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一般性的阐释

2021-02-01 08:27时家贤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现代化

时家贤,康 贺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由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1]。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现代化向全欧洲拓展的时代,那个时代,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社会,科技革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自由竞争成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思想批判继承和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实批判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原则,阐述了他们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过现代化这一术语,但马克思的思想本身就是 “对现代性的本质定义”[2]。国内外学者从现代社会理论、世界历史、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跨越 “卡夫丁峡谷” 等视角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进行了解读。本文以现代化的动力、一般表现、积极影响、多样性发展趋势为视角,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的一般性分析进行阐述,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研究。

一、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化思想。虽然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 “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3]是区分不同社会的基础,人类历史需要 “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4]。因此,生产方式中由手工业转向机器大工业、交换方式中由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必由之路。

(一)机器大工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 “现代工业” 的迅速发展时期, “大工业只是从1825年的危机才开始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5],他们目睹和体验了大工业为社会带来的全面变革, “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4]105

机器大工业是使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 “社会革命” 。首先,机器大工业采用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将利益升格为对人和社会的统治,撼动传统社会的根基。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使用机器等生产工具, “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5]560。工业力量一旦通过科学技术创造出来,那么随即就会被利益霸占,个人或者国家的交往都以 “商业交往” 为基础,各个国家不再以政治的手段强制联合,而是 “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联合起来”[4]94,以后的社会运动都基于利益的原则,因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旧制度的瓦解和废除。其次,机器大工业建立了工厂制度,使社会的生产性质发生变化。机器大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家庭、部落、土地等的联系,人们需要集合到一起,采用工厂制度这种组织形式。随着机器大工业在社会其他生产部门的推广,工厂制度也会随即拓展,当整个社会生产部门都采用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时,社会的生产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厂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5]427。最后,机器大工业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机器大工业使人们工作的地点由家庭内部转变至 “大建筑物”[4]101,这种转变对人们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影响,以工人阶级为例,其 “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4]408“社会性格”[4]438都发生了变化。大工业是整个市民社会的变革,无论是精神文化知识,还是各类生活关系 “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4]87。

(二)科技革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是 “伟大的历史杠杆” ,是一种 “革命力量”[3]4。18—19世纪,以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是现代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 “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6]

科学和实践的结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机器大工业能够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进步和新的工具机等技术的发明,大工业通过 “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5],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成为一种 “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7]219-220。在科学和机器大工业的实践共同作用下,英国爆发了社会革命。 “应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4]102科技革命加快社会形态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当发生在生产力领域的革命,以工艺技术的方式表现出来时, “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革命”[8]。科学技术是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指示器,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5]210。世界市场建立,生产和消费都具有普遍性, “通信和电报、交通工具” 等技术的使用,使 “每个单个人可以获知其他一切人的活动情况,并力求使本身的活动与之相适应……会带着一些关系和联系,这些关系和联系本身包含着消除旧基地的可能性”[8]55。

(三)商品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发展的相对立的形式。当社会中的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等经济的要素逐渐兴起,取代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方式, “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8]52,当商品经济有了充分发展,意味着 “先前的整个社会”[9]发生了质的变化。

商品经济促进传统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形式发生转变。现代社会以前的社会形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二是 “共同体” 是生产的主要形式。当商品经济成为普遍交换形式,传统经济关系发生改变, “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10]。当整个社会生产都是以交换为目的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纽带,以及血统、教养等差别, “事实上都被打破了”[8]58,所有这些构成共同体基础的经济条件被抽调, “旧的、传统的经济关系都解体了”[7]485,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发生变化,进入现代社会。

商品经济也为现代社会的产生提供物质准备。 “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预备期,是从个人和国家的货币欲开始的。”[11]而 “货币欲” 只有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时,才能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当商业变成了人类的纽带, “个人的或国家的一切交往,都被溶化在商业交往中,这就等于说,财产、物升格为世界的统治者”[4]105。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走向奠定基础。商品交换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 “当时的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2],世界市场的形成,开创世界历史,也标志着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取代。

二、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工业是现代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但工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工业是否发达影响着现代化发展水平, “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工业中一切改进的结果”[4]102,现代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工业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所使用的 “大工业” “现代工业” 等词语表达了我们今天称之 “工业化” 的实践活动。

