机厂基础上的二次改造。园区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政务区、蜀山区三区交界处。园区旧址——合肥监狱—肥西新生窑厂始建于1954年,于2019年改造为文创园。合柴1972保留了的原有肌理,不做大拆大建,在现存工业遗存结构特征和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和机厂改造。A馆将原缸体铸造车间改造成素雅的当代艺术空间, B馆改造于原装配车间,C馆改造于原模具车间。在空间布局中,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致力于打造出一域“工业记忆+产业发展+三生融合”特色小镇,分为产业核心区、生态休闲区以及青年人才社区。

当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新常态,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工业遗址、艺术园区等也被各地政府纳入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继北京798艺术区之后一批艺术产业园区和工业遗址改造项目蓬勃发展。在实际发展中,这些园区和遗址改造在“文化艺术的纯粹性”和“产业发展的商业性”中纠结,在社会效益与经济盈利双重趋向里获得巧妙平衡。在当前产业升级背景下,如何最大程度上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减少多方利益中艺术与商业的冲突,实现旧城区工业遗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这是本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2 产业升级背景下合柴1972的新型发展路径优势分析

2.1 以公共资源理论为视角

旅游资源经营过程中重要的一种要素形态是制度规范的供给和形成。根据诺斯(1994)[3]的制度经济学理论,政府是重要的制度供给主体,其基本目标体系之一就在于提供“一套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公共地悲剧”表明,如果一项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最终将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4]Healy[5]率先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公共资源概念。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在旅游资源属性界定上,尽管大家所持立场不尽相同,但大家基本都同意旅游资源——不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都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6]旅游资源在不断挖掘、开发、推广中的“公共地悲剧”现象根源,便是在于该资源的特殊性——作为“公共品”。结合合柴1972的实际发展状况,我们可知合柴1972文创园的定位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文化作为其发展基点,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意、科技、艺术、商业等元素,为公众提供集博览展示、科创办公、都市休闲、时尚生活、配套商业等于一体的科技文化创意区。实际上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就是结合了对转型中整套“旅游资源”的利益相关者的考量。

2.2 以产业转移理论为视角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分别为工业化与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受到生产专业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的影响,工业生产逐渐发生区位的转移变化,即工业生产企业将其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就被称为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此主要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探究产业转移的动因。

合柴1972是在旧工业遗址的基础上改造完成的,由于原工业园区向城市外围搬迁,也可将其视为小规模的“产业转移”,正是在产业转移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合柴模式才得以诞生。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产业之所以发生区位的移转,究其本源是原有区位无法满足企业生产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新的生产区位刚好符合了企业逐利的目的。也正是基于此原因,产业区位发生变化,而产业区位的变化又能催生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也是合柴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变化也会导致产业发生区位的转移。

2.3 以产业融合理论为视角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产业升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助力中,城市产业转移也伴随了产业融合,多种产业产生关联、重叠、融合,最终凝聚为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业作为新业态蓬勃发展,打造潮流文化旅游方式和改造传统工业遗产建筑,二者密不可分。二者非孤立存在,新时代下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相互影响成为新的平衡发展途径。工业遗产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的产业模式来改造旧建筑,重点推广独特竞争力的历史与文化,拓宽并升华再利用空间;反之,文化旅游将遗址作为搭载载体,丰富拓展与其相关的旅游内容。前者增大工业项目的市场影响力,后者增加旅游项目的市场吸引力。在这样的产业融合互动环节下,将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进行重新定义,使工业遗产增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合柴所在的合肥地区,其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重视综合价值的创新体验,消费需求由单一向多样、物质向精神的方向不断变化。而拥有沉浸式体验的工业遗址综合园区自开园起便广受好评。合柴1972在保留大部分工业遗址基础上,有着监狱建筑、穹顶建筑、墙壁彩绘等旅游体验,同时游客行走其中也随处可见包含工业文化所在的古老物件、车间标语等物质载体,正因处理好了改造发展过程中的舍弃关系,达到文化与旅游相互映衬,历史与现代共同融于特定空间中,不局限于单一体验。园区还设有“合柴时光”专题展厅,更有力地展现了历史长河中工业演变这一独特文化价值。

