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凝钩用于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手术对手术时间和术后患者恢复速度的影响

2021-02-01 03:04王红芳王喆歆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胸腔镜血管肿瘤

耿 鹏 王红芳 王喆歆 高 扬

纵隔肿瘤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发生于胸骨、脊柱、左右纵隔胸膜间,患者初期表现不明显,仅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胸闷气短,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1]。传统开胸术创伤较大,易引发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较慢,电视胸腔镜凭借微创、恢复快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且获得临床认可[2]。电视胸腔镜治疗中超声刀与电凝钩为常用的能量器械,均有各自优势,关于哪种能量器械效果更好临床尚无统一标准[3]。鉴于此,本研究就电凝钩用于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中对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速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我院行胸腔镜手术的8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且获得患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1.97±5.68)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24~82岁,平均年龄(52.25±5.84)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手术指征,均为前纵隔瘤;②肿瘤尚未损伤支气管;③肿瘤直径<5 cm;④均无精神疾病,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内分泌疾病;②伴有恶性肿瘤者;③凝血功能障碍;④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

1.3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胸腔镜下手术,术前进行常规检查,若伴有基础疾病需先控制后再实施手术,使用影像学确定入路途径,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取侧卧位,在第6肋间置入胸腔镜,第3、5肋间取操作孔。对照组术中使用超声刀,观察组使用电凝钩。超声刀操作:①切:为最基本、最常见操作,在切除肿瘤与保护组织间建立缝隙,于此处插入超声刀非能量面,夹住目标组织,触发能量进行切割。②戳:对片状结构进行分离时,若在其表面戳一个洞更利于操作。确认要切除的组织前方无保护组织后,利用超声刀刀头纵向震动的原理将刀尖顶在组织表面,稍微施加压力,在冲击力作用下很快便形成一个小洞。③锯:为确保血管夹闭与切缝的安全性,可在血管旁游离出间隙,并拉伸血管,扩大间隙,然后在血管旁间隙中插入超声刀,并贴着血管壁顺血管进行轴向运动,利用超声刀头的纵向高频震动,锯断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此操作需顺着血管壁进行。电凝钩操作:①前推切割:需满足2个条件,一是目标组织疏松,二是可操作空间较大,二者缺一不可,牵拉目标组织保持张力,在安全空间触发电凝钩前推切割。②回拉无血切割:大部分手术场景均适用,在目标组织旁间隙中插入电凝钩,推开周围组织,确保操作空间足够安全,触发电凝钩,需向安全的方向牵拉、切割。③夹持止血:利用辅助器械将出血组织夹持,并尽可能地控制出血,触发器械在一定张力下完成凝闭,使出血部位完成止血。

1.4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组织最大直径、切除组织重量、首次下床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2)应激反应: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取2组患者3 ml静脉血,离心处理后用于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3)比较2组并发症(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2组切除组织最大直径、切除组织重量、首次下床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2 应激反应

2组术前、术后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均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应激反应对比

2.3 并发症

2组围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顺利完成手术。

3 讨论

纵隔肿瘤发病机制复杂,因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故肿瘤类型复杂多样,目前临床以生殖细胞肿瘤、胸腺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较为常见,除神经源性肿瘤外,前两种类型多发于前纵隔[4]。手术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首选方法,且随着微创理念的普及,开胸手术因创伤大、并发症多逐渐被胸腔镜手术替代[5]。与传统手术相比,电视胸腔镜手术更加微创,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电视胸腔镜手术优势突出,术中电凝钩、超声刀为最常用的能量器械,二者因使用方式及工作原理不同导致各自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有所差别[6]。本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多,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均出现升高,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2组围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手术,表明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中使用超声刀或电凝钩均能获得较好效果,且均会引起一定的应激反应,但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而电凝钩手术用时更短。超声刀工作原理是通过高频振动使蛋白凝固,因其精准性与稳定性更加适用于狭小空间,操作过程中不会与目标组织接触,不会形成辐射电流,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周围组织,安全性较高[7]。电凝钩为单极电凝,通过电凝钩的高温使目标组织碳化、结痂,主要动作是回拉,适用于术野前方存在血管等重要结构时,该项操作更加安全[8]。超声刀手术时间较电凝钩更长,主要是因超声刀操作在狭窄空间中进行,操作过程需更加谨慎,以免造成意外损伤,确保手术安全性[9]虽然超声刀手术时间较长,但出血量明显更少,主要也与谨慎操作有关,且2种方式在肿瘤切除、术后恢复、应激反应等方面效果相当,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可见2种方式均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梁璃汇等[10]研究显示,纵隔肿瘤患者采取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较少,预后更好,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说明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中使用超声刀或电凝钩均能获得较好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医师操作习惯进行选择,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发生。

猜你喜欢
胸腔镜血管肿瘤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廖美琳:肿瘤治疗没有百分百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滚蛋吧!肿瘤君
血管里的河流
少糖多酸护血管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