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三角城市比较的宁波市居民增收研究

2021-01-31 01:21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收入水平净收入居民收入

□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课题组

近年来,国外环境复杂多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变化莫测。以促消费、扩内需为抓手来提振中国经济已成为重要着力点,而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是全国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发现宁波市居民收入增长方向,为下一步居民增收提供相关的建议参考。

| 宁波市居民收入总体情况

2019 年,宁波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982 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86 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32 元,增长8.9%,均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在长三角城市中保持前列,位列上海(69442 元)、苏州(60109 元)、杭州(59261 元)和南京(57630 元)之后。城乡收入差距连续16 年不断缩小,2019 年城乡收入比仅为1.77,为高收入水平城市中城乡差距最小的。从收入构成看,近年来总体结构基本稳定,2019 年,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9.4%、18.5%、10.2%和11.9%。工资性收入增长平稳,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 长三角城市群比较分析

(一)比较城市选取及数据来源

1.城市选取。2016 年5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包含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26 个城市,覆盖江浙沪皖三省一市,2019 年12 月新增浙江省温州市,城市群数量达到27个。由于上海市不公布农村居民分结构收入,且城镇居民收入远高于其他城市,可比性不强,因此本文仅选取其他26个城市进行比较。

2.主要指标。本文主要采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并根据统计调查制度,按收入来源将人均可支配收入分为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3.数据来源。本文以2019 年度各地城乡居民收入进行比较分析,使用数据来源于各地调查队网站及编印资料(表1)。

表1 2019年度各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单位:元

(二)聚类分析理论

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又称群分析。它是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依据某种准则对样本或变量进行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目的是使类内对象的相似性最大化,以及类间对象的差异化最大化。

为了度量样本或变量的相似性,常用相似系数、距离等指标来刻画。在指标分类(R 型分类)时常以相似系数刻画相似性,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 或-1,变量性质越接近;在样本分类(Q 型分类)时常以距离描述相似性,变量距离越近,则相似性越高。本文在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时采用最常用的距离——欧式距离。计算公式为:

其中xKj,xLj分别表示第K 个样本和第L 个样本在第j 个指标上的取值,也就是两个样本间的相似度。开始时,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然后将各类中最相似的两类合并为新类,再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再将其中最相似的两类合并,并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最后所有样本合并为一类。

(三)城镇居民收入分析

1.城镇居民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高。从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密切,第一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6 个城市中苏州、杭州、南京和无锡GDP均超万亿元,收入水平也最高,第二类到第四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依次递减,收入水平也依次递减。尤其是以政府支出为主的养老金、各类补助等转移净收入,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关联度最高。

2.收入结构受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从分类来看,城市经济结构的特性对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影响较大,如第二类城市,小微民营企业较多,商贸经济也相对发达,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个体经营户数量庞大,因此城镇居民的经营净收入在四类城市中遥遥领先。第一类城市多是区域内中心城市,如南京、杭州和苏州,城市内大型优质企业集中,高收入从业人员数量也较多,因此工资性收入水平最高。

3.财产净收入和城市房价呈正相关。由于城市内集体经济较少,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主要集中在房屋出租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从分类来看,第一类和第二类城市房价较高,因此无论是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还是将多余住宅出租,均能获得较高收益,财产净收入也明显领先其他城市。第三类城市房价处于中等水平,因此人均财产净收入出现明显下降,不足前两类城市的六成。第四类城市房价最低,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已不足前两类城市的四成。

(四)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1.农村居民收入取决于当地农村经济状况。从分类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受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更大,与城市经济总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弱。第一类城市普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乡镇经济较为发达,拥有一批富裕程度较高的村,如无锡华西村、杭州航民村、宁波滕头村等,居民收入均较高。总体来看,四类城市的农村发展状况与居民收入匹配度较高,均呈现金字塔分布。

2.农村居民收入与地理位置存在显著关联。从地理位置来看,四个类别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分布,表明居民收入与地域的关联度较高。其中,第一类城市集中在苏南和浙北地区,该区域主要为平原地区,历来农业发达,农村发展程度也较高。第二类城市主要在江苏中部和浙江南部,围绕第一类城市扩散分布。第三类城市则沿长江依次分布,主要位于江苏中部和安徽东部。第四类城市中,除了位于苏北的盐城,其他均为安徽省城市。总体来看,农村居民收入以苏南和浙北为中心,靠近中心的收入水平较高,远离中心的收入水平较低。

