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文献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设计研究

2021-02-01 09:25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红色

梁 罡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红色经典文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内核和精神积淀。红色经典文献是辅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和理论基础。以红色经典文献作为“纲要”导读课程的切入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能丰富“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还在于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目的地选择红色经典文献资源,并将文献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最终达到以红色经典文献引领“纲要”课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教学设计目标

在进行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教学设计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不是指教学设计内容里必要的每章节的教学目标,而是贯穿于完整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总目标。其目标指向包括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学习能力两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效果目标

将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程,需要借助庞大的红色经典文献库,在其中选择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红色经典文献,扩宽“纲要”课程理论资料来源,丰富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采取红色经典文献导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效果目标。

1.补充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一般而言,红色经典文献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具有历史性、独特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党的重要文献和决议、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还包括富含革命历史资源的报刊、书籍和文件等。可以说,红色经典文献是非常庞大的教学素材库,为大学思政课特别是“纲要”课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红色经典文献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时间线和相关内容有诸多重合之处,选择红色经典文献作为“纲要”课导读素材既贴合课本,又能扩展课程内容的外延,丰富教学内容。这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线索,增加“纲要”课的教学亮点,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式的学习平台,使其获得更可靠的历史信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在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原则选择最适合本章节内容的导读素材。这些导读素材既可以选择教材里提到但没有详细讲解的文章,也可以选择和授课内容里的人或事相关的文献。总之,力求精选的红色经典文献能够成为教学素材的有力补充。

2.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形式。“高校思政课有效性教学设计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设计思维,立足于调动师生双方的主体性精神,侧重于提高师生双向受益度和喜爱度。”[1]传统思政课课堂特别是“纲要”课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程后,虽然能丰富教学内容,但如果没有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支撑,亦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红色经典文献导读教学模式的核心改革内容就是将一部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课下的合作与交流,在查找资料并阅读相关红色经典文献后,按要求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导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以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为基础,根据每节课内容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教学能力目标

在将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丰富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形式方面的目标,也要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锻炼学生学习合作的能力,以此实现教学能力目标。

1.训练教学技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前期进行教学设计时,在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对章节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对适合的红色经典文献的选择等方面都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准备,从而保证最后的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最终的课堂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中就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的身份,必须保证课堂的有序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将教学流程设计详尽,推演可能产生的意外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教学技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也因更多的训练而进一步得到提高。

2.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教师提前布置红色经典文献导读任务,学生在课下完成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并以ppt的形式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布置的任务及选择的方法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具体能学到哪些知识、锻炼哪方面的能力等问题。在布置教学任务的时候,除了展示必要的红色经典文献供学生选择外,还应对学生要进行展示的教学成果内容作说明,帮助学生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钻研文献、厘清教材内容与文献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在导读课上,学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作为团队的一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教学设计原则

在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程的教学设计环节,除了要提前确定教学目标之外,还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实效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择准确有用的红色经典文献,讲究教学策略和方法,并且要立足实践,从实际出发。

(一)选择红色经典文献遵循针对性原则

红色经典文献不同于一般的红色文献,因其含有“经典”二字更凸显其历经时间沉淀,在各种历史条件考验下,仍能保留下来并体现出精益求精、长盛不衰的独特价值,同时又具有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核心理念、展示革命历程宝贵成果的显著特征,成为红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是更具有典型性、启迪性和影响力的红色精华。基于此,选择红色经典文献篇目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把握好其与一般文献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红色经典文献,有的放矢。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读文献,再依据一定的要求选择准确适合的红色经典文献。经过研究,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来选择恰当的文献:一是基于“纲要”课本中提到的文献,这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二是该文献与课程理论内容联系密切,避免生搬硬套,具有对应性;三是该文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可接受性;四是该文献具有一定可读性、文学性和科普性,避免晦涩难懂,具有吸引力;五是该文献导向性强,影响力大,相关研究资料较多,具有启发性。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课教师并不用完全局限于以上五种依据,而是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度调研的前提下,实现对红色经典文献的精选,从而为学生选择最准确适合的文献。

(二)采用教学方法遵循策略性原则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转变,不等于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求,而是要通过小组式的深度辅导和‘一对一’式的顾问指导,有效改善师生互动中的心理感知质量。”[2]在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导读课中,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和启发法。导读课的主体是学生,在学生将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完毕以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讲授法。而教师点评和总结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个有效反馈与启发,教师要针对实际的问题做出解答,并不是泛泛而谈。教师要时刻注意从自己的语言表述中,从日常案例的引用中,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同时,课堂实时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与学生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展示的质量、学生听成果汇报的兴趣、学生最后的收获等方面的内容。

(三)设计教学方案遵循实践性原则

在对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选择合适的文献,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外,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立足实践,从实际出发。具体来说,就要从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师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着手,立足实践。

