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洛丽塔》的电影改编

2021-02-08 11:01李浩月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洛丽塔

摘 要: 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极大地还原了小说《洛丽塔》中的设定,但其关键情节的刻意遗漏却使得电影的内核与小说的内核出现了根本的不同。

关键词:《洛丽塔》 电影改编 还原度 故事内核

一、前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直是一部富有争议的小说,从费劲周折的出版过程,到在多个国家遭遇封禁的冷遇,再到对其主题的多重解读。它挑战了人们对道德的认知,也挑战了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1962年,导演库布里克将《洛丽塔》搬上银幕,这一版本的改编得到了作者本人的辛辣评价: “这无疑使影片对我原来所写的剧本而言,毫无忠实之处”,“在把《洛丽塔》改编成具有台词的电影时,他从一个方面去理解我的小说,而我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就是这么回事”a。可见,纳博科夫对这一版本的改编不甚满意,不满意的原因除了导演库布里克没有采用自己编写的剧本的因素外,还在影片对小说故事的还原度上颇有微词。

1997年,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对《洛丽塔》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和阐释,该影片在中国的译名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在欧美国家以电影分级取代电影审查制度的时代,以及电影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这一版本无疑能进行更加自由、更加不受限制的表达,故而1997年版本总的评价和评分均要高于1962年版本。遗憾的是,纳博科夫不曾欣赏到这一版本的改编。本文试图以纳博科夫“还原度”的标准,对1997年影片《一树梨花压海棠》进行分析和评价。当然,电影改编本身就是一次再创作活动,改编者可以投射自己的想法,所以这里所指的“还原度”只是一个区分异同的标准,而不是划分优劣的标尺。笔者认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在故事架构上对小说《洛丽塔》高度还原,但在故事内核上却和原著大相径庭。

二、还原的故事架构

(一)故事情节还原

《一树梨花压海棠》讲述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由于对少年时期的恋人安娜贝尔爱而不得以及安的早夭,导致他在性取向上只对性感少女有兴趣,即恋童癖。房东夏洛特对亨一见钟情,而亨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性感少女洛丽塔。为了能接近洛丽塔,亨伯特假意和夏洛特结婚,成了洛的继父。不久后,夏从亨的日记中得知了亨的意图,决意与亨离婚,可是当天夏就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亨编造自己就是洛生父的谎言,众人毫不怀疑,任由他带走了洛。此时还在夏令营的洛对母亲的去世还一无所知,就跟着亨开始了旅行。洛主动和继父亨发生了关系,而后知道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大哭一场,却只得继续和亨在一起。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两年时光,这过程中有快乐也有争吵;随着洛的成长,二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最终洛趁机逃离了亨。亨一直在寻找洛的下落,想要探寻是谁带走了她,却始终没有结果。三年后,洛向亨写信借钱,亨终于找到了洛,只是此时的她已不再是个性感少女而是即将为人母。亨想要带走洛,而洛宁愿过贫苦的日子也不愿跟亨走,并称自己自始至终爱的都是奎尔蒂。亨回忆起了曾经种种反常离奇的现象,终于明白了带走洛的人就是奎。愤怒的他找到了奎并枪杀了他,等待亨的将是未来的监狱生活。

总的来讲,《一树梨花压海棠》基本遵循了《洛丽塔》中的故事脉络,把故事主线演绎了出来,在整个故事情节上实现了高度还原。

(二)场景还原

电影对小说环境场景的还原可谓一绝,在种种细节处彰显了对原著的尊重。例如,电影在第27分钟时展现的洛丽塔的床头,上面张贴着写有亨名字的海报和奎尔蒂为骆驼牌香烟所做的广告,这正是小说中留下的暗示。

