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用于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对术后患者炎性与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2021-02-01 03:04张新科司小萌司海超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氟烷胸腔镜丙泊酚

张新科 司小萌 司海超

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多见,而采用胸腔镜微创术治疗可更为有效地控制手术性创伤,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但是研究显示,患者围术期仍存在明显的机体多系统功能变化情况,而炎性应激与氧化应激是变化波动极为显著的方面[1-2],因此对于炎性与氧化、抗氧化状态的监测与干预是本类手术患者的重点研究方面。临床中有研究显示,麻醉对于手术患者的炎性与氧化、抗氧化状态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4]。近年来七氟烷用于手术麻醉的效果研究不断增多,且较多研究均对其效果持肯定性态度,但是关于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用于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的相关研究仍十分匮乏,且对于炎性与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程度研究极为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就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用于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对术后患者炎性与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进行研究与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的78例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39例和观察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龄为37~72岁,平均年龄为(61.3±5.9)岁;疾病分期:Ⅰ期者9例,Ⅱ期者20例,Ⅲ期者10例;ASA分级:Ⅰ级者20例,Ⅱ级者19例。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61.8±6.1)岁;疾病分期:Ⅰ期者8例,Ⅱ期者21例,Ⅲ期者10例;ASA分级:Ⅰ级者19例,Ⅱ级者2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期与ASA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20~75岁;符合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手术指征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及签署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者;精神与认知异常者;合并心脑肾肺肝等功能不全者;妊娠期与哺乳期者;合并感染者;合并创伤者。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对照组以丙泊酚进行麻醉,以舒芬太尼、咪达唑仑及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然后以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应用剂量为每小时3.0 mg/kg,靶控输注。观察组以七氟烷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3%七氟烷,0.8 MAC,间断给予药物维持肌松。2组的其他手术及治疗措施等均基本相同。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炎性指标与氧化损伤、抗氧化相关指标。

1.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于术前及术后3 d、7 d分别采集2组的外周静脉血,将采集的4.0 ml血标本进行离心,离心半径为15.0 cm,速度为每分钟3000 r,将血标本在此设定内离心5 min,取血清进行血清炎性指标与氧化损伤、抗氧化相关指标的检测。炎性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及其他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包括IL-1β、IL-6及IL-8,其他炎症因子包括TNF-α、hs-CRP及TGF-β1;氧化损伤指标包括血清MDA、XOD及LPO,抗氧化指标包括TAC、SOD及CAT。上述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均为ELISA法,由两名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说明进行操作检测。统计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及其他炎症因子、氧化损伤与抗氧化相关指标,并分别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检验选用软件SPSS 23.0,研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重复测量资料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比较

术前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7 d 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均先升后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比较

2.2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其他炎症因子比较

术前2组的血清其他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7 d 2组的血清其他炎症因子均先升后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氧化损伤相关指标比较

术前2组的血清氧化损伤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7 d 2组的血清氧化损伤相关指标均先升后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其他炎症因子比较

表3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氧化损伤相关指标比较

2.4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

术前2组的血清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7 d 2组的血清抗氧化相关指标均先降后升,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胸腔镜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较多,其具有创口小、出血量小及术后恢复较快等多方面优势,但患者仍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其中炎性状态是受影响较大的方面[5-6],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IL-8)及其他较多炎症因子(TNF-α、hs-CRP及TGF-β1)等均在术后呈现较大幅度的升高,与机体受创导致的炎性应激反应有关。另外,术后患者还普遍表现出氧化应激状态的失常,氧化损伤情况加重,而抗氧化能力受损,相关指标的表达也随着机体损伤与修复的过程变化波动,因此对患者进行上述指标表达的变化监测意义较高[7-9]。再者,麻醉对手术患者的炎性与氧化应激状态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影响差异较大,故在麻醉用药的选择参考指标中,上述方面的参考价值较高[10-12]。七氟烷作为较新的一类麻醉药物,具有刺激小及起效快等优势,其用于小儿、老年患者中的研究多见,对缺氧损伤具有缓解作用,且在炎性因子的合成与分泌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13-15],但是对于其在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后患者炎性与氧化、抗氧化状态影响中的作用研究不足。

表4 2组术前及术后3 d、7 d的血清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的优势相对突出,显著优于应用丙泊酚者,表现为术后3 d及7 d血清炎性指标与氧化损伤指标、抗氧化指标均相对较好,且术后的不良波动幅度相对更小,因此肯定了七氟烷对于本类手术患者炎性应激与氧化应激的控制作用。这可能与七氟烷对于机体缺氧导致的损伤控制作用及免疫失衡调节作用等有关[16-17]。同时,通过控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来控制由此导致的炎性与免疫损伤,对本类手术患者起到积极的临床作用,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损伤修复,创伤修复也相对较快[18-20]。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七氟烷联合丙泊酚用于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对术后患者炎性与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相对较小,其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猜你喜欢
氟烷胸腔镜丙泊酚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中的应用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观察七氟醚或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不同浓度七氟烷对人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