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党史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

2021-02-09 01:54郑爱花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党员干部

郑爱花

〔摘要〕 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更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对百年党史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从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探究“四个自信”之源;从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信仰、坚强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解析“四个自信”之基。实践中,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理论素养、强化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进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党员干部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4-0113-0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真实记录了党成立以来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探索历程和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不断积累宝贵经验、创造伟大奇迹的奋斗历程。2021年2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1〕。 因此,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深入探究“四个自信”之源、认真解析“四个自信”之基,有利于我们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真相、听清时代脉动,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一、在百年党史学习中探究“四个自信”之源

(一)“四个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

一是中华民族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精神为支撑的;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有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纵观世界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从炎黄五帝到夏商周、从三足鼎立到华夏统一、从内忧外患到救亡图存……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从未被压垮、挫败,而是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00年来,我们党一次次逆水行舟、力挽狂澜、峰回路转,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救民族于危难之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豪迈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2〕

二是中华民族创造了世间少有的辉煌盛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世界历史上少有的辉煌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西汉文景之治时期军事强大,可以与赫赫有名的欧洲古罗马帝国相匹敌;唐朝贞观之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大帝国都有着贸易往来;康乾盛世时期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用“五最”来称赞当时的中国,即全世界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毅然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35-36。

三是中华民族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4〕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从先秦子学到各家学说,中华民族孕育了宝贵的精神品格,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我们党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伟大的发展奇迹,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二)“四个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实践探索

一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5〕。当时,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一批批先进分子、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前赴后继的斗争,但均未取得成功。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革命的核心力量,才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为饱经蹂躏的中国开辟出光明的未来。党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最初也是“因俄式系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只此方法较之别的改造方法所含可能的性质为多”〔6〕,然终因缺乏革命经验,以大革命失败而告终。随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和具体国情分析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由于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缺乏经验,只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和错误。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误和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此开启。

二是对改革开放道路的实践探索。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以来,中国就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部分地区和领域的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不断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成功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群众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奋力在新时代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三是对脱贫致富道路的实践探索。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摆脱贫困成为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得扶贫工作在力度、深度和精准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202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7〕!总之,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四个自信”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用最形象、最生动的表述,那就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是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來”的伟大飞跃。自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之下,遭受了世所罕见、前所未有的苦难。为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昂扬姿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洋字号”时代到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物资短缺到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从百姓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跃升,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体来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到2017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9%左右的增速,经济规模从1978年世界第11位到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中国人民从温饱逐渐迈向全面小康,“富起来”成为现实。

三是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逐步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强起来”的特征愈来愈显著、体现的方面也愈来愈多。如在经济发展上更加注重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在民生福祉上,持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在文化事业发展上,文化市场进一步拓宽、文化制度机制进一步创新,文化软实力再上新台阶,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二、在百年党史学习中解析“四个自信”之基

百年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只有对百年党史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探寻到“四个自信”的根基所在,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就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党的坚强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四个自信”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3〕15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以实现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对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产生情感认同,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支配行为的精神力量,逐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产生坚定信念,进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坚定意志,最终作为自己的真正信仰。信仰一旦产生,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顽强如钢铁巨人,愈挫愈奋、愈战愈勇,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辉。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点,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四个自信”基于党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8〕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历史和事实充分证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会有“四个自信”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要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

(三)“四个自信”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我们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9〕正是因为有了人民这一铜墙铁壁,才会在大革命时期尽管有数十万人民群众牺牲,仍有更多的人继续跟随我们党干革命;才会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才会在淮海战役中靠老百姓的小推车战胜国民党反动武装;才会上演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等等。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而只有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奋斗中,“四个自信”的价值才能够得以真正的体现、真正的实现,也才能够使党员干部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三、在百年党史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我们党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政治理论素养、不断强化使命担当。

(一)树立正确党史观,提高政治判断力

判断力是通过选择和抉择的形式将其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力。政治判断力是在认识、分析、处理党和国家政治问题时、在作出重大政治决策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党员干部要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树立正确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政治標准的确立则有赖于他们对形势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度、对行为是非判断的有效度和对复杂现象洞察的透彻度。

一是在深入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员干部只有在对历史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高政治鉴别力。二是在科学研究党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党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主观主义,就是要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准确地分析、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我们要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增强前进的动力。三是在辨伪存真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在面对一些错误言论时,党员干部要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不偏听偏信,要让历史说话、史实证明。实践中,正是因为党有着正确的政治判断力,才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才敢说,唯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

(二)增强政治理论素养,提高政治领悟力

所谓领悟力,就是领会、理解、感悟的能力,是一个人连贯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识。政治领悟力就是在对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从更深层次领悟其精神实质、感悟其精髓所在。可见,政治领悟力的提高,离不开持续的政治理论学习、深入的思考、厚重的积淀。党员干部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就很难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就难以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更难以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性。

一是在常学常新中增强政治理论素养。常学常新,就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基础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就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常学”,也才能在这样的“常学”中不断“常新”。二是在学思践悟中增强政治理论素养。学思践悟,反映的是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思想认识问题、学习态度问题和学习方法问题。党员干部通过学思结合、学练互促,往往能够拓宽思维视野的广度、理论水平的高度、党性修养的深度,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政治领悟的能力。三是在知行合一中增强政治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提高领悟力,促进知识的转化。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三)强化使命担当意识,提高政治执行力

执行力是贯彻既定战略意图并完成预定目标的一种能力。政治执行力,就是在贯彻执行党中央精神、决策部署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时,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向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治执行力的彻底与否,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使命担当意识强不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到不到位,而这种使命担当意识则主要体现在大事难事、风险挑战和直面矛盾中。

一是在大事难事中强化使命担当意识。在遇到大事难事时,党员干部要做到困难不回避、责任不推诿,敢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化解难题,这也是一种使命担当意识的体现。二是在风险挑战中强化使命担当意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风险挑战,而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是避而不及,还是直面挑战,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意识。党员干部只有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才能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更好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三是在直面矛盾中强化使命担当意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党员干部是否有使命担当意识,就要看其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站稳正确立场、摆明坚定态度,能否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否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自觉。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只有具备直面难题的担当意识和敢于担当的使命精神,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才敢担当、乐担当、勇担当,才能把中央精神贯彻到位、把措施实施到位、把问题解决到位,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1).

〔2〕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0(10):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02).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6〕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

〔7〕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1.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党员干部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