2.4 以环境心理学为视角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人与环境作用的关系。在设计工业遗址再利用的过程中须构造一个合理的整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与物理环境,通过对不同人群不同活动行为设计合理的空间环境,以满足其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诉求。

合柴1972工业遗址的再生设计充分考虑到如何满足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1972创业园区的使用者包括创意阶层(设计者、从业者)以及游览者,其心理需求虽有不同之处但仍有共性,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感。无论是创意阶层还是参观者,安全感始终是其对园区空间设计最基本的需求。合柴1972园区共分为合肥家电故事馆、合肥当代艺术中心、时光展厅、文化街区等版块,各区域各具特色,道路指示牌随处可见,使园区使用者具有良好的方位感。同时,合柴各个场馆空间大小适中,布局合理,基本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这也为园区使用者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二为私密性。园区创意产业从业者需要安静私密的空间进行工作创作,参观游览者也需要相对私密的空间进行休息与自我消化,并且不同的空间需要不同程度的私密性设计。合柴园区充分发挥所占面积,大部分游客在其中长久欣赏而不感暴露。其三是新奇感。创意产业从业者大多思维活跃,追求自由,而园区内部的游览者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喜欢新奇富有创意的事物。合柴1972创意园区在历史遗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历史复古与现代潮流元素融合,老墙壁上富有童趣的涂鸦,园内各式各样的雕塑建筑,老物件改造的个性有趣装饰摆件,无一不展示着新奇与创意。

3 产业升级背景下合柴1972的新型发展路径不足分析

3.1 多方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工业记忆,见证人民生活进步,体现城市卓越发展。然而对于合柴乃至合肥市区的遗址,人民群众的认识程度和合肥市政府的重视程度都较为不足。这可能与目前合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重视科技与工业,忽略了相关文化教育与宣传有关。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还未开展合肥工业遗产的全面调查研究与改造工程。人才缺失也是制约文创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合肥文化产业相关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缺口,文化管理专业人才以及综合型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

3.2 长期稳定的规划与政策扶持缺乏

合柴1972的配套设施较为滞后,保护与利用体系并不完善,合肥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也缺乏整体层面的定位和规划。局部的点式改造,并不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影响。园区享受的政策经常因时因人因地而变,缺乏稳定的政策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长期建设和发展。

3.3 园区管理与法律法规建设不足

园区管理主要由政府管理和市场主导下的企业管理相结合。园区管理存在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的问题,存在重复管理、缺位管理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园区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不利于园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合肥尚未设立有针对性的文创产业发展法律法规及保护再利用政策,发展优惠政策不明确,园区和企业普遍面临管理难、融资难、发展难等问题。

4 产业升级背景下合柴1972的新型发展路径未来展望

在现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产业转移与产业融合的较快发展,原有工业布局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内部工业遗址渐次显现。早期对待工业遗址多采用拆后重建的改造方式,此种改造模式主要是将原有遗址进行拆除后重新规划建设,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彻底的改造。近些年来,人们探索出了新的改造方式,主要是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比较常见的是工业遗址与文创园的结合,这种改造方式在较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利用工业遗址本身的特性,结合多种创意元素进行创新性转化,从而使得工业遗址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新兴的改造模式符合绿色原则,能够在促进资源节约的基础之上提升经济效益,我们也可将其称为一种“绿色经济”。

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遗址的改造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而创新性改造又称为此类遗址改造的最佳选择,因此,当前以及未来所面临的就是如何将创意元素与工业遗址有机结合。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而言,我国正处于由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渡阶段,与追求温饱时期的社会状况截然不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逐渐增多。因此,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多就对工业遗址的创新性改造提供了启示,也即意味着在对工业遗址的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文化元素。可以说,文化创意园区式的改造模式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工业遗址改造的主要方向,工业遗址本身就是城市的名片,同样也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它承载着城市发展的烙印,将富有历史内涵的工业遗址融入文化元素,能够更好地宣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吸收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元素,将其融入工业遗址的改造过程之中,使得工业遗址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融合。

猜你喜欢
遗址园区工业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