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2021-01-30 18:20李力波郑照龙王彦钧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数据录入隐患管控

李力波 郑照龙 王彦钧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石油分公司,贵州贵阳 550002)

1 概述

石油零售市场的快速扩张带动了加油站和油库的迅速扩建。由于石油危险系数较高且具有易燃易爆等特征,因此,加强库(站)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石化、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石油分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石油”)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控设备各项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和分级评价,并对评估结果制定相应措施。2015年,中国石化推广安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安全”系统),安全管理逐步迈入信息化管理阶段。2016年,根据《关于开展“双控系统”信息化应用通报工作的通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求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以下简称“双控”)系统应用。2017年,贵州石油结合自身特色开发了信息云平台风险排查与隐患治理模块。2020年,为加快信息化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贵州石油将“1+1+X”党建项目攻关作为信息技术与党政融合的主要抓手,实施了“安全管理、云平台、双控系统融合”项目,从而达到为员工减负、统一数据标准和提升安全管理质量的总体目标。

2 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

在“双控”工作中,基层单位需要在“安全”系统、“双控”系统和信息云平台三个系统中重复录入风险与隐患数据,且三个系统数据互不兼容(格式和要求定义不同),导致基层无所适从,既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又无助于解决问题,给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关联定义不相同,不利于评估与管控。“安全”系统、信息云平台的风险与隐患管控独立分开,不具备关联性,风险与隐患定义、评估、管控等均与“双控”系统不同;而“双控”系统风险与隐患具有关联性(风险可以转化为隐患)。三者之间的不同导致基层员工对风险与隐患的理解、管控产生认识偏差。

二是系统账户不兼容,增加员工的工作量。由于三个系统对数据、格式定义不同,所以三者数据无法兼容,对于同一风险与隐患,需要员工切换不同系统做三次重复录入,且系统账户不同,政府和中国石化的两套账户和密码会定期更换,增加了员工工作量,引发了基层员工的厌烦情绪。

三是定级标准不统一,风险和隐患难治理。三个系统的“双控”数据在业务流转和审批上的要求不同,风险隐患定级标准不同,导致基层对风险评估分级和隐患排查定级无所适从,容易滋生应付了事的形式主义作风,不利于基层风险管控和隐患消除。

四是数据缺乏审核与把关,不利于管控。由于基层对排查的风险与隐患认识有限,所以未经县区、地市分公司审核和管控,数据便直接进入“双控”系统,部分误报数据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确评估和决策。

五是系统操作较复杂,系统应用积极性低。由于“安全”系统界面复杂,理解困难,所以基层员工应用系统的积极性不够高。

六是缺乏考核与奖励,监管缺乏数据指标。“安全”系统、信息云平台缺乏各级绩效考核数据指标作为抓手,不能对管辖的加油站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来对考核中排名靠前的单位给予奖励,并对奖惩情况进行通报。

以上诸多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影响了库(站)“双控”的实际工作效果,无助于提升企业“双控”工作水平。

3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案

3.1 打通数据通道,实现互联互通

第一,确定唯一数据管理平台入口。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三个系统差异性、共同特点及整合难易度,结合基层日常工作,拟定信息云平台作为数据统一入口。通过打通信息云平台与“安全”系统、“双控”系统、督查系统App的数据通路,使其成为信息录入的唯一“窗口”,统一了前端数据录入。

第二,明确系统间数据源分发流向。根据“安全”系统和“双控”系统数据需求,拟定数据由信息云平台录入后,后台根据业务需要自动分发至“安全”系统和“双控”系统,实现数据一次录入、“三网”共享。

第三,统一企业内治理数据的定义。通过对比“安全”系统和“双控”系统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数据定义与功能关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提升,在信息云平台上实现“双控”模块的本地化部署,确保数据统一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3.2 优化系统流程,贴近工作实际

第一,优化上报流程。结合工作实际,优化数据上报流程,设置省、市、县(库)、站、专业分委会五级审批权限,针对风险和隐患等级,规定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线条的审核权限,按照“风险越高,审批越严格”的原则设置审批流程,按照“定级定性评估,严格把控推送”的原则,确保向中国石化及政府推送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评估、定级和把控,从而确保风险与隐患全程可控、有迹可循。同时,明确管控责任,落实管控措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第二,打造数据看板。建立全维度数据分析模型,提高数据应用价值,按照时间周期、站点类型、风险和隐患等级等维度实现对数据的全方位分析,为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时间维度。分日、月、年审批节点进行数据统计,实现对不同阶段数据的分析和对比。二是空间维度。按加油站的地理位置进行统计,实现对不同区域站点情况的分析和对比。三是风险等级维度。严格按照风险和隐患的评估矩阵进行分类评估,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实现对加油站和油库的风险、隐患等级的占比分析。最终达到数据一体化存储、分析和预警,提升风险与隐患研判能力,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提升智能管理功能。根据“双控”实际,增设了待办、预警、App等数据智能提醒功能,确保风险与隐患能及时得到管控、销项。

第四,优化系统功能界面,开发友好的工作界面。从信息云平台登录系统,进入“双控”模块,界面友好,提升基层员工应用的积极性。

第五,拓展并打通App应用功能,提高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贵州石油原有的督查系统App基础上,对督查和巡检过程中排查到的风险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通过移动App进行数据录入与审批,确保录入信息的灵活定制和实现定时、定人,提升了“双控”的效率和积极性。

