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数据库(2000—2019)的可视化研究

2021-02-04 06:26雷晓康陈泽鹏
关键词:图谱聚类政府

雷晓康,陈泽鹏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言

自从伍德罗·威尔逊1887年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打开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大门以来,西方学术界先后经历了重视经济与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学、追求社会公平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顾客导向及服务质量的新公共管理学等多个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治理”一词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治理”理论成为当今管理学界、行政学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治理或公共治理的概念正日益受到学界和政界的重视, 并成为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模式。(1)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权的运行,是国家治理的具体实施和行政实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随着治理环境的变迁,新时期我国政府治理实践对政府治理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治理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把握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演进变化,对正确判别政府治理研究方向,发现未来研究热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回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日益丰富,目前已经进入知识爆炸时代,我国学术界论文产出的数量与日俱增,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显示,2015年收录的学术期刊数量为8194种(4)蒋鸿标:《三大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质量述评》,《现代情报》,2015年第9期。,仅仅4年之后2019年收录的学术期刊增加到8758种。庞大的文献数量给科研工作者在文献阅读、文献挖掘、知识体系梳理、学科前沿把握等方面带来了挑战,为应对挑战,2003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上,科学知识图谱技术(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应运而生。它把现代科学知识的复杂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而直观显示出来,使研究人员得以在世界知识版图中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所在位置,对于如何选择感兴趣的新领域也不再困难(5)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期。。

随着信息可视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Pajek 、Ucinet、Bibexcel、Histcite等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工具纷至沓来。其中,2004年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研发的名为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自Citespace软件及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对利用该工具完成的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在情报学、体育科学、教育学、管理学、军事科学、医学、经济学、物理学和新兴技术领域等进行了广泛的应用(6)胡泽文,孙建军,武夷山:《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3期。。在公共管理学领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之后,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治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脉络,2014年以来我国学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围绕“治理”这一主题主要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三个层面展开了知识图谱研究。

(一)国家治理

冉连以CSSCI数据库(2001—2015)中篇名为“国家治理”的755篇论文作为样本,绘制了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等,对国家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薄弱环节、前沿趋势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8)冉连:《国家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SSCI(2001—2015)的文献计量分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韩瑞波也选用了CSSCI数据库资源,但检索表达式放宽为:篇名=“国家治理”或关键词=“国家治理”,时间跨度缩小为2006—2016年,将有效样本文献扩大到了1087篇(9)韩瑞波:《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国家治理研究发展态势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3期。。为进一步对研究内容进行精准化定位,回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总目标,元晓晓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2—2019)中篇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638篇文献为样本,绘制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现状、主题和研究趋势的发展图谱,发现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仍处于基础内容梳理阶段,仍存在研究内容同质化、研究方法和视野单一、研究团队缺乏合作等不足(10)元晓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实事求是》,2019年第5期。。

(二)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即通过各种特定主体来治理社会。在宏观研究层面,刘利才、杨杨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CSSCI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软件,对国内社会治理研究状况进行知识图谱分析, 全景式呈现研究文献的时间、学者、机构和时区分布情况, 发现国内社会治理研究在合作网络、研究视角、系统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存在欠缺(11)刘利才,杨杨:《国内社会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前沿热点——基于CSSCI(2002—2017)的可视化分析》,《宜宾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在微观研究层面,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赵岩(12)赵岩,孙涛:《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知识图谱评述:基于近十年Web of Science》,《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罗文剑(13)罗文剑,熊越越:《中国社区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NKI(2000—2018年)文献的计量分析》,《学习论坛》,2019年第6期。、熊春林(14)熊春林,尹慧慧,彭杰:《新世纪以来国内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赵雪瑶(15)赵雪瑶,高红:《国内外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关系研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等分别运用Citespace对国内、国外、城市、农村等多个主体应对社区治理的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

(三)政府治理

刘利才、杨杨以2000—2016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591篇关于政府治理研究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为样本,发现我国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存在封闭性较强、实证研究较少、系统性较弱等不足(16)刘利才,杨杨:《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与进路研判——基于CNKI(2001—2016)的量化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在之后的研究中,关于政府治理知识图谱的研究开始重视“治理方式”的梳理,朱琳主要绘制了运用大数据进行政府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从政府数据治理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共引分析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7)朱琳:《关键词共现的政府数据治理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数字治理评论》,2018年第10期。。戴祥玉关注政府治理创新研究,通过图谱绘制得出目前关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路径研究的整体数量和质量趋于稳定,研究分期和知识结构趋于明显, 但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18)戴祥玉:《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路径研究现状与主题脉系——基于CSSCI来源期刊(2002—2016)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8年第2期。。