影片中洛的着装风格也被如实还原,小说中其实并没有具体提及洛的穿衣风格,但是有写到亨伯特对特定衣服的喜好:“格子图案的织物、色彩鲜艳的棉布、衣服的饰边、蓬起的短袖、软褶、合体的紧身胸衣和有着十分宽大的下摆的裙子”b。导演莱恩显然没有放过这一细节,于是在影片中,洛或是穿着性感的短裤或是穿着有下摆的裙子,以及搭在厕所的棉布内衣、有着蕾丝花边的蓬蓬裙等,无不暗示着洛丽塔对亨伯特的致命吸引力。

影片结尾亨伯特和奎尔蒂对决的镜头也极其经典:奎中弹后离开了钢琴,但是琴键仍然跳跃着;奎身中数枪,却仍能神态自若地走向卧室,并对着亨伯特大喊“滚出去”;奎嘴角旁幻滅的粉红色气泡,亨手中的枪变成了拖鞋……这个镜头看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是实际上正是对原著的百分百还原:“空气里仍然颤动着那宏大、深沉的乐声”,“我苦恼、沮丧地明白自己非但没有打死他,反而给这个可怜的家伙注入了一股又一股活力”c。原著作为一部精神分析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而电影则舍弃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使得影片侧重在故事内容的写实展现。在结尾处这一设计让很多人以为是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实际上这是纳博科夫的艺术天分的展现。

三、隐去的故事内核

前文提到,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较大程度地还原了小说《洛丽塔》中的情节,但是导演有意略去和增添的部分情节,也使得电影和小说的内核出现了根本的不同。

实际上,对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主旨之争一直在继续,如有人将其解读为一出由于道德感的缺失而引发的悲剧,有人解读为欧洲文化对美国文化的批判,而作者本人则反感诸如此类对写作意图的探讨,他称这部书的成书过程是“依靠灵感和关联情节的相互影响”d,并认为“《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也反对“通过阅读虚构小说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社会阶级或了解一个作家”e这样的观点。

可以确定的是,纳博科夫试图展现出人性的复杂,这点在序文部分就借小约翰·雷博士之口表达出来:“在他的自白书里,自始至终闪现出一种力求诚实的愿望,但这并不能免除他凶残奸诈的罪恶。他反常变态。他不是一位上流人士。可是他那琴声悠扬的小提琴多么神奇地唤起人们对洛丽塔的柔情和怜悯,从而使我们既对这本书感到着迷,又对书的作者深恶痛绝。”f 《洛丽塔》的内核正是复杂的人性。亨伯特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他无疑是有罪的是邪恶的,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悠扬琴声一般的魅力。不同于社会舆论对恋童癖的严厉谴责,纳博科夫试图去理解亨种种行为背后的根源,以解读精神病人的方式去记录亨的生活点滴和他的心态变化。亨伯特的复杂性正是这部小说最抓人眼球的部分。

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也试图去展现复杂的人性,只是它的改编似乎矫枉过正了。电影过度美化了亨伯特的形象,又过分臆测了一个未成年女孩的“恶”。它隐去了原著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让亨伯特成为一个委屈的受害者;又增添了一些细节,让洛丽塔成为一个始乱终弃的玩弄感情者。这样的改编,使得亨伯特身上“可恨”的特质消失了,只剩下“可怜”,洛丽塔处于被束缚、被控制的状态这一客观条件也变得模糊。于是电影彻底变为一部爱情文艺片,故事内核成为一个痴情男人和一个薄情女人的爱情纠葛。

电影中隐藏了三处影响人们对亨伯特看法的关键情节:

其一,隐藏了亨伯特失败的婚姻。对于亨伯特过往的呈现,电影只保留了亨少年时期与安娜贝尔相处的部分,且这一部分处理得浪漫唯美,极具美感。而亨伯特在此之后频繁寻找妓女、为了掩人耳目而选择结婚、对成年女性的厌恶和侮辱等都被抹去了。小说中,亨形容他的前妻瓦莱里亚的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恶毒:“卷毛狗般的脑袋”“矫揉造作”“已故的貌似蟾蜍的妈妈”“肥胖臃肿”“短腿巨乳实际上毫无头脑”g等。电影中的亨伯特却待人彬彬有礼,会帮夏洛特倒水撑伞,宛如真正的绅士。

