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普视角下合肥产业布局分析

2021-01-31 01:47□晏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合肥服务业全市

□晏 飞

产业布局是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或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和规模,是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构筑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辅以2019 年相关数据,全面分析合肥产业布局,以为相关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千帆一道带风轻,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向新格局的关键节点,合肥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力求在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的突破。

| 产业发展及区域分布特点

为了分析对比产业发展状况,本文对有关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形成行业经营规模①行业经营规模是指企业法人营业收入、行政事业法人本年支出、民间非营利组织本年费用三项之和。及区域经济规模②区域经济规模是经营规模按县(市)区分组。两个综合指标。第四次经济普查,合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97 个大类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铁路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国际组织等9 个行业以外的88 个行业大类,金融业为非地方普查行业,将普查涉及到的4个大类(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其他金融业)用门类替代,合并为金融业门类,其规模用合肥市金融业占全省比重进行推算,因此,本文中实际参与分析评价的为85个行业。

(一)行业集聚呈现“二八法则”

据测算,2018 年国民经济行业85 个大类中,排名前10 的行业经营规模占全市比重达69.1%,排名前20的行业占比达85.6%,行业集中度较高。排名前20 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4 个行业大类,占比合计为16.9%;建筑业中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在列,占比合计为15.1%;服务业中批发业、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占比较高,均超4%,其中批发业占比高达19.6%。

(二)区域规模“西强东弱、南大北小”

按照合肥的传统划分习惯,以市府广场为原点,各区域坐标代表地方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构建2018 年合肥县(市)区经营规模占比分布气泡图(图1),气泡大小代表各区域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

图1 2018年县(市)区经营规模占比分布气泡图

由图可见,从东西看,西部区域平均经济规模大于东部,西部的高新区、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蜀山区、经开区等6 个县区经济规模占比平均为10.6%,大于东部7 个区域平均规模5.4 个百分点。从南北看,南部区域平均经济规模大于北部,南部的高新区、肥西县、蜀山区、经开区、庐江县、包河区、巢湖市、巢开区等8 个县(市)区占比平均为8.4%,大于北部5 个县区平均水平1.9 个百分点。从总量看,西部区域总量占全市的63.7%,大于东部27.4 个百分点;南部区域总量占全市的67.4%,大于北部34.8个百分点。

(三)产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产业格局依照三次产业呈现由市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局面,服务业在中心圈层集聚,中间圈层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在外围区域围绕,三次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中心区“退二进三”成果显著,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主城区。2019 年,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四个主城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27.5 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53.1%。开发区工业“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四大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68.5 亿元,占全市的50.3%。县域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作用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实现工业增加值766.5 亿元,占全市的39.1%;一产占全市的95.9%。

| 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从规划看,产业重合度高、布局不合理

通过分析各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现,各地未能完全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进行产业布局,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以金融业为例,全市13 个县(市)区均提出发展金融业,而实际上合肥市金融业主要集中在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三个城区,规模占全市近七成;都市农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除高新区、瑶海区、巢开区外的9个县(市)区均提出发展都市农业,虽各有发展的基础和理由,但从全市角度看,布局有城区有开发区也有县域,导致区域产业结构高度雷同,产业分工和特色难以体现。

(二)从发展看,城区高技术服务业慢、县域工业不优

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四城区高技术服务业占全市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呈现出增速放缓、占比下降态势。2019 年,四城区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仅增长6.4%,低于全市4.4 个百分点;占全市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0.6%,较2018 年下降2.1个百分点。分县区看,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分别增长9.1%、1.9%和7.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8.9 和3.5 个百分点,包河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较2018年净减少12家。

从县域工业各行业规模占全市比重来看,县域工业传统优势发挥较好,如食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占全市比重均超过七成,但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占比均低于县域工业占全市比重。2019 年,县域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2.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9 个百分点。其中,庐江县、巢湖市战新产业产值占本地区规上工业比重仅为24.7%和19.4%,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4.0%)。

(三)从副中心比较看,合肥工业规模小、服务业存在全方位差距

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合肥工业法人企业营业收入规模为7895.16 亿元,相当于南京、杭州的58.0%和46.2%。41 个工业大类中,仅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 个超千亿元行业,而南京和杭州超千亿行业分别有6个和4个。