3.3 建立排查清单,搭建标准化数据库

为便于基层快速识别风险与隐患,考虑库(站)风险与隐患的共性,搭建标准化风险与隐患数据库。通过定期提醒更新风险库,保证风险库的全面性和适用性;通过定级建立风险矩阵,保证风险定级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定性维护和锁定风险清单,保证形成统一的风险隐患清单标准,便于员工清晰辨识风险、隐患内容,实现员工标准化录入数据;通过实施隐患治理“五定”法则(定整改责任人、定责任部门、定隐患级别和类型、定预计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方案),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实现彻底消除当前隐患的目的。

3.4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科学评分

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催化剂”作用,打造科学评分和自动排名。通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风险、隐患录入专项考核指标并纳入创新创效深化应用考核,按照基本信息完善率、按时登录系统率、信息录入完善率等关键指标对加油站和油库进行定期考核,监督相关人员及时上报风险与隐患,保证项目按计划有效推广。同时,对考核中排名靠前的单位给予奖励,并对奖惩情况进行通报。

3.5 做好系统培训,提升实操能力

为提高系统的应用价值,系统上线后,贵州石油组织省、市、县(库)、站四级工作人员开展远程及现场培训,制作了详细的培训教材并下发,从风险辨识原则到操作培训再到考核指标,逐一进行讲解,让使用人员对系统有较深了解,帮助员工快速掌握系统使用方法,提升员工的风险辨识能力,确保考核及奖励的监督效果。同时,贵州石油搭建问题解答平台和系统交流群并配置专人解答,为项目的顺利推广创造条件。

4 实施效果

2020年9月,贵州石油完成了“安全”系统、“双控”系统、信息云平台三个系统的集成整合,对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信息,由三个系统分别填报,整合为由信息云平台录入,通过库(站)填报,县、市、省三级审核后将数据分发到“安全”系统和“双控”系统,并生成考核及查询报表,形成闭环管理。2020年10月,贵州石油召开了安全管理类信息系统集成工作启动会暨系统操作培训会,省公司领导对系统应用和考核工作提出了要求。通过省、市、县(库)、站四级培训,使用人员对系统有了较深了解,为项目的顺利推广创造了条件。目前,系统已完成全省培训和推广,受到员工的积极响应,逐步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整合了“安全”系统、“双控”系统和信息云平台“三网”;通过统一用户账号,统一录入风险与隐患,统一管控定义和流程“三管齐下”,进一步优化界面,提升安全风险防控“三种能力”。

4.1 提升系统应用及数据标准化整合能力

第一,统一数据录入平台,确保一数一源,统计全面。

第二,统一定义“双控”数据标准、管控流程和管控内容,形成标准化数据库,避免员工错误填报、重复填报等手工录入带来的问题。

第三,提升数据质量,通过建立风险与隐患评级标准、风险向隐患转化的标准、风险与隐患信息上报标准,逐步提升系统应用及数据整合能力。

通过统一数据录入平台,进一步准确摸清了风险与隐患基础数据,通过联通三个系统,接入库(站)风险与隐患信息,摸清全省系统加油站和油库各类风险排查底数总计36820个,摸清近三年全省系统加油站和油库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总数400481条,便于省、市公司准确摸清风险与隐患基础数据。

4.2 提升员工风险及隐患辨识及管控能力

第一,减少数据录入工作量,统一数据命名和转换规范,统一风险与隐患数据生成口径。

第二,账户一致绑定统一身份认证账户,数据只录入一次,维护只看一个系统,提升员工系统应用积极性,提升对数据的管控能力,提高系统的深化应用水平。

第三,标准化分类数据库便于员工辨识和准确录入数据。

通过减少数据录入工作量,提高员工系统应用积极性。员工账户由原来的三个变为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减少三分之二,便于员工记忆。减少同类数据的重复录入,据初步统计,员工对三个系统的数据录入与维护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减少为集成后的10分钟,平均每个员工单站节约35分钟。

4.3 提升企业风控建模及规范流程的能力

第一,规范风险与隐患评估、上报流程,分层级、分线条、分风控级别地进行数据的上报和审批,确保风险与隐患上报的准确性。

第二,打通三个系统数据接口,确保数据在系统中的互通与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第三,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打造数据分析和应用看板,提升研判能力。

第四,利用原有App,拓展数据录入渠道。

第五,通过信息化考核及奖励手段,提升系统应用效果。

通过规范风险与隐患评估、上报流程,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管控与治理信息化水平。风险与隐患数据审核上报流程的重构,实现了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管理类系统的“信息孤岛”,提升了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安全。

5 结束语

石化企业基层安全管理类系统集成工作对于企业正常运行、员工工作效率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安全生产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大系统的集成力度、规范数据的审批流程、统一系统的集成标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规范完整、动态信息随时调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治理全面覆盖、预防控制科学有效,全面实现加油站和油库的安全生产。

猜你喜欢
数据录入隐患管控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SPSS软件在市场调研中的数据录入方法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面向海外数据库的一种通用数据录入方法的研究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