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中的霍布斯政治哲学探究

2021-02-04 07:53李慧荣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治哲学

李慧荣

内容摘要:《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凸显了他的“人性恶”思想,如他所言:恶出于人如同蜜产于蜂一样。这部以孩子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中弥漫着对人性的探索,渗透着被誉为“政治哲学第一人”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关键词:自然,权力与国家。少年拉尔夫和杰克的争权夺利促发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分歧,进而从本应患难与共的朋友演变为反目成仇的对手。在没有一个共同体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于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蝇王》中本应天真无邪、互助合作的孩子们在自然状态下陷入了险恶的战争中,这是霍布斯所说的自保之道,也是他对人类本性的怀疑,对人性之恶的诠释。

关键词:政治哲学 自然状态 权力欲望 国家情怀

政治哲学追问的两个问题:谁得到了什么?谁说了算?前者关乎分配,后者关乎权力。英国十七世纪的哲学家霍布斯给出的答案是:我不在乎谁说了算,我在乎的是必须有人说了算。这样的回答一语道破权力的重要性。三个世纪后,英国作家戈尔丁在其力作《蝇王》中,为读者呈现了一群因为战争而流落孤岛的孩子们发起的权力之争:残忍、血腥,振聋发聩。

一.人的自然状态

读完《蝇王》,很多读者都会发问:为什么主人公是一群孩子?为什么场景设置在孤岛?为什么没有一个成年人?在最原始的自然环境中,脱离了文明社会的约束和成年人的引导,天真的孩子更能毫不掩饰地凸显本性。于是,在戈尔丁的笔下,读者目睹了在伊甸园一般的大自然怀抱中,一群孩子上演的令人神共惊的“神话”情节。

战争始于美好与平静的自然状态。一望无际的大海,高低错落的岩石,果实累累的树林,海滩,热浪,少年,取笑挖苦,嬉戏打闹……初到小岛的孩子们,充满了 “没大人”的恐惧,但也有“没大人”的狂喜。在这荒无人烟的“世外桃源”,在脱离了法律和成人约束的自然状态下,他们的状况会如何呢?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人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统治权。没有‘你的、‘我的之分。每个人拿到手的东西,保得住,就是你自己的;保不住,就不是你的。所以每个人都想保住自己的东西,为此相互敌对,发生暴力对抗,甚至战争。这不是人有意为恶,而是天性使然。”[1]一个易碎的白色海螺打破了小岛的平静。吹响海螺的人有发言权,战争的种子就此埋下。善于思考的猪崽子有着不符合他年龄的理性,他首次提出谁执海螺,谁就有权召集会议。于是,沉着稳重的拉尔夫在猪崽子的辅佐下,成为孩子们的头儿。然而,情节的设定偏离了《金银岛》和《珊瑚岛》的发展轨迹,自然状态下的战争一触即发。一直渴望当头儿的杰克和拉尔夫的矛盾从野果与肉食的饮食分歧到营救火堆的熄灭之怨,到野兽的存在与否,到偷盗火种,直至追杀拉尔夫达到高潮。本应该团结友爱的孩子们逐渐走向分崩离析,发动了一场在成人世界才会上演的权力争夺之战。戈尔丁用触目惊心的笔触证明了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必定是战争状态”这一哲学论断。如果将拉尔夫和杰克置于法庭之上,很难评定前者就是正义的合理的,后者就是非正义的不合理的。拉尔夫的善是天然本性,杰克的恶亦是如此。杰克装扮的花脸是一个假面具。躲在这个面具后面,他“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2]戴着这个面具,他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他非他,而是一个可怕的陌生人。这种看似自欺欺人的行为却又是真实本性的流露。

自然状态下人的状态,不能给与道德意义上的评价,只能说是天性使然。由此,作为文学家的戈尔丁,其“人性恶”的思想与霍布斯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

二.人的权力欲望

“在没有共同权力慑服的自然状态中,大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每个人为了求得利益、安全与名誉,相互侵犯、彼此争夺,处于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状态下无法保住一切文明成果,甚至会缺乏最低限度的安全感和保障;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代替了对欲望的渴求,成为人实现自我保存的首要”。[3]《蝇王》中的少年们依赖大自然为他们提供野果和野猪,但同时又畏惧自然中的“野兽”;如同他们需要同伴的互帮互助,却又害怕同伴把“我的”变成“他的”。权力欲望不止滋生于成年人心中,孩童,为保全自身,也会有强烈的权力欲望,甚至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会将成年人的理性抛之脑后,其集体非理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更令人震撼。

