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课程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2021-01-30 21:11深圳市前海港湾小学蒋和勇
师道(教研)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科学校老师

文/深圳市前海港湾小学 蒋和勇

2020年初春的“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促发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变革。教师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如何赋能未来成长?我校以“定制课程”做了探索实践。

一、“定制计划”的事件叙事

(一)传统视野下学校教师成长的“课程计划”

我校侧重“未来学科与技术变革”“文化视野下的课程开发、传统文化”等,一学期培训约12~15次,每次50~80分钟,全员参训。校长结合时事、历史、党史等作“书记讲党课”。赴外培训学习既有区内教研部门或片区协作体的学科培训,也有德育主题学习,还有机构、非正式教育团体主办的培训,多利用寒暑假内的2~5天,常见形式有专家讲座、个案观摩或者特色课堂示范。

(二)疫情下对学校教师成长“课程”的调查与变革

针对绝大部分老师心存网课担忧的情况,学校做了两个举措:

●以学科为单位,“先讲后教”,以学科名师和骨干为带动,选定内容集体教研,由学科名师或骨干先行备课试讲,全学科跟学,标杆示范引领由此形成。

●面向全体老师就学习培训展开问卷调查,探寻内心需求。

开放问卷显示:老师们喜欢一些短小、精炼、类似TED演讲的讲座,信息量大、富有激情,激活思考。对此,我们确立如下共识:

A.高度重视“定制”思维,老师成长阶段不同,输入的课程也应不同;

B.充分体现“线上线下”,让教师学习来自内心真实驱动,不强迫,多引导;

C.紧扣聚焦“赋能”,以“教育,赋能未来”为指导,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观、信息素养、学科融合、未来视野以及终身学习力。

(三)赋能“定制课程”催生新行动

“蒲公英课程”:我们期待每一位新老师“如种子一般为学校未来根植希望”。学校与“新校长”“蒲公英大学”联合定制了《新教师专业素养进阶课程》,小组合作+线上授课,聚焦了未来教师必备的12项核心能力,引导新教师朝“课堂教学艺术”“教材精神研究”“思维方式拓展”“综合素养评价”“学习关系优化”五大板块锻造。

“灯塔课程”:学校倡导“我来说说”,每位老师自选主题,结合自己最感兴趣、最深研究、最近研究的话题或阅读,每次教师集体学习会做15分钟的主题演讲。“灯塔课程”思想性要求高,每位老师均要走上讲坛,一周一人,行政和学科轮流,老师们表示新颖且富有挑战。

“帆船课程”:我们把每个班级比喻为“小帆船”,推出了“帆船课程”,主要聚焦德育和班级建设,推动特色中队打造和家校联动的沙龙和分享。各班每月自行安排1~4节的家长进课堂课程、1~2次小主题亲子沙龙分享、1~2次周末微团队户外体验、一月一次的班级生命共同体建设的主题培训或沟通分享(含案例)。

“天眼课程”:我们主张保护孩子好奇心,给孩子“全科学的泛在学习”,倡导学科融合。

A.“天眼讲坛”,定期邀请博士、教授、院士走近校园授课,内容涉及AI、脑科学、城市轨道、基因、未来环保节能、未来材料、航天、海洋军事、人工智能、情绪等,师生共学。

B.“Me学 Me能”,依托“Me学院”定制“项目学习课程”,包括“动植物学、地理学、人文艺术、历史学、财商启蒙”等21门,每门课程渐进进阶,老师每人一个账号,这门课打通知识边界,培养跨界学科多元复合教师。

二、“定制计划”管理学分析

(一)学校课程的定制体现学校文化和领导道德

基于三个5年成长规划,学校引导老师对职业生涯成长的“全过程”进行思考与设计:对于实习或新入职(拐杖期)的老师,重点关注其教学力,形成个人教学基本式;对于骨干成长阶段(支柱期)的老师,重点关注其研究力和学习力,引导其认真思考和研究教育的话题、问题、现象、行为,并逐步构建风格、模式、样式、个性;在名师领航员阶段(杠杆期),着力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扎实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五力”型(内生力、行动力、学习力、思考力、领导力)名师,引导老师在教学理念和价值定位上与学校精神文化融合一体,以清晰的“团队精神”成为领导的替身。

(二)“定制课程”激发教师多元效能

此次学校应对疫情而变革教学模式,敏锐捕捉到变革的必然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帮助教师重新发展,使他们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学校为每一位老师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专门设计《我的教育生涯规划》,要求每位老师定位职业出发点;同时,多问一问老师需求,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干部培养、学科团队建设中去,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对于“行动力显慢、学习动力不足”的老师,适时关心催问;对于“成长关键期”的老师,及时有效敲打,促使其保持反思力;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干部考核等多方面与奖励挂钩。

三、“定制计划”反思

(一)“定制计划”需要强有力的评价考核

老师的主业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定制的课程及学习需要其灵活分配好时间和精力,教师个体的差异必然体现在学习进展中的状态和质效。学校要建立高效能的评价机制,适时跟踪和反馈。

(二)面对面的小组学习和分享不容忽视

线上学习容易造成“静态的内省”,学习者缺乏来自团队的分享,会造成视野的受限和挑战阈值的降低。应多运用常见的世界咖啡学习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促进动态分享。

(三)强化“交流”的技巧和素养

老师这个职业是离不开“口”的,再多的学习和知识,都要体现为表达。同样,学校领导也应如此,要不停地表达,“领导的每个方面最终都依赖向听众发表有效的讲话的能力”。每个课程的学习,都应积极创设一个“表达”的机会和平台,这也是进一步整合课程思维的训练。

猜你喜欢
学科学校老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