从表1 可以看出,合肥服务业无论是规模,还是高端产业发展水平均与南京、杭州存在不小的差距。合肥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总量和占比均低于南京、杭州,营业收入总量仅为南京的40.8%、杭州的23.3%;营收占全部二三产业总量的比重为48.2%,比南京、杭州分别低12.4 和20.0 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为南京的27.2%、杭州的7.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为南京、杭州的55.7%和52.5%。从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看,合肥为192.6 万人,比南京、杭州分别少66.4万人和124.7万人。

表1 合肥与南京、杭州第三产业相关指标比较

| 产业布局方向选择

(一)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维度

2019 年12 月,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合肥担当,也是不断提升全市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历史机遇。对照国家战略,合肥产业发展可选择如下方向(表2)。

(二)基于资源禀赋维度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合肥联通长三角、长江中游、中原经济区三大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和陆上联通“一带一路”的战略桥头堡。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内河航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多条高铁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立体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商合杭高铁投入运营,巢马城际加快推进,中欧班列成功实现“中欧去回程+中亚去回程”双线双向开行。二是科教资源实力雄厚。合肥是继上海张江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近年来主要创新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位列省会城市第一方阵。2019 年,合肥拥有普通高校55 所,居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合肥、南京、苏州、杭州、宁波)首位,在校学生达68.48 万人,居第2 位,仅次于南京,分别为苏州、宁波在校学生数的2.8 倍和3.3 倍。建成在建拟建国家大科学装置9 个,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00 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持续保持省会第一。三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坐拥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持续推进,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是省内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合肥是首批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全国唯一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表2 基于国家战略的产业布局方向

(三)基于优势产业维度

2018 年,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0.7%,从各行业大类占全国比重来看,占比超过0.7%的行业共11 个。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最高,分别占全国的2.1%和1.5%;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0.9%、0.8%和0.7%。家电产业优势突出,2018年,全市生产彩色电视机1775.33万台、家用电冰箱2159.49 万台、空调1181.28 万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26.6%和5.6%。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0.8%(不含金融业、铁路运输业);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分别占全国的1.6%、1.2%、1.0%和0.8%,零售业和邮政业分别占1.1%、1.7%。

2018 年,制造 业 占全市GDP 的比重为19.6%,零售业占GDP 的比重为4.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均占3%左右,结合各行业占全市GDP 的比重及其对全国的贡献,上述行业可以视为合肥的优势产业。这与《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主导产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目标一致,也与《合肥市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更高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方向一致。可见,合肥市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仍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扩大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零售业等行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 产业布局路径选择

(一)起,全面起势打造产业地标

产业地标是立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致力于融合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能够带动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标杆,是一个城市产业高原之上的高峰,是城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从合肥市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布局来看,全市主导产业已在不同区域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并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主导产业布局。从先进制造业集群来看,目前已经有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集群。下一步在布局中需要发挥现有优势,瞄准国际发展趋势,抢抓国家、地区和全省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集中资源打造高质量产业地标,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自身产业发展品质和效益。

(二)承,合作共赢承接优质产业

全面落实《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按照“部分引领、择优承接、共同培育”的发展思路,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聚焦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经济,全面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组建一批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重点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深化招商引资,鼓励合作共建,加强智能家电、新型显示以及未来产业等领域对接合作,共同培育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针对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短板,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吸引一批来自长三角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物联网、大数据等企业,打造承接长三角服务业转移的集聚区。

(三)转,资源禀赋加快转化为产业实力

加快创新实力向产业实力的转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引导区域内优秀的高技术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体外重组”等模式,把优秀技术、设备、人才等转化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增量优势,抢占产业发展的高端。加速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探索原始创新培育先导产业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调整优化资金资源配置,加大新型研发机构、科研转化平台、孵化器加速器投入,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高技术标杆企业。

(四)合,攥指成拳凝聚区域发展合力

市场竞争已不只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的竞争,只有把握产业集聚发展的“大势所趋”,做好产业链建设结合、融合和聚合文章,才能握指成拳形成全市发展的整体优势。因此,要树立产业发展“一盘棋”的理念,使各县(市)区在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的同时,围绕全市的主导产业、重大战略进行布局。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区域间产业集群的相互协作,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研发、上下游的零部件制造、销售、结算的全产业链条的集群发展,强化各关联产业链的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相互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质量和规模。

猜你喜欢
合肥服务业全市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