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薹和芥蓝种间杂交胚挽救技术研究

2021-02-12 02:51吕凤仙李崇娟胡靖锋杨红丽徐学忠张丽琴和江明董相书
福建农业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杂种菜薹生根

吕凤仙,李崇娟,杨 鼎,胡靖锋,杨红丽,兰 梅,徐学忠,张丽琴,和江明 ,董相书

(1.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05;3. 国家蔬菜改良分中心云南分中心, 云南 昆明 650205)

0 引言

【研究意义】菜薹(俗称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L., AA, 2n=20),和 芥 蓝(Brassica albograbraL. H. Bailey, CC, 2n=18)均属十字花科芸薹属中不同种的重要薹用蔬菜。菜薹是由易抽薹白菜类蔬菜材料,经过长期选育而来的[1]。芥蓝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但是遗传育种的研究较为薄弱[2],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普遍存在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严重等问题[3]。由于二者种质资源相对较少,遗传背景狭窄,单靠种内杂交,很难在现有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种间杂交,可以创制新品种,获得有用的育种材料。但二者存在杂交不亲和,不能得到后代,需采用人工胚挽救等方法才能获得菜薹和芥蓝种间杂交的后代。【前人研究进展】通过远缘杂交,可以创造新的杂种优势和新物种、新材料,但远缘杂交过程中存在诸多生殖障碍。邱德勃等[4]在芸薹属和萝卜属植物的远缘杂交中发现,胚乳在发育过程中解体,导致远缘杂种胚的败育,是受精后不亲和以及无法形成成熟种子的主要原因,Chrungu[5]研究发现,幼胚的离体培养是克服不亲和性的有效途径。梁红[6]对菜薹与甘蓝正反交,通过杂种胚离体培养,获得杂交优势显著的种间杂种。满红[7]以二倍体菜薹、四倍体菜薹、二倍体芥蓝、四倍体芥蓝为材料,经人工授粉杂交,通过子房培养和胚珠培养,创建了菜薹和芥蓝的种间异源四倍体和异源三倍体种质。乔海云[8]以菜薹和芥蓝为试验材料,运用蕾期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菜薹与芥菜的种间杂种,为芸薹种和甘蓝种种质创新和遗传研究奠定基础。魏晓云等[9]采用二倍体菜薹和二倍体芥蓝杂交,筛选出亲和性较高的材料。【本研究切入点】前人的研究中虽已经获得菜薹和芥蓝的种间杂种,但对菜薹和芥蓝种间杂种胚挽救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取材时间等细节进行筛选的研究有待深入进行。本试验通过对菜薹和芥蓝种间杂种胚挽救各个过程进行详细研究,以提高种间杂种的获得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设置不同的取材时间,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不同培养基成分,利用出胚率、增殖系数、生根率、生根时间等指标对各设定进行评估,筛选出最适合菜薹×芥蓝种间杂种胚挽救的实验方案,为菜薹和芥蓝育种种质的创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菜薹CX20000和芥蓝JL20000均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十字花科课题组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种间杂交 试验材料于2020年6月1日播种,7月8日定植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十字花科课题实验基地塑料大棚内,常规栽培管理,菜薹于种间杂交。于杂交前2 d摘除父母本花序上已开放花朵,并套袋隔离,套袋父母本开花当天,对菜薹套袋分枝上未开放且未露柱头的花蕾进行剥蕾去雄,授以芥蓝套袋分枝上当日开放的花粉,配制CX20000×JL20000杂交组合,授粉后套袋隔离,严防父本以外的花粉污染。