其二,隐藏了亨伯特产生了谋杀夏洛特的想法这一情节。在小说中,亨伯特因为不能见到洛丽塔而产生了除掉夏洛特的想法,他对于一场无懈可击的谋杀策划了许久,在湖水中溺死、用传统的毒药毒死等。尽管还没有实施犯罪夏洛特就因车祸意外而亡了,但这不能掩饰亨伯特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的残暴冷血本性。电影中不仅删掉了他的加害人身份,还强化了亨的受害者身份。电影的一头一尾都是亨伯特在枪杀奎尔蒂后驾车的情景:满身血迹的亨伯特歪歪斜斜地开着车子,手中紧握着洛丽塔的发卡,眼神涣散无光。这样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了亨伯特脆弱、受害的形象,成功为亨“洗白”。

其三,隐藏了亨伯特在洛丽塔离开后找到了新的伴侣这一情节。电影展现的是洛丽塔离开后亨伯特拼命寻找的画面,那三年的时间空白也自然被观众联想成亨处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而小说中,亨又结识了里塔,并且二人一同度过了和谐快乐的两年时光。亨坦承他已经放弃了追踪搜寻洛丽塔的希望。如果将这一点如实放在电影中恐怕会让坚信亨对洛感情之深厚的观众大失所望,因为亨从来都不是只爱洛丽塔一人的。洛丽塔会老去,不再是性感少女,亨伯特也幻想过和洛丽塔生一个女儿(洛丽塔第二),然后再和自己的女儿相爱生下洛丽塔第三。可见,亨伯特爱的永远是性感少女;换言之,他爱的从来只有自己。

小说以亨伯特的视角写就,本身就有罪犯亨伯特为自己开脱的嫌疑。小说中的经典台词:“我夺去了她的花蕊吗?陪审团敏感的女士们,我甚至都不是她的头一个情人”h,亨伯特强烈暗示着自己和洛发生关系是由于洛的勾引,暗示洛丽塔自身的放荡。电影不仅默认了洛对亨的勾引,还强化了相关的镜头。如以慢镜头扫过每一次洛与亨接触的身体,洛不小心踩到亨的裤脚、无意间踢到亨的膝盖……都成了洛丽塔的罪证。关于这点,作者纳博科夫或许会心生不满。尽管纳博科夫矢口否认小说的道德说教意味,然而他的行文中间却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亨伯特控制欲的批判和对作为孤儿的洛丽塔的同情。他忍不住跳脱到人物之外,对事件进行点评。他常常提醒读者洛丽塔的身份:“这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这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这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儿童。”i洛丽塔早就明白:“就连最悲惨痛苦的家庭生活也比乱伦的乌七八糟的生活要好。”j同时,由于亨伯特的控制,洛丽塔的精神早已出現裂隙,纳博科夫为读者们指出了这点,而电影则忽视了洛的真实想法。

对于以上这些情节和细节的处理,决定了电影与小说的根本区别:小说意在刻画复杂人性,电影则一味追求表现浅显的感情。

四、结语

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与小说《洛丽塔》有着相近的情节,但是讲出的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从还原度的标准来看,电影还原了小说的情节,却没有还原小说的内核和灵魂。当然,电影作为一部爱情文艺片也是成功的,洛丽塔第一次出场的兼具性感与美感的画面已经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经典。这就是电影改编的魅力,同一个故事,展现出了两种韵味。

a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电影剧本》,叶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bcdefghij〔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第486页,第495页,第502页,第4页,第42页,第214页,第221页,第460页。

参考文献:

[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电影剧本[M]. 叶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作 者: 李浩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洛丽塔
洛丽塔裙
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洛丽塔》女主人公悲剧根源浅析
多维视野观照中的矛盾与张力阐释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做他的洛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