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文明 引领教育发展

2021-01-31 01:06谢良梅
师道(人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谢良梅

(作者单位 :广东中山市实验中学)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一系列教育新规的出台总能掀起社会波澜,也不可避免地引发教师群体的牢骚满腹。这里,若仅以一线教师处于教育基层,平台低、视野窄、目光浅来定性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立足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教育意义重构以及指向未来教育愿景下的教育改革为何还会遭致教师群体乃至相当多家长们的不解?如禁止公开考试成绩和排名,严禁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高分屏蔽考生,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要保证孩子睡眠时间,禁止周末补课等等,这些本是教育应有的善意与良知,学校也一直在强调“以生为本”“公平公正”。何以一旦涉及到学生权益保护就会引起这么大的情绪,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口号只是喊喊而已?或者,我们的教育新规缺乏社会共识,尤其是教育界的基本共识。那是否又意味着教育规定超越了现实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观念也没有紧跟时代变化?若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尴尬地发现,这些新规在校园里纯属舌头上的运动,基本处于被无视或者“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状态,从中可见教育问题的顽固性,教育路径的依赖性,教师教育观念的保守性以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滞后性,这势必会对教育发展提出深刻挑战。概而言之,植根于农耕文明,脱胎于工业文明,指向信息文明的当下教育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去直面未来世界,社会文明的演变又会如何重塑教育文明?

一、困境与挑战:教育的路径依赖与社会变局

信息文明事实上已经到来,互联网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技术变革似乎并未带给教育多大的变化,只不过上课载体从备课本到PPT,从黑板到投影仪罢了,然而,教育的观念与形式却大体沿袭着以前的惯性。

1.社会对“精英教育”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双重诱导的结果,直指教育较高的回报率。譬如,古代可以“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光耀门庭、泽被后代,而今日亦可借助教育挤入“精英阶层”实现阶层跨越。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借助于高考这个平台实现人生逆袭的成功案例确实较为普遍而诱人,这就为家庭在教育方面大规模投入注入了合理化诠释,当然,也可以是理解教育万象甚至乱象的切入点。推而论之,“人上人”的精英思维与应有的高回报观念惯性一旦主宰了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行为。

2.学校对“应试教育”的依赖。借助教科书知识体系、大规模试题训练、标准化答案以及规范化考试达到教育规训目的,这在人口众多、地域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国情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试叙事下,一些学校把学生视作为“考试工具”,极度挤压学生的时间与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可以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诸多的办学神话不断被制造并模仿,人为提炼出的教学模式广受追捧就在情理之中。在老师们看来,简单粗暴的教学管理方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似乎较为符合现实教育中的“需求”,更能获得教学业绩而成为教学常态。然而,一旦把“分数”当“发展”的格式化教育,只会踏上“应试竞争”的轨道,加剧教育的低水平重复。

3.学生对“鸡血教育”的认受。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反人性的,是不快乐的,也因此,我们的专家学者总是希望在教育中为学生找到快乐,比如说“生本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等,却收效甚微,甚至引进国外教育模式,比如“翻转课堂”也是一哄而上却黯然落幕。没有快乐的教育要保证学生远行也就只能依赖“鸡血教育”,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焦虑无处不在,鸡血模式不断强化。我们为学生讲了太多的成功故事,树立了大大小小励志、逆袭榜样,也评选出名目繁多、数目惊人的优秀,结果是,单一的、枯燥的、宏大的教育叙事拥有了广泛市场。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叙事对主流叙事下的名词概念兴致盎然、趋之如骛且想尽办法花样迭出、变异变种,学生的人生意义也因被高度拔高而对“鸡血教育”产生了严重依赖。鸡血教育下,学生失去了自主、自立与自我,陷入迷茫与人生焦虑之中。因此说,一旦涉及到中高考、升学、成绩、奋斗、成功等宏大叙事,我们的教育似乎正能量满满,但若是谈到针对学生个体的微观叙事则无疑是一地鸡毛,不忍直视。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故事都是这样讲述的,教育意义也都是如此赋予的,虽有质疑、反思、呐喊,但是教育惯性仍然强大如斯。然而,我们的教育教育环境正受到信息文明的冲击,发生着巨大变化,势必影响着当下的教育观念与行为,表现在:

第一,信息的扁平化,人工的智能化。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帮助我们这个社会建立了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并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这就意味着,某个群体独占知识信息的局面难以形成,强调教师的知识权威确实不合时宜乃至于有点荒诞。灌输教科书知识体系的课堂,在网络信息冲击下走向稀碎,教育的问题与症结在网络信息分享与扩散下变得路人皆知,教师的教育手段与方式更加公开透明,“人人都是教育家”也非妄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教师的独门秘籍、竞争力、品牌力在哪里,教师的价值、地位又该如何彰显,都将考验着教师存在的意义。

第二,社会的民主化、平等化,文化的多样化。信息文明是碎片化、个体化、网络化、智能化、民主化、平等化、多样化的新文明体系,秉持的是尊重、理解、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理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体需要尊重,价值需要协商,关系需要重构,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秩序需要重建。这样一来,人为树立的“师道尊严”的高墙难免要遭受社会的冲击、质疑乃至否定,师生关系、行政与老师的关系、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要求正变得微妙而脆弱,如何平衡双方之间关系考验着教育的智慧,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议题。

