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 “教师教育”
——谈 《教师研修2.0: 理念、 路径与方法》

2021-01-31 08:45卓晴君
师道(人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铁道本土化研修

卓晴君

(作者系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每每阅读张铁道博士的论文、报告等作品, 总会激起我高昂的阅读情绪和极大的阅读兴趣, 使我获得意想不到的启迪, 因为这些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谁会想到:“盲人摸象” 的老故事会有新解?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可以用儿童画来表达? 澳大利亚教育管理学理论能本土化为中国教师研修的实践?这 “盲人摸象” 的新解、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童画集、 外国的教育理论本土化为中国的实践等方面, 都蕴含着张铁道博士对教师研修的本质、 原理、 内容、 实践方式和评价等方面的全新解读和建构。

何谓 “教师教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同这样的观点,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 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 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不断的、 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 本书的书名虽涉及的是教师在职研修, 但我认为, 张铁道博士在书中对教师研修所强调的最突出的三项原则——务必注重教师的实践, 务必持有儿童(学生) 的视野, 务必拥有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并使之本土化,同样适用于职前培养和入职培训两个阶段。 张铁道博士所强调的这三项原则及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其本人所开创的教师研修实践, 恰恰击中了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软肋, 成为我国今后教师教育发展领域的一面引领方向的旗帜。

务必注重教师的实践这项原则, 不仅明确指出了在教师教育中应持有的正确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而且反映了教师专业学习的基本规律——成人学习的规律和有效学习的规律, 更关系到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师的实践, 既是教师研修的起点, 又是决定教师研修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建立研修机制的出发点, 也是评价教师研修成效的落脚点。 张铁道博士的教师研修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 加强教师研修中的实践取向,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正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和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所提倡的, 要进一步突出实践取向、 能力为重的理念。

务必持有儿童 (学生) 的视野这项原则, 就是要求教师从儿童(学生) 的角度想问题、 看问题,同时在教师研修中必须有研究儿童(学生) 的内容, 使教师成为儿童(学生) 研究者。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心中是否有学生, 已成为传统教育观、 教学观与现代教育观、 教学观的一个分水岭。 现代观念认为, 教育教学不再是单向活动, 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协调活动。 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教学的对象、 学习的主体, 还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在国际上, 教师应成为儿童 (学生) 研究者, 早已成为共识。 但我国的教师研修对儿童 (学生) 的研究经常缺失。 从根本上说, 了解儿童 (学生)、 研究儿童(学生)、 分析学情等应该是教师实践的题中之意。 严格来讲, 缺乏研究儿童 (学生) 的教师实践是不完整的实践。 张铁道博士的著作, 开辟了一条在教师研修实践中注重研究儿童 (学生) 的新道路。

务必拥有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并使之本土化这项原则, 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所必须做出的正确选择。 这就是在学习、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时, 要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既坚持本国的优秀教育传统,又善于根据本国的实际吸纳和融化外来文化的精华。 张铁道博士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 他本科的专业是英语, 1986 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 后又师从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教授和李定仁教授攻读教学论博士学位, 在工作岗位上又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 所以, 他的国际视野比较宽广, 理论功底比较好。他留学回国后就将在国外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他在国内创造和组织的各种教师研修项目实践中, 在本土探索教师研修工作30 年。 从这部著作中, 我们可以明显感悟到: 教师研修的指导思想、 理论、 内容、 实践模式、 评价等方方面面都有国际背景, 但又都是本土化了的。 张铁道博士在教师研修实践中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正确做法, 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总之,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导向性、 科学揭示了一定规律、 创建有实践操作体系拥有生协具体案例的, 集思想性、 科学性、 实践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教师教育杰作。

猜你喜欢
铁道本土化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铁道小卫士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