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反思,向外求取

2021-01-31 01:06陈连红
师道(人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研读书专业

陈连红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海门中学)

提升教研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师发展的最佳路径。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客观环境、现代技术手段及教师个体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乡村教师教研困境重重。

不必说落后的乡村学校教研文化建设,亟待完善的教研制度体系,尚未健全的教研保障机制,也不必说囊中羞涩几近于无的教研经费,形同虚设低效甚至无效的教研活动,各种门类应付检查的听课记录、备课教案,单是教师群体对“教研”的隔膜认知与抵触情绪就令人叹惋。有的说:“做一名教师,教好书就行了,至于 ‘教研’—— 那是 ‘教研员’的事!”有的说:“教研,不过就是云端里那些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名师们玩弄的高深莫测的理论罢了,能提高分数吗?”有的说:“教研教研,教育科学研究,听起来好 ‘高大上’哦,对于我们这些泥窝子里的乡村教师,根本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

这样的认知,确实反映了许多一线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真实心声,他们普遍认为“教研是专家的事,与一线教师无关,一线教师只负责教书!”殊不知,教研是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方式。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提升专业水平,必须重视教研,搞好教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本文谨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谈谈乡村教师教研短板的突破。

一、向内反思:认识自己,教研并重

向内反思,就是不抱怨—— 不抱怨学校的各种客观条件不足,“无硕师名人与游”,不抱怨缺乏引领、机会太少,不抱怨学生基础、家长素质……而是向内求——认识自己,激发内驱力,找到燃点,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为什么要做教研?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想要教好书,就需要不断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研成果得以应用。

教研并不是与教学活动相平行的另一世界,而是为了帮助发现、分析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研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能及时发现,任其发展,就会不断叠加,甚至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反,如果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学习并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科学地审视,就会有新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达成预设的目标。

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小品时,为了解决“如何从小处品读”的问题,我深入解读文本,从当当网上淘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坚持微信打卡读张岱,研读余映潮“别出心裁”的分段与导入,观摩王崧舟“西湖梦寻,一往情深” 的课堂实录,倾心于肖培东《“与”是遥远处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感佩着刘佳维老师《三百多年前的那场相遇不和谐吗?—— 关于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湖心亭看雪》〉与王君老师商榷》……从备课、上课,到反思、总结,最后撰写论文《一片痴心在雪湖——〈湖心亭看雪〉的教学选择》,并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年第3期。

像这样,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路,提升我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与研并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2.可以做教研吗?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一线教师是与教育教学接触最“亲密”的实践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多,也最直接,拥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正因为与教育教学工作接触得最密切、最直接,一线教师们的感受也最深刻、最全面,对各种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的思路、策略最有发言权。

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身处乡村,但一线教师们的学历、学力无不达标,追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较强烈,即使没有名师指点,通过自己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也完全有能力做好教研工作。

乡村教师搞教研,缺的不是知识,不是能力,而是自信力、执行力、内驱力。即使身为乡村教师,也不应该妄自菲薄,不应该再有“我不是做教研的料”的观念,而是应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勇于战胜自己,对教研工作充满信心,努力找到做教研的方法。

3.怎样做教研?

教研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分析案例、撰写论文、研究课题、编写专著等。

(1)聚焦问题

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千头万绪,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聚焦。聚焦问题,即选好最典型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做好教研工作的第一步。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专著编写,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哪个方向的问题,需要大量的观察研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梳理,善于归纳。

(2)查阅文献

聚焦问题,选好题目以后,要大量查阅国内外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可以借鉴?有哪些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改进?有哪些是需要商榷抑或批评的?要对解决问题的意义、价值、方向等有初步的评估,做到心中有数,最主要要有自己新的见解和策略。

(3)搜集资料

一是实践资料,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素材,包括课堂实录、活动方案、教师表现、学生表现、过程记载、结果呈现、评价效果等,要真实、丰富、有典型性;二是理论资料,即围绕提出的问题,搜集哪些教育教学理论对其指导帮助作用最适切,学会从理论层面解释实践层面的问题。

(4)撰写计划

科学、务实的教研计划是教研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例如课题研究方案,要有“提出问题”“背景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成果方式”等。论文撰写,标题要直指要害,言简意赅;内容摘要要简明扼要,概括完整清晰;关键词要精准;各级标题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空泛或缺乏理论指导的例举等。

二、向外求取:成为自己,以研促教

1.多读勤写

对于教师而言,坚持专业阅读,提升阅读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驱散迷茫,对抗平庸,读书是最简单、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一年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年不读书,同事知道;三年不读书,学生知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多读书。

要在多元阅读中拓宽专业阅读广度。既要读专业书籍,又要读跨专业书籍;既要读报刊,又要读杂志;既要读理论之书,又要读实践之书;既要读新锐之作,更要读名家经典……著名特教教师程翔在《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的讲座中谈及“教师专业发展定位与读书数量的关系”时曾说:“做一个普通教师,你读几百本书就可以了,就一百分。想做一个骨干教师,你得读三百本书,或者至少三百本书。想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得读至少五百本书。想做一个文化人,那你得读至少一千本书。”

要在读写结合中加强专业阅读深度。在读中思,养成写的习惯。“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专业阅读时,不应心浮气躁、走马观花,而应精读细读、读思结合,在读中思、在思中写,不仅知其言解其意,更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见解,逐步养成写的良好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在写中思,提升读的品质。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专业阅读更要在读中写、在写中思。不少教师对于写作心生畏惧,但可以从最简单的摘抄开始,把好句好段记录下来;然后到做批注,即在你认为的好句好段旁边,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到写读后感、书评或画思维导图等,从易到难,阅读品质逐步提升,阅读自然就有了深度。

要打通“读”与“用”的壁垒,在从“读”到“用”的转化上着力,在读以致用中提升专业阅读效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在“互联网+”阅读中延续阅读热度,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

2.拜师学艺

拜师学艺,是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新入职的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一定要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从怎么带班,怎么搞定“神兽”,到怎么备课,怎么上课,怎么改作业,照葫芦画瓢,跟着师傅做——当然,前提是这个师傅要有真水平,如果水平一般,则另当别论。

也许,有些学校的“青蓝工程”流于形式化,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那些有教学特色、自己非常仰慕的优秀教师,只要有机会,就应该主动、主动、再主动,积极地拜师学艺。

目前,网络发达,很多名师工作室、名师公众号等平台都会组织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也可以有选择地加入学习团队,成为“地下徒弟”,暗暗地拜师学艺,悄悄地惊艳课堂。当然,拜师学艺,不是为了克隆师傅,成为师傅第二,而是要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3.组团教研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在做教研的道路上,教师要善于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找到教研同伴,结成教研共同体,组团教研。

在正高级教师冷学宝的指导下,我和几位“尺码相同的人”一起,加入了江苏省十三五课题“农村初中师生共写随笔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我们筛选文献、整理观点、界定概念、设计方案,我们读书、交流、发表论文,我们建立课题运作机制、总结课题成果,每一个人都在课题研究中得以成长。

4.说服领导

“说服”,不是靠华而不实的花言巧语,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切切的成果。既有教师自身读书、思考、研究、探索、做课题、写文章等方面的成果,也有学生成长方面的成果,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用事实证明自己是在真做教研、做真教研,从而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突破乡村教师的教研短板,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教研读书专业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