第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回报率事实上在不断被稀释、摊薄,“毕业即失业”“海归即海待”现象已是相当普遍,而且在未来会是常态。换言之,教育的实际利好与教育高投入越发形成反比例关系,教育内卷就不可避免,大家对学校教育的焦虑与指责也就在情理之中。在此,我们不妨躬身自问,教育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教育的本色又是什么?教育的终点又到底在哪里?学校教育的惯性与科技瞬息万变间的冲突是否会颠覆当下教育的基本架构?我们又该如何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

当然,社会发展不确定因素背后的确定性规律无疑是人性与科技。科技改变生活,颠覆社会,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科学计算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已现黎明之曙光,也必将深度改变21世纪中后期的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一旦未来科技可以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学生在校漫长学习生涯的意义必将重构。

二、应对与出路:教育意义的重构与教育文明的重塑

工业文明下,教育的意义是被经济工业化所定义,学校只是热门职业的培训所而缺乏灵魂的沉淀,这在欠发达国家尤其明显。技术高度依赖于教育发展,教育的标准化、应试化、技能化、工具化正是适合工业经济需要的产物,然而,技术变革又进一步颠覆了教育的权威,进而重塑技术与人,教育与人,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互联网智慧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网络距离。信息文明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几千年来的“组织”概念将会走向碎片化,“无组织无纪律”或许就是不久的将来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自由发展将得到极大尊重,人的价值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多元化认可,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以“组织”方式开展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评价难免会重新定义,“组织”对个人的影响力、掌控力会进一步弱化,以“组织”名义推动的观念与行为的模式化就会遭遇挑战,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会是教育问题。毫无疑问,对教育而言,“组织”即学校的功能与性质将会重新演绎。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让学生的人文体验丰富多元

在社会大变革面前,如果教师还是维持“路径依赖”,保持着从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乃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那么被新技术淘汰几率将会进一步加大。撇去知识传授与应试手段的教学惯性,学生事实上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汲取相当可观的社会信息与见闻,且能与教师同步成长。这就意味着,不同代际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见识以及独立见解都会呈迭代增长,并朝着综合性、立体性、系统性方向发展,教师的职业危机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叙事要从宏大走向微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群体走向个体,人文关怀更加细腻温暖,这就要求教育多聚焦生命情感建设,并从中关注个体的成长,关注生命的意义,让学生的人文体验更丰富多元。

首先,课堂多元共建。传统的以知识为导向,以应试为手段,以分数为目标,以标准答案为依托的单向教育输出的方式必将颠覆。教师角色可能只是教育情境的发现者、构造者、组织者。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工具,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虚拟技术等等去构建一个情感共鸣、信息共享、对话协商、思维碰撞、多元互动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个体的情感与思维体验将得到极大的尊重,人的价值得到彰显,教师的“先知先觉先验”与学生人生经历融合共进。

其次,价值共同协商。教师角色已非道德评判者、价值灌输者、规则制定与维护者,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更多倾注于学生责任意识、人文情怀、批判质疑能力、创新探究精神等素养的挖掘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走在学生前面,不随着物质技术而逐流,在精神层面与人生体验上有更多的深化与升华,并能从信仰的高度去面对教育职业,乃至于万物变化,借此完成自身从知识型教师向人格化教师的华丽锐变。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知识结构完整,思维结构严谨,情感结构饱满。

再次,关注、践行正确的进步的教育理念。正确的价值理念是基于人性真实、人文关怀以及个体关注,尊重、理解、包容、自由、平等、法治、多元的进步价值理念应该被教师所认可并坚守,进而脱离宏大叙事窠臼,走向个体深处。

(二)学校的角色与职能应适应人性化、人文化、社会化需求

世界在剧变,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见,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冲击社会、阶级城墙与心墙。教育将不再是建立在“优胜劣汰”机制上去制造一台台高效的机器,也不会成为社会分层工具。因此说,学校教育将回归其平庸的本色,育人使命更关注于培育一个个自由的精神、博爱的胸怀、丰盈的心灵、健全的人格的“人”。这就意味着,成人意义大于成才需要,学校的角色与职能应适应人性化、人文化、社会化需求,首先,学校应是个情感共同体,情感交流、体验、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工智能缺陷;其次,学校应是个学习型社会,学校要定位于帮助师生群体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理性思考,如何适应信息变革需要;再次,学校应该是没有围墙的社区,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会进一步模糊,“关起门来办教育”必将淘汰,教育社会化是必然趋向,因此,学校需要频繁地与社会互动,也就是说,现有的隔离、封闭式手段会遭遇互联网智慧智能的冲击,事物的是非标准也会相应改变。以此推之,手机、网络、游戏或许在将来不应被学校视为洪水猛兽,而应看作为学生获得多种资讯与资源的重要通道,个性标榜、行为怪异乃至于早恋也不应被学校视作为头疼的教育问题,而应看作为学校与社会互动融合的结果,是学生提升人生经验的必要途径,是学生人生成长必经阶段。

概而言之,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上的道德高地要走向师生互学的平等地带,师生在共同规范下走向成长。这个时候,学校事实上已是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区、丰富的人文体验区。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