通过以上研究回顾,发现我国学者关于“治理问题”的知识图谱研究始于2015年,目前研究总量还较少。其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以及科学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就知识图谱分析,目前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相较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在数量上相对更少,无法满足现实的实践需要;在时效性上数据来源也较为老旧,均为2016年之前的数据,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现有研究结果已经无法准确定位研究热点、研判研究趋势。因此,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内政府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图谱绘制的基础上进行解读具有较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以“篇名(词)=政府治理”为检索条件,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检索得到相关文献538篇。从CSSCI导出538篇论文题录信息到本地,经过人工逐篇检查,去掉重复文献、会议通知、书评、主持人语及其他与主题明显不符的文献共27篇,筛选得到高质量有效样本文献511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软件版本为Citespace V 5.6 R2,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裁剪方法(Pruning)选择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为了更准确地选取样本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阈值选择方法(Selection Criteria)选用了g指数方法(g-index),将k值设置为了25,以期获取每个时间切片内有质量的高频关键词和关键文献。

四、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利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总体把握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的主题分布

文献的关键词反映了一篇文献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信息,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Keyword”作为节点类型(Node types)运行Citespace V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的知识图谱如图 1所示,其中N=512,E=644,即共得到512个高频关键词,512个节点之间共有644条边。节点及节点标签字体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相关,节点与字体越大则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研究热度越强。本文把节点信息进行了汇总,在此基础上将一些同义但不同表达的关键词进行人工合并,使得统计结果更清晰规范,更能直观准确反映研究主题,例如将治理能力和政府治理能力、治理模式和政府治理模式等合并,获得了国内政府治理研究前15位最高频关键词,如表 1所示。根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及15个高频关键词分析可以得到:我国学者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政府治理(频次为242)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地方政府(频次为44)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治理目标为探索符合国情的政府治理模式(频次为26)、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频次为3)、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频次为30)、打造服务型政府(频次为4)、发挥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频次为7)中的关键作用;在治理方式方面,重视治理创新(频次为12),尤其是大数据(频次为21)、新媒体(频次为3)等新兴技术手段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在治理内容方面,主要探索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频次为4)、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频次为3)等国家重大任务中的作用。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国内政府治理研究前15个高频关键词

(二)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横向梳理我国政府治理研究的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问题或主题。傅柱等认为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以及作者学术思想、观点的高度概括,因此在某一领域中,如果一个关键词在众多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说明了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9)傅柱,王曰芬,陈必坤:《国内外知识流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图书馆学研究》,2016年第14期。。因此,在图 1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 V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得到如图 2所示国内政府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和表 2所示聚类汇总表,即将出现的关键词按相似程度归类,以此找到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聚集主题,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我国政府治理的研究热点。

分析共得到17个大小不一的聚类,聚类的大小由该聚类内文献的数量决定,文献越多则聚类越大,轮廓值越接近1,聚类内一致性越高。在过滤掉“较小”的聚类之后,图谱和汇总表中只显示了排名前10的聚类。图中每一个不同颜色的色块代表着一个聚类,色块的面积与聚类大小成正比。聚类标签使用LLR算法从聚类内部文献关键词中进行提取,聚类标签编号为#0—#9,聚类标签编号与聚类大小成反比,编号越小则聚类越大。通过图谱左上角的图谱信息概览,可以发现网络密度(Density)=0.0049,聚类的模块化Q值(Modularity Q)=0.8497,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0.4701,表示虽然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但是聚类结果较好,各个聚类是有效的,且各聚类内部的一致性较高。

图 2 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

表2 国内政府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汇总表

为使我国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热点更为突出,本文将关键词共现聚类标签较为相似的聚类进行合并,并精读了每个聚类内“使用该聚类热点关键词”最多的5篇文献,经过阅读与整理,笔者将我国政府治理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研究热点一:治理及政府治理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该研究热点作为政府治理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在聚类#1、#2、#6中出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治理”一词开始出现于20世纪末的西方,关于其概念的争议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西方学者对于治理(governance)、统治(governing)、政府治理(governmental governance)、政府管理(governmental management)等也存在混用。政府治理的概念进入中国后,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沈荣华等最早从善治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政府不是公共管理合法权力的唯一源泉,强调公民社会同样也是合法的来源(20)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包国宪从中西方制度变迁路径差异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政府是制度变迁的起点,因此在我国政府治理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充当治理中的主导角色,通过“治理”的模式和方法来配置资源,通过“治理”的理念来协调公共组织,最终达到治理社会事务的目的(21)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在2013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对于政府治理的概念也出现了更新更丰富的解释:薄贵利从现代化角度出发,认为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现代政府是有限政府、合理分权政府、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公开透明的政府,政府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推进政府治理的分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22)薄贵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5期。。王浦劬则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三者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规定性,基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供给多种制度规则和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和发现公共利益(23)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总之,关于治理及政府治理的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中具体含义也不尽相同,但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学者们关于政府治理的概念的理解逐渐趋向一致。