工业化奠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工业以 “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4]565为基本特点,当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同时投入生产过程时 “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4]684。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需要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4]528,工业化成为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工业的发展是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现象出现的根本动力。大工业促使自由竞争成为社会运行的普遍形式,大工业在发展中也创造了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促进资本转换为工业资本,开创世界历史,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通过世界交往影响非工业性质的国家。因此,马克思认为工业化导致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二)市场化是现代化的运行机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 “经济状况”[13]来决定的,这个经济状况指的就是 “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拓展”[13]171。工业化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与其相对应的交换关系,市场化是现代化的运行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通过 “自由竞争” “交换关系” “商品生产” “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 等词语表达与 “市场化” 相似的含义。

市场化推动工业化,细化社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化为大工业提供重要条件,当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经济为主时,束缚大工业发展的传统经济关系都被解体,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发生改变;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市场化扩大社会分工,当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处在一体的状况时 “由于它不依赖于市场和它以外那部分社会的生产运动和历史运动”[14],社会发展会非常缓慢。随着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现象, “它又使社会的分工不断增进”[10]43,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为 “交换价值” 而生产,这种生产在竞争的压力下,推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生产向 “专业化”[5]410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专业化的产品生产中,工业的操作方便程度也会越来越细,在此过程中劳动的熟练程度和生产工艺得到提高,因此市场化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物质条件, “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8]56。因此,无论从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市场化都是社会现代化进程 “不可逾越的阶段”[15]。

(三)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伴生物

马克思认为,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8]131的过程,城市的产生是与现代文明、国家的产生同步的。城市化的过程 “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4]556,城市化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发生的。

大工业建立了现代的 “大工业城市”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城市已经存在,但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仍然是 “农村生活决定性地主宰着城市生活”[16]。但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 “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4]556,形成工业城市。恩格斯指出,如果工业的疯狂能够持续下去,可能英国的每一个工业区都会变成一个 “巨大的城市”[3]36。城市化是社会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全部经济史就是不断城市化的过程, “城乡的分离”[4]520是发达的商品交换的基础。城市化的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大规模集中的过程,这个集中 “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5]579。城市化过程中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5]408,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工业城市是社会的工商业中心,商业统治权和大工业的各种条件的或大或小的优势结合在一块,促进工商业不断发展。

(四)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化的进程还具有全球化的特征,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540-541。习近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世界贸易” “世界历史” “世界市场” 的论述, “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17]。

机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现代化走向全球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机器大工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断发展,创造了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 “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现……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14]554。大工业会增加产品的数量,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建立联系”[3]35。世界市场的出现使得国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具有世界性。产品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料不单单是本地的,也有来自外地的;产品不仅供本国人消费,还供世界各个国家消费;原来人民对本国产品的需要也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产品,形成世界文化。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走向一体化,任何国家和民族想要获得发展,都要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适应。全球化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促进世界成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3]36。因此,现代化的全球化走向使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旦实现现代化,其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传遍全球任何地方”[18]。

三、现代化对社会、国家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现代化标志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诞生

社会现代化标志现代文明时代的到来。文明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逐步升级、逐步扩散的过程,现代化这种新的文明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历史。

现代社会的产生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恩格斯指出,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4]97,也就是说文明是对一定条件下社会总体状况的反映,而社会状况是由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所决定的。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标志着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文明时代……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9]38“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9]193。现代化促进资产阶级文明产生, “‘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19]。资产阶级文明通过资本的文明面 “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4]927-928,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文明是 “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19]175“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13]147。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 “全面文明基础”[19]158的资产阶级文明包含自我消灭的因素,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3]37。现代化发展促进更高形态的文明产生。 “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4]683

(二)现代化促进现代民族国家各项职能不断完善

现代化的过程虽然是一个 “世界历史” 的发展过程,但不同地区、不同国别会由于大工业发展、市场化、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而出现差异,因而现代化的实现程度都是以国家来衡量的,而且现代化的过程是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包括经济变革、社会变革、政治变革、文化变革等,本质上就是国家体制变革的过程。