3.转移净收入对缩小地域间收入差距作用积极。居民转移净收入除了养老金等由政府支出的转移性收入,还包括外出从业人员寄回带回收入、赡养收入等部分。因此,外出从业人员较多的地区转移净收入将有一定的提升,比如第四类城市,农村外出人口较多,虽然可支配收入水平最低,但转移净收入超过其他三类城市,高居第一位,转移性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收入水平城市间差距的缩小。

| 宁波市居民增收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较慢

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宁波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在长三角城市的第一梯队,但城镇居民收入相对靠后,位于第二梯队。2004 年开始,宁波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持续慢于农村居民,且增速差距一度扩大到2.9 个百分点,虽然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但城镇居民收入排名在长三角城市逐步下降。对比聚类分析第一类城市,宁波市城镇居民除了经营净收入保持较大优势,其他三项收入均有所落后,其中,工资性收入低于第一类城市均值2275 元,金额差距最大;转移净收入低于2115 元,占第一类城市均值的78.3%,占比差距最大。总体来看,宁波市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低收入人群差距逐步扩大

从居民分组收入情况看,近年来高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正在有所扩大。2019 年,宁波市城镇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组,最高收入组为153827 元,较2014 年增长55.2%,最低收入组为24977 元,较2014 年增长33.3%,其他三组均增长30%多。农村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组,最高收入组为82032 元,较2014年增长90.6%,最低收入组为13532元,较2014 年增长42.6%,其他三组均增长25%左右。高收入组增速远超其他四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占人数最多的中间收入组居民,收入增长最慢,还需进一步提高这部分群体收入,改善收入结构。

(三)居民财产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2019 年,宁波市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为7538 元,在长三角26 城中列第7 位,在省内8 城中列第6 位;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为1264 元,在长三角26 城中列第9 位,在省内8 城中列第6 位。相比可支配收入水平,财产净收入处于偏低位置。从近年的调研情况来看,财产净收入增长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一是居民财产基础较为薄弱。财产性收入较高的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城中村及部分城郊居民,这类居民依托家庭现金类资产、房产和所在村(社区)较强的集体经济实力,从而获取较多的投资收益、租金和股份分红收入。而多数居民,财产存量较少,财产创收能力弱。二是金融理财风险意识不强。部分居民受传统观念和自身对金融等市场知识欠缺的影响,往往习惯性选择银行储蓄,或将余钱用于民间借贷,不愿或者不懂将资金投入到货币基金和股票债券等市场中。近年来民间借贷的高风险日益显现,P2P 平台暴雷屡见不鲜,一些债权人血本无归,收入不增反减。三是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靠10%留用地项目,通过出租房产、地产来增加收入,留用地的多少、地段的好坏、项目开发的模式,都直接影响收益。

| 促进宁波市居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夯实居民增收基石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发展迅速,行业红利迅速释放,为互联网从业人员带来了较大的收入增量,带动了相关从业人员较多的城市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而外贸、服装、汽配等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从事制造业为主的宁波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为此,要保障宁波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动力,必须依靠产业经济的进一步优化和壮大。深入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发展绿色石化、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支持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智能物流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村居民非农收入,依托民宿、旅游、生态农庄等发展模式打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高质量农村产业经济,提高职业农民收入。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纺锤形收入形态

纺锤形收入形态的构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居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和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外引内培”相结合,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继续实施人才引进战略,结合“3315 计划”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定居宁波;鼓励宁波企业加强和高校的合作委培,吸引高素质人才来甬就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出台更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提高劳动力就业人员的素质,注重对教育水平及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技能提升,通过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同步增长,不断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切实加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职业技术工种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大龄劳动力技能提升的培训力度,努力扩大新增就业,控制结构性失业。

(三)深化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居民收入有效增长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成为了部分居民家庭用于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这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房价,导致许多家庭居民的收入增量用于购房或者还贷,从而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2019 年,宁波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944元,消费倾向为0.60,居民消费欲望较弱。同期,房地产调控较好的长沙市居民消费支出达34860 元,消费倾向为0.72,居民消费欲望远强于长三角大部分城市。房价高企阻碍了居民有效收入的增长,变相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不利于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加良性循环的形成。为此,要实现居民收入的有效增长,确保居民收入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动能,应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严格落实中央“房住不炒”政策总基调,执行好土地成交价格及土地最高限价措施,严格抑制土地单价快速上涨、严防高地价和高溢价扰乱市场预期,弱化房屋的投资属性。

(四)提升居民理财水平,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一是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规范金融机构在宣传推广、产品发行和风险提示等方面的行为,加强理财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对投资风险和收益的认识。引导居民通过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不动产投资等金融产品的投资获得股息、利息、分红、租金,优化财产性收入结构。二是完善房屋租赁市场,确保租金收入稳步增长。要不断推进房屋租赁规范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后勤社会化管理、纠纷调解和协商、安全保卫等政府监管与市场服务,确保租赁房屋管理规范有序,保证居民合法获取房屋出租收入。三是扶持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契约化管理公开选聘职业化、市场化经营团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确保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增加。

猜你喜欢
收入水平净收入居民收入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的影响
法学院哪家最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