研究热点二:关于政府治理模式的研究

在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结果中,聚类#3、#7均涉及到了政府治理模式。治理模式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因此政府治理模式不是唯一的,是有多种可能的。我国学者从各自的理论偏好出发,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与分析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类型:胡国进在对治理理论进行探源的基础上,以治理理论作为新时期政府治理模式的逻辑分析起点,结合新时期政府面临的国际背景、本国国情,从目标层面、结构层面、技术层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构建了新时期政府的治理模式:以电子政府为依托,发展强政府—强社会,建设管制—服务型政府(24)胡国进,赖经洪:《新时期政府治理模式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俞可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治理变迁的主要路线和中国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进行考察,认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正在形成一种以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为治理目标的特殊的治理模式(25)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周雪光借鉴经济学不完全契约和新产权理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个阐释中国政府内部权威关系的“控制权”理论,他认为不同的控制权分配状况会导致不同的治理模式,提出了高度关联型、行政发包制、松散关联型、联邦制四种政府治理模式(26)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理念的兴起,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发生又一次重大变革,数字政府、智慧政府等新模式兴起。总之,政府治理模式正朝着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不断优化演进。

研究热点三:关于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研究

为了达成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实现治理创新,我国学者围绕政府治理方式进行了多方探索,整体性治理、网络治理、参与式治理、大数据治理等治理方式相继提出。其中大数据治理在近年来更是达到高潮,表 1国内政府治理研究高频关键词中,“大数据”以21次的共现频次排列第5位,聚类#1、#5、#6中均有多篇高被引文献围绕大数据治理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角度:一是关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转型与变革的方向。黄新华认为政府治理变革将朝着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预防化、治理载体自动化等方面发展,政府应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数据治理的转变,用数据说话,理解数据、应用数据、相信数据,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必然选择(27)黄新华:《整合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二是关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陈之常提出了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用框架——以各类数据源为源泉,以数据汇集为基础,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以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以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社会自治能力现代化开发利用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宗旨(28)陈之常:《应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2期。。三是关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实践中的应用。如广州市海珠区的“掌上妇女之家”、广州市公安局建设的“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广州市白云区打造的“云递安”APP平台等,都实现了大数据在公共服务、社会治安、危机管理等方面的运用(29)钟莉:《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广州市为例》,《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三)通过时区视图知识图谱纵向梳理我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数量发展趋势

一个研究领域内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热度的变化,2000—2019年CSSCI数据库中关于政府治理的论文发表数量如图 3所示,通过分析该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自2000年发表第一篇相关论文以来,政府治理这一主题得到了我国学者的持续关注。自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2014—2018年五年间每年的研究成果始终保持在40篇以上的“高位”,对于政府治理的研究开始进入高潮期,研究热度一直到2019年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的论文发表量。

图3 2000—2019年CSSCI数据库中政府治理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分布图

2.研究主题发展趋势

Citespace软件不仅可以呈现聚类视图,还可以呈现时区视图来更加直观地反映研究主题的历史跨度和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在图2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得到如图4所示国内政府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视图图谱。通过仔细观察时区视图图谱各节点的时间变化,同时结合聚类视图下Citespace分时连线功能,可以发现我国政府治理的研究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1)奠基阶段(2000—2005年)

治理(Governance)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2000年我国加入“WTO”,关于“治理”的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始进入我国。2001年开始出现“治理”及“政府治理”的概念,之后围绕“地方政府”这一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反思“国际惯例”“官僚制”等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来开始探索“政府治理模式”“治理范式”,重新寻找“政府定位”,界定“政府职能”。由此可见,起步阶段我国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较为宏观,处于“是什么”的阶段,主要在于总结梳理西方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厘清政府治理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分析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发展阶段(2006—2012年)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议全面深刻地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也在2006年开始成为政府治理研究的主要治理任务与治理目标,“善治”的概念开始出现。研究重心开始从奠基阶段“是什么”的顶层设计层面,开始向“怎么做”的基层实践转移,旨在通过“创新治理”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为此,我国学者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如2009年提出了“合作治理”、2011年提出了“整体性治理”等。