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以国家为单位来衡量。现代民族国家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形成的,随着社会中商业、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逐渐促进封建制度瓦解。 “中世纪末期以来,历史就在促使欧洲形成为各个大的民族国家。”[20]现代化的推进使民族国家的各项职能不断完善,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3]33。国家职能完善与资产阶级不同发展阶段同步进行。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普遍发展的时期,国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是 “管理他们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3]33。此时,国家政权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对内是 “政治的集中”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人口、财产集中的过程,必然要求不同的利益、不同法律、不同关税的地区具有统一性,维护共同利益。比如,在英国和法国 “工商业的高涨促使各种利益在全国范围内联结在一起,因而促成政治上的中央集权”[3]222,而且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规章制度, “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获得了政治形式”[4]584。对外实现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各国需要进行贸易和商业的往来,在此过程中, “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12]63。国家需要发挥政治职能维护本国利益 “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12]63。

(三)现代化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将个人的发展和解放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看作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化的过程最终使 “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4]538,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现实的人是现代化过程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196。这里的个人是从事现实的物质生产的个人,受到相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形成人类的历史。

人类社会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使人类自身不断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促使人摆脱人的依赖关系,进入人的独立性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由于自然分工,人只能从事一种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 “个人……不能想象有充分而自由的发展”[8]136。而随着机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即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在经济生产中,形成新的社会分工,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逐渐多样化,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普遍的交往,人的社会关系也得到全面发展,即 “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8]56。尤其是现代化发展到 “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3]691的程度时,为人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解放’……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21]但马克思也同时指出,此阶段现代化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限制,由人们的共同活动创造的社会力量成为 “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4]538,人们无法驾驭这种力量,反而受其压迫,与其相对立。现代化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的发展,会通过生产力的巨大增长,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使人的发展达到 “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8]52阶段。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价值目标。

四、现代化的发展及其模式多样性趋势

(一)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22]。由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发展引起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4]582,是一种世界性潮流和历史进程,把世界最边远的地区,孤立的民族都卷入现代化的旋涡。

社会化大生产将各国都卷入现代化进程的旋涡中。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展,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的生产呈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大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社会的生产和交往从地域局限性转变为世界性,社会化大生产将 “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5]874。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逐渐推进的过程。现代化社会的曙光产生于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中,通过海陆商船或陆路的商队建立起了 “某种程度的世界贸易”[9]216,这些地方孕育了现代化的城市化、商业化、工业化等一般特征,为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3]32开辟了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现代化的潮流从 “地中海沿岸” 逐渐向 “大西洋沿岸”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英国成为西欧国家中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英国是一个像现代能够存在的、实际上也像所有其他曾经存在过的世界帝国一样的世界帝国”[23],并逐步拓展至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 “德国、法国和英国是现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23]658。而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这个大事件,促使现代化浪潮向 “太平洋两岸” 推进,加利福尼亚的发展促使曾经是荒凉的地方,转变为 “一个富足的文明区域”[24],太平洋两岸地区很快也会像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地区那样实现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历史潮流从 “地中海沿岸” 到 “大西洋沿岸” 再到 “太平洋两岸” 发展过程的分析和预测,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实际来看,正在变为现实。

(二)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性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 “特殊性” “多样性” “可选择性” 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 并不是可以应用到一切国家的 “万能钥匙”[19]466-467。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必然性是通过各个民族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表现出来的。

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不同模式。恩格斯在1893年给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的回信中阐释了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在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现代化后,法国、德国被卷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世界市场网而投身现代化的潮流, “正在接近英国的工业水平”[22]650。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是西欧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拓展,是 “英国的大工业的产物”[5]520,并且主动利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实现现代化, “北美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20]418。美国利用世界市场中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以及美国社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美国拥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大量资源和优越条件”[9]238,成为 “英国在现代工业中的竞争者”[22]540。以印度为代表的部分落后国家,成为资产阶级 “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19]571,被动地开启现代化进程。印度社会发展是出于英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大有好处”[3]687,印度被迫纳入资本主义现代化世界体系中, “这个一度是神话中的国度就将同西方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3]687

东方落后国家结合其社会特殊性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俄国为代表的部分东方落后国家,利用本国国情,可能实现跨越 “卡夫丁峡谷” 的现代化道路, “大工业对俄国来说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它以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吗?”[22]649首先,俄国存在着与西欧私有制不同的 “农村公社” 的土地制度。其次,农村公社是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的,要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19]575。俄国实现的现代化并不是脱离 “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19]571,必须吸收西欧现代化过程的 “工业化” 和 “市场化” 的成果。因此,俄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都不同于西欧,不能照搬其发展道路, “西方的先例在这里完全不能说明问题”[25]。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