1.2.2 不同培养方式 人工去雄授粉后,于适宜时间,取部分杂交后胚珠进行胚挽救培养,留取一部分在植株上继续生长,进行常规培养,比较两种方式的出胚率。

1.2.3 不同胚挽救培养基 大田授粉后,于授粉后第12天,选取有明显膨大胚珠的子房,用自来水冲洗2~3遍,于超净工作台内用75%酒精浸泡50 s,将酒精倒出后用10%次氯酸钠浸泡15 min,接着用无菌水冲洗3次,最后用无菌水浸泡3 min。用解剖刀沿子房腹缝线和背缝线处轻轻切开,用镊子挑取饱满且呈绿色的胚珠,分别接种到ERM1、ERM2、ERM3、ERM4、ERM5、ERM6、ERM7、ERM8培养基上(表1),每种培养基均设置3次重复,每次重复接种25~35个胚珠,接种后胚珠在温度(25±2) ℃、光照12 h·d-1、光照强度1500 lx的条件下培养[8]。接种1周后进行观察,30 d后统计出胚率,筛选适合的胚挽救培养基。

表1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胚挽救培养基成分Table 1 Components in embryo rescue medium for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1.2.4 不同取材时间 大田授粉后,分别于授粉后10、11、12、13、14、15 d,选取有明显膨大胚珠的子房,消毒、灭菌后,挑取饱满且呈绿色的胚珠,接种到ERM4培养基上,每个取材时间设置3次重复,每次重复接种30~130个胚珠,接种后胚珠在温度(25±2)℃、光照12 h·d-1、光照强度1500 lx的条件下培养1周后进行观察,30 d后统计出胚率,观察不同取材时间出胚率,筛选最适宜的取材时间。

1.2.5 不同增殖培养基 成活并成功分化的胚珠分别转移至DM1、DM2、DM3、DM4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分化(表2),每种培养基设置3次重复,每次重复接种25-27个不定芽,观察增殖情况,并统计各培养基的增殖系数,筛选适宜的增殖培养基。

表2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增殖培养基成分Table 2 Components in propagation medium for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1.2.6 不同生根培养基 胚珠在增殖培养基上分化至具有完整植株形态后,转接至1/2MS培养基上继续培养,长至3对真叶后,转移至生长素种类和质量浓度不同的RM培养基(表3),每种培养基设置3次重复,每次重复接种8~16株幼苗,观察统计各培养基的生根情况。根长适宜的幼苗定植于含育苗基质的苗钵后,在温度20~25 ℃,湿度80%条件下进行炼苗,待幼苗生长情况稳定后,移栽至红土∶过筛腐殖土=1∶1比例混合土内,常规肥水管理。定植后的杂种植株,统计其成活率。结合生根情况与幼苗成活率,筛选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

表3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生根培养基成分Table 3 Components in rooting medium for interspecific B.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1.3 种间杂种形态学鉴定

成活后的杂种植株,在正当繁茂时观察其叶形、叶色、叶表面特征、花器官的颜色大小等方性状,并分别与菜薹和芥蓝两亲本进行比较,鉴定杂种的真实性。

1.4 数据分析

利用SPSS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胚挽救和常规培养的比较

菜薹×芥蓝种间杂交后,在母本植株上自然生长进行常规培养,获得种子数为0,而胚挽救培养成功获得了种间杂种植株,证明菜薹×芥蓝种间杂交后代不结籽,需通过人工胚挽救培养,才能成功获得杂种。

2.2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出胚的影响

不同成分培养基出胚率如表4所示,共接种杂种胚珠730粒,出胚总数75粒,其中未添加生长调节剂的ERM1培养基上,未见胚珠萌发;ERM2和ERM3胚珠萌发率较低,分别为1.33%和2.56%,且差异不显著;ERM4培养基上出胚率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为26.32%;ERM5、ERM6、ERM7、ERM8培养基随着添加的6-BA浓度逐渐增大,出胚率从18.18%逐渐降低至7.77%;因此ERM4(MS+6-BA 0.5 mg·L-1+ NAA 0.5 mg·L-1+KT 1.0 mg·L-1+AC 1.0 g·L-1)出胚率最高,为最佳胚挽救培养基。萌发后的杂种胚均生长良好,接种20 d后出胚情况、40 d后成苗情况、成活胚珠增殖情况均如图1所示。