作品中的金发少年拉尔夫从一出场便带有浓重的领袖气质:镇定自若,与众不同,沉着自信,举止儒雅。他最先提出“我觉得该有个头儿来对某些事情下决定” [4]杰克骄矜地说:“我该当头儿”拉尔夫的自信是含蓄的,杰克的自信是露骨的;拉尔夫成为领导是公认选举的,杰克成为头儿是毛遂自荐的。拉尔夫当选后,权力争夺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这一群试图在孤岛活下去并等待营救的孩子们起初还可以用“和谐”来形容。拉尔夫,杰克和西蒙组成三人探险队,他们严肃地商量问题也淘气地打闹嬉戏。然而,只顾打猎而疏于照料火堆的杰克和拉尔夫逐渐“如陌路相逢,感受和感情都无法交流”[5]。他们从面面相觑,到拉尔夫的愤怒指责:“咱们是什么?是人?是牲畜?还是野蛮人?大人会怎么想呢?”杰克的反驳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内心:“你算什么东西?干坐在那儿,对人发号施令!”[6]如果说在权力面前,成人善于暗斗,那么杰克要明争。为了野兽问题,杰克召开会议,直接对峙拉尔夫:”举手表决,谁不要拉尔夫当头头!”[7]最终,杰克的猎手部落因为能为大家提供肉食而占上风,拉尔夫随着西蒙和猪崽子的死去成为孤家寡人,直至被杰克一群追杀。杰克的权力欲望在他的野蛮行径下得以满足。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到“得其一而思其二,永无休止的權利欲是人类共有的普遍天性”[8]“人对权力的追求也是一种合理的恐惧,人总是害怕如果自己获得的权力不够多,他不会那么安全。也就是说,在人对权力的追求之下,潜藏的是人的恐惧。”[9]

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力欲望,原来隐藏了巨大的恐惧在内。战争的发动者不是因为强悍无比,恰恰是因为内心脆弱和恐慌。

三.人的国家情怀

在《激情与政治:霍布斯政治哲学新释》一书中对“国家”一词有这样的阐述:“霍布斯将国家形象地譬喻为‘有死的上帝:国家毕竟只是‘人造的人,它在带来和平与安宁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威胁,从而解体”[10]《蝇王》中的少年们在孤岛上建立了以拉尔夫为首的“临时政府”,然而,由于主權者缺乏足够的管理之艺,加之部分“臣民”缺乏谦恭与忍耐之心,于是,“国家”岌岌可危,直至最终的解体。孩子们的国家情怀夭折在人的天性之中。

在来到孤岛之前,他们应该来自英国的某一个地方,且对自己身为英国人自豪不已,正如杰克的豪言壮语所示:“咱们毕竟不是野蛮人,咱们是英国人。英国人哪样都干得最棒。所以咱们干哪样都得像个样。”[11]似乎他们可以在这里再次发扬英国人的优良传统,并建立一个如英国般出色的国度。当“探险家”拉尔夫,杰克和西蒙登上山顶,发现他们处于一个荒岛时,拉尔夫铿锵有力地对那两个说:“这个岛是属于咱们的”。[12]“全是咱们的”[13]如果少年们团结一致,也许,他们真的可以让自己的国家情怀在这里得到施展。然而,被自然状态下的权力欲望所驱使,这群孩子选择了彼此对抗,他们惨烈的厮杀让最后出现的军官惊讶“我本以为,我本以为一群英国孩子——你们都是英国人吧,是不是?——应该比刚才那样玩的更好”。[14]当外部的成人世界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时,没有人会想到在如仙境般的岛屿上一群英国孩子正在自相残杀。漂亮的巡洋舰会把他们带回让他们引以为豪的英国,那是他们的情怀寄居的国家。

戈尔丁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希望人们将这部作品视为是神话,而非寓言。《蝇王》如同神话一样,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内涵。他对人性恶的凸显恰恰是对人性善的宣扬。他期望人们了解的真相中也浸润着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当文学与哲学相融,便是永恒的神话。

参考文献

[1]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4页.

[2]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 [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68页.

[3]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9页.

[4]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9页.

[5]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9页.

[6]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01页.

[7]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46页

[8]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2页.

[9]马尔蒂尼著,王军伟译,霍布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47页.

[10]洪琼著,激情与政治:霍布斯政治哲学新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136页.

[11]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44页.

[12]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7页.

[13]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9页.

[14]威廉戈尔丁著,龚志成译,蝇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5页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政治哲学
科恩转向政治哲学研究的原因及其启示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政治哲学旨趣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论柏拉图“哲学王”制度的合理性
列奥?施特劳斯关于“哲学”与“政治”关系的学理分析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由
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目标模式、面临障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