1.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在“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对象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在导读课中,他们不再只是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聆听者存在,而是转变成课堂的展示者、讲解者,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因此,为了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对教学对象进行研究、评估,明确他们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能力与水平。其次,在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了解之后,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在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以发挥教学设计的最大效果。最后,就是在教学设计整体完成之后,再倒回去,看整个设计逻辑是否自洽,然后做出必要的调整与修改。

2.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任何一次教学设计都不能脱离教材,尤其是在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程中,使用的红色经典文献必须要与教材内容相关联。这里的相关联既可以指教材里直接引用的红色经典文献,也可以是和教材内容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相关的文献;既可以是教材中讲述的故事的相关背景材料,也可以是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在特定时期撰写的文献等。特别指出的是,“在‘纲要’课教学实践中,应以各章后所附录的‘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为基础,加上教师自身依据基本观点补充完善的史料”[3],从而确定教学所用的基本文献。除此之外,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展示完之后的点评讲解都要围绕着课程教材出发,切不可脱离教材。

3.要从教师自身能力实际出发。一份好的教学设计非常考验教师的能力。考验教师的不仅仅是完成一份教学设计的能力,还有能否真正将教学设计付诸实现的能力。往往有的时候,一份教学设计非常完善,但真正的课堂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脱离现实,一味追求教学设计的完美,而没有去思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驾驭整个教学设计的实施。在“纲要”课中,由于学生是导读课的主体,是主讲人,而学生是不可控的,这就更增加了课堂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务必要从自身能力出发,尽可能全面地设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准备,以确保整个课堂的节奏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

三、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教学设计建构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4]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普遍认可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还包括一些不能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每一章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教学任务与进度、教学资源的选择等。为了提高红色经典文献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设计的时效性与实践性,尝试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提炼、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教学课后的反思与评价三个步骤着手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提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就是要选择准确的教材内容,从内容的有效性、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平衡及其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等方面进行明确。导读模式因其形式较为新颖,同时耗时较长,在课程内容上应选择那些最有利于达到教育目的和最为重要的内容。例如,将教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作为导读课程的原因在于本章内容是整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更容易引起高校学生的共鸣与学习兴趣。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点,有特定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在选择教材内容时要结合实际,选择更有吸引力的切入点进行教学。

红色教育资源和历史材料是“纲要”课的教学和科研的依据,也是引导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资源。红色经典文献记录了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总结了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等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和生动的实践。对红色经典文献经过精挑细选后,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相应的内容。如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认识问题的视角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教师通过选择不一样的文献来拓展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生活,从而理解经典文献中表达的观点或教材内容。“纲要”课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文献,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把握更多的感性材料,最终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教学准备环节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需要在正式实施红色经典文献导读教学模式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流程,包括内容选择、小组分组形式、展示时间安排、评分标准等,来做好一系列的教学准备与规划,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做好内容选择,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进度的安排,确定作为红色经典文献导读课程教学实践的单元数量,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选择教学重难点较多的、可拓展性强的、与政治政策相关联的单元作为文献导读课程实施对象。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数量,按照定好的单元内容与课时,确定小组数量,并按一定的方式,提前制定分组名单,以表格的形式完成分组与相应的时间安排。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分标准与细则,教师依照评分细则打分。

教学实施环节的主体是学生。开学初,任课教师向学生布置本学期的经典文献研读任务。随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和口述等方式详细说明在这一单元需要阅读的文献的史料价值、理论价值及历史影响等,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献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各小组在课后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课件制作等工作,并最终形成小组学习成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极大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做好课件之后,提前将课件发给教师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在课堂上按照小组顺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学习成果。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习成果形式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献内容的解读与分析。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展示其研究成果。

(三)教学课后的反思与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对这一环节进行评价时要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角度展开。教师评价方面:课堂教学部分需要进行互动交流设计,其中教师充当引导者、指路者的角色,负责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和凸显主体性的活动,所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提前把教学设计、授课计划、教学手段、课堂掌控、知识储备等方面融入教学设计当中,如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是否为学生普遍接受、能否掌控教学秩序、知识储备是否丰富且灵活运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学生评价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如是否有效地参与小组成员合作,能否快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观点,能否准确地执行教师提出的教学活动,能否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能否做到意识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等等。

对学生的评价是由教师在课上完成的,即在每组学生展示完成之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提前做好的评分表对这一组的表现进行打分。评分标准包括展示内容的完整性、科学性、条理性、创新性;发言人课堂展示的熟悉度和流畅度;纸质版材料的内容和用词等。对教师的评价则由三个主体即任课教师、听课教师、学生在课后或学期末进行。任课教师在每节导读课结束之后,就要对自己的课前准备与课堂表现做出反思与评价;听课教师则是在听完课之后对任课教师的课堂表现、课堂教学形式与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生成纸质版材料交给任课教师,帮助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完善导读模式;学生则是在学期末通过教师发放的教师评价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红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红色是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红色在哪里?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追忆红色浪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