(3)创新阶段(2013—2019年)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要求推动着政府治理研究进入新阶段,提高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开始成为新时期政府治理的主要任务,政府治理方式和模式也开始进入了转型变革时代。在治理方式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开始应用于政府治理,2015年“大数据”开始引入政府治理领域,此外如“人工智能”“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导机制”等关键词开始出现;在治理模式方面,“社会资本”开始参与政府治理,“PPP模式”开始成为政府治理热点模式。

通过对时区图谱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府治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联系性,各关键词之间围绕“政府治理”这一主题关键词联系密切,并且各个时间阶段的研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二是递进性,关键词由宏观逐步向微观转化,前期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界定概念、明确目标,后续的研究则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达到目标的方式。三是时代性,各阶段出现的研究关键词与我国的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研究内容与时俱进,研究成果可以准确回应时代需要,指导政府实践。

图4 国内政府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视图图谱

五、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本文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CSSCI数据库中2000—2019年这20年间围绕“政府治理”的511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得出了国内关于政府治理研究的主题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通过对聚类标签的整理、各聚类内文献的精读,将当前国内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热点归纳为关于治理及政府治理概念辨析、政府治理模式、政府治理方式创新三个方面。在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绘制了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的时区视图知识图谱,结合时区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分布及分时连线功能,将国内政府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归纳为2000—2005年的奠基阶段、2006—2012年的发展阶段、2013—2019年的创新阶段等三个阶段。经过以上一系列图谱的绘制与解读,对我国目前此主题的研究现状有了全景式、全方位的回顾与认识。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全面归纳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总体目标、工作要求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将会更加重要,本文结合时区视图中关键词的演进变化、突现关键词等对我国关于政府治理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如下几点展望:

(一)关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探索

在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图谱中,2018年以来“协同治理”“公众参与”“PPP模式”“社会资本”等关键词使用频率增加,体现出学者们对社会生活中诸多主体共同参与政府治理的探索。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公共管理复杂性的增强以及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如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在诸多重大突发公共危机面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场都无法单独承担起应对风险的重任(30)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政府要想实现治理的最优化,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同合作,发挥各个主体的治理优势,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当前,我国学者关于“协同治理”“多中心治理”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是什么”的解释层面,如理论阐释、特征分析、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等,在”怎么做“的应用层面,主要集中在部分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如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公共服务供给等,还未得出一个具有普适性、稳定性、灵活性多主体协同治理应用框架,无法满足复杂社会的实践需要。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摒弃传统政府全权兜底负责的治理模式,在当前可以准确认识各主体特征的基础上,明晰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搭建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系的桥梁,提高各主体参与政府治理的积极性。此外,在明确各主体合作条件的前提下,扩大多中心协同治理的应用范围研究,增强该治理模式的可能性、灵活性与适应性,从而增强政府在应对各种各样复杂公共事务时的治理能力,构建具有普适性并可复制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善治”。

(二)关于“大数据+”政府治理的应用研究

2012年,《纽约时报》刊载文章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图谱中可以看到,自从2015年被引入政府治理领域,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并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存在学科交叉等问题,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更多是一种展望与畅想,以及必要性、可能性的探讨,更具理论价值而实践价值不足。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公共管理学与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研究。2019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自设交叉学科名单,其中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均率先开设了数据科学学科,体现出国家对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重视。在政府治理领域,通过不同学科学者的合作,发挥学科优势,将理论研究成果融合到实践应用层面,探索打造政府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的深度融合,推动政府治理结构重构、政府治理过程重塑及政府治理决策优化(31)黄其松,刘强强:《大数据与政府治理革命》,《行政论坛》,2019年第1期。,切实通过大数据变革日常政府治理活动,实现“大数据+”政府治理项目的落地,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从理论阐释转移到实践应用上来。

(三)关于政府治理评估体系的更新

政府治理评估担负着促进和完善政府治理实践的重任,推动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32)包国宪,霍春龙:《中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包国宪、俞可平、何增科等学者都曾基于中国实际构建了政府治理评估框架。但政府治理评估模式应随着治理方式、治理模式的变革而变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评估的价值,发挥评估的作用。在大数据政府治理、网络治理、电子政务等新兴治理方式的探索创新时期,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且新兴治理方式的投入使用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那么这种治理方式的变革带来的变化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投入产出比是否达到了最优?通过设计与新兴治理方式相匹配的评估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上述问题,并在准确衡量治理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结果“倒逼”过程,帮助政府科学决策、优化治理过程,为政府治理创新助力,避免治理模式、治理工具等进入“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

猜你喜欢
图谱聚类政府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AR-Grams:一种应用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文本聚类方法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图表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