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体验 共情共鸣

2021-01-31 08:45赖艳芳
师道(人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值日体验式亲子

赖艳芳

在农村小学, “教师讲, 学生倾听; 教师教, 学生跟做; 教师授,学生接受” 这类传统机械的方式一直出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践之中。 这些机械简单的方式必须改变。 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也是进行道德教育教化、法治约束, 德治和法治相促进的主阵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体验和感悟。 新教材提倡体验式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究中发现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 让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感悟, 让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内容, 让静态的课本内容生成为动态资源, 让道德思想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 体验式教学刷新了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学生在体验中提升道德情感,改善道德行为。

一、 角色体验, 抽象变为形象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认识和感悟。”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设计主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然而教材中的知识点通常较为抽象和枯燥。 角色体验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和感悟, 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内容, 让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感悟。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少给父母添麻烦》 这一课之前, 我让学生和父母进行一天的角色互换, 在角色体验中了解父母的辛苦。 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和认真反思, 主动为父母分忧, 决心少给父母添麻烦, 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道德教育重视的不是逻辑推理思维训练, 而是要让学生体验、 理解和感悟。 角色体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获得情感认知, 在轻松愉快的角色体验中,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二、 情境体验, 静态生成动态

王建敏说过: “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协同活动, 创造道德情境, 体验道德生活, 建构道德整合结构的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体验式教学将静态的课本内容对接学生的真实生活, 以生活事件为原材料, 创造性地将课本中的生活模拟出来, 创设一个个道德情境,生成动态资源, 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感悟, 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

在一年级下册 《我们爱整洁》的教学实践中, 我把文本中的绘本故事 《皮皮的故事》 生成动态资源, 用动画片展现, 将学生对整洁的认识转化为具体道德行为。 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 《我是班级值日生》 一课时, 让昨天值日的学生表演自己的值日情况, 形象地反映值日工作的苦与乐, 其他孩子对值日生的态度和行为也清晰展现。 学生通过仔细分析值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学会妥善解决问题, 主动配合值日工作。 情境体验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知识, 学习知识, 应对问题, 解决问题。

三、 合作体验, 内化促使外化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 深度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开始频繁应用于各学科。 笔者也尝试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法, 以小组合作和亲子合作体验为主要形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道德认识, 升华道德情感, 让内化于心的道德情感外化于行。

在四年级上册 《我的家庭贡献》 环节三 “家人亲情纽带, 我来系” 的课堂上, 学生以小组合作为主, 共同完成了 “家庭任务袋” 里抽取的任务。 小组同学一起开动脑筋, 提出了充满独特智慧和诚挚孝心的解决方案。 小组合作体验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有效的发挥,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学习结束后, 我鼓励学生与家长进行亲子合作, 一起体验教材中的 “家庭创意好点子”。亲子合作体验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 亲子合力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做贡献。

体验式教学的过程是触摸知识的过程, 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尝试多种体验式教学,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自主体验感悟, 让每一个学生以身 “体” 之、 以心 “验”之, 学生在有效的体验中共思、 共情、 共鸣, 自觉接受道德教育, 获得道德认知, 提升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猜你喜欢
值日体验式亲子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值日歌
小熊值日
小河马值日
《今天我值日》等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