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的具体模式

2021-02-01 21:53伊海燕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思政

伊海燕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 安徽·合肥23002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协同”是指智育与德育的协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综合与协调,重视资源整合和开放,摒弃传统封闭单一条块分割的培养体系,通过不同课程的相互渗透,打通思政课和专业课两类课程之间的知识通道和逻辑关系,使两类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同向同行。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两类课程“双向融合”的必要性

“思政课程”,就是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再加上两门选修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2];“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学术界普遍认为: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校除思政课程以外所有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属于“课程思政”。

目前而言,各高校对于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但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全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把通识教育当成课程思政,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单独开设的通识课程,扩展了协同育人的模式,使学生了解国情、国史以及传统文化,但通识课其实质上仍然属于思政课程的范畴,忽略了其他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国家提倡的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有一定的出入。

第二,有的院校片面强调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单向渗透,没有看到双向渗透的必要性。这无形之中会让专业课程一定程度上沦为思政课程的配合角色,不利于两类课程的协同发展。

(二)两类课程“双向融合”的可行性

1.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二者教育目标一致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寻求的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者在教育使命上是一致的,思政课程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用显性的传授方式,将社会各种主流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进行传授,课程思政则采用隐性的传输方法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相互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形势与政策为二者的协同提供动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为各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此后,众多高校围绕着二类课程协同开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智力支持。

3.二类课程融合实施难度系数不大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难度系数不是太高,目标难度不是太大,则自我效能感(工作信心)会越强。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类课程融合过程中,只要设计出一个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的协同模式,既不会增加太多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也不会增加太多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模式就容易被接受,被实施。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类课程融合的具体模式

(一)融合的具体模式:1+N协同模式设计

1.1+N协同模式的优势分析

1+N协同模式,即一位思政教师和一个专业或者两个相近专业的若干专业课教师结对,集体备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和思政课程中的专业资源。

2.1+N协同模式的优势分析

(1)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二类课程教学深度的提升。通过专业合作,实现各教师之间专业的互补,这一模式既可以克服思政课的无的放矢,漫无目的,又可以提升专业课的时代感和政治高度。

(2)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师资比困境。思政教师的数量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是偏少的,一对一的协同效果当然是最好的,可是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必要,构建1+N的模式相对可行,实践中,可以是一个思政教师和相近专业的N个专业课教师进行协同备课。

(3)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通过一学期一次或者一年一次的教学大纲修订计划或者一学期一次的集体备课会议就可以解决二者协同问题。

(二)1+N协同模式融合的内容

1.师资力量的融合

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由有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化为强强联合。思想政治课教师数量有限,仅仅依靠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是完全不够的,需要发挥专业课隐性思政的作用,联合专业课教师的师资力量,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思想的升华、政治知识的丰富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培养正确的三观。

2.教学理念的融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等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师者首要的任务是“传道”,传社会主义的道,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课程的教师和课程思政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类课程融合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认可并接受两类课程融合的现实,并从行动上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融合

思想政治课属于显性教育,专业课堂属于隐性教育,两类课程内容一致,可以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堂属于意识形态很强的理论课,理论讲述为主,虽然一些院校把思政课堂有时候也搬进食堂,搬进社区,但没有改变思政课堂主要是理论讲授课的特点,给学生一种距离感。如果思政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也不是很懂,典型的门外汉一样的讲授语言或背景,那么,这个课程真的很难入耳、入脑、入心。但假如思政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如果有专业课教师的加入,两类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弊端;同样的,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是对于思政课程体系、语言体系不熟悉,依靠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也费时费力,假如有思政课程教师的加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上提炼出丰富的思政要素,使学生有所学、有所想、有所悟,可以较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三、推进1+N协同模式融合的几个关键点

(一)从顶层设计入手,提供融合的制度支持

1.顶层设计方面的障碍

在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宏观谋划方面存在不足。有的学校主要侧重于对于教师的培养,追求科研数量和质量,对于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化,对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谋划不足;对于如何推动二者之间的融合,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谋划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走在改革的前列,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全育人”的要求,思政工作应该贯穿整个学科体系、教育体系等,思政课程和其他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

2.构建顶层设计

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将顶层设计与试点探索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是改革不断突破的重要法宝[3]。

(1)成立校领导小组。在顶层设计环节,校领导对于二课融合的重视程度是改革能否取得成果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在学校层面成立二课融合的领导小组,融合涉及到全校的所有教师,因此应该在学校层面成立起融合的协调小组或者工作组。建立起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领导管理运行体制。具体由教务部门进行统筹,由各教学部门协同相助,适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出各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将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各类课程中,明确各类课程的育人责任、育人作用,大力提升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加强专业中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和沟通[4]。明确融合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

(2)提供动力机制。融合实施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工作量。由于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教学不同,在语言运用方面、在传授的知识方面,在教学方式方面两类课程都有很大不同,为此,需要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炼教学方法,整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巧妙的进行运用,避免牵强附会、引起学生反感。同时,思政教师也要根据所授学生的专业背景,加大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相同的背景知识。为了增加两种课程融合的效果,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提供一定的动力机制。例如,安排一定建设经费,培养一支教学名师队伍,建设一批优质课程体系并在全校推广及奖励,形成示范效应。

(二)充分调动教师的融合积极性和融合能力

1.对于两类课程的融合,教师认识不够、压力不强、动力不足

(1)教师对于课程融合重要性认识不够。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在推进二者协同中可能存在思想意识偏差,自我阻力大,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堂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没有关系,存在“思政的教育归思政,专业的教育归专业”的界限意识。

(2)课程的融合对于教师来说客观压力不够。因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的考核体系以及激励机制,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没有足够的压力去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思考与研究。此外,两类教师由于分属于不同的教研部门,二者互动较少,在缺乏顶层设计,鞭策驱动以及激励机制下,很难有主观意愿主动进行二者的融合探索。

(3)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动力不足,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在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融合中,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两类课程的融合确实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2.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者的作用

(1)促使教师思想意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诚然,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二者融合能否落实依靠教师,二者融合的好坏也取决于教师,尤其是需要专业课教师转变专业态度。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思政的践行主体,担任了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思想意识、思政能力,思想素养,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5],而教师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推进,从最根本上来说,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让教师意识到实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大势所趋,是教学法必然,从而在思想上达到高度重视。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找准课程融入点。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很多方面,除了所有学科都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教学技巧和知识以外,专业课教师还需要通过与思政教师交叉学习,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主动、系统化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和体悟,运用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独立感悟、思考和探索的潜能,在知识学习中启发式地进行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6]。

(三)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提供课程融合的考核和反馈

1.重视学生评教结果的运用

完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和考核制度。考核体系指标应有课程思政实施落实情况的指标。例如设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能够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升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思政教师课堂授课中能否结合所授专业有针对性地授课等。每一学期课业结束的时候,要关注学生评价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工作方式,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方法、形式和渠道。

2.制定一定的惩戒措施

根据学生评教情况,学校督导组反馈情况、以及结合同行评议等结果,对于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给予学生正确思想引导的教师可以采取谈话、训诫,情节严重给予停课整改的措施。对于课程的效果较好的则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结 语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对于学校、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学历层次,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二者的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