图1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胚挽救情况Fig. 1 Embryo rescue of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albograbra hybrids

表4 菜薹×芥蓝杂种胚珠在不同培养基上出胚率Table 4 Embryogenesis rate of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 ovules on different media

2.3 不同取材时间对出胚的影响

如表5所示,不同取材时间的胚珠,在ERM4培养基上出胚率均存在差异,授粉后第10天取材,由于胚珠过小,依赖母体而离体培养很难成活,胚珠萌发率只有4.44%;授粉后第12天取材出胚率最高,为26.32%,且与其他取材时间相比差异显著;授粉12天以后取材,由于杂种胚逐渐败育,出胚率逐渐减小,第15天仅有3.33%。因此授粉后第12天为菜薹×芥蓝杂种胚最适宜的取材时间。

表5 菜薹×芥蓝不同取材时间杂种胚珠出胚率Table 5 Embryogenesis rate of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 ovules with differed sampling time

2.4 不同增殖培养基的增殖效果

从表6可见,不同培养基增殖效果不同,增殖系数越大,增殖分化效果越好。DM1增殖系数为5.37,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DM2和DM3增殖系数无显著差异,分别为4.02、4.15;DM4的增殖系数显著小于其他培养基,为2.90。因此DM1(MS+ 6-BA 0.9 mg·L-1+ NAA 0.1 mg·L-1)为菜薹×芥蓝种间杂种的最佳增殖培养基。

表6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成活胚珠在不同培养基上增殖分化情况Table 6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viable ovules in B.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on different media

2.5 不同生根培养基对生根效果的影响

从表7可知,以不同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生长素,生根效果均存在差异。生根率方面,最高的为RM4-1和RM1-1,分别为44.44%和40.74%,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其次是RM4-2,为37.21%,与RM1-1差异不显著。生根时间方面,RM4-2平均生根时间为8.33 d,生根最快,且与其他培养基平均生根时间差异显著。在不同培养基上成功生根后的幼苗,经炼苗、移栽后,均未出现死苗现象,幼苗移栽成活率为100%。

表7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不同培养基生根情况Table 7 Rooting of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on different media

从图2可知,添加不同种类生长素,诱导的根形态也存在差异,添加NAA培养基,幼苗生长的根,表现为短且粗壮、无须根,添加IBA和IAA诱导的根,表现为细长。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时,各培养基均出现部分苗产生盐害的现象(图3),盐害苗叶片部分黄化且逐渐脱落,将MS培养基更换为1/2MS培养基时,这一现象得到缓解(图4)。综上所述,幼苗移栽成活率未受不同生根培养基影响,RM4-1、RM1-1和RM4-2的生根率较高,RM4-1和RM4-2培养基上生长的幼苗质量较高,RM4-2生根时间最短,生根最快,适用于组培苗的快速繁殖,因此RM4-2(1/2MS+IBA 0.5 mg·L-1)为菜薹×芥蓝种间杂种胚挽救幼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

图2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生根过程不同生长素生长果Fig. 2 Effects of auxins on growth during rooting of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图3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生根过程盐害现象Fig. 3 Damage induced by salt at rooting stage of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图4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生根过程Fig. 4 Rooting of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s

2.6 种间杂种形态学表现

对菜薹×芥蓝种间杂种进行形态学观察并与菜薹和芥蓝各性状进行比较。以菜薹作为母本的种间杂种植株,植株形态如图5所示,主薹表面有棱,叶片形状为长卵圆,叶片颜色为深绿,与母本菜薹更为接近,主薹的颜色为浅绿,且有少量蜡粉,与父本芥蓝更为接近。杂种植株花器官形态如图6所示,花朵颜色与父本相同,为白色,花朵大小介于父母本之间。综合上述形态学表现,初步判断所得植株为菜薹和芥蓝种间杂交所得真杂种。

图5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植株形态Fig. 5 Morphology of interspecific B. campestris × B.albograbra hybrid plant

图6 菜薹×芥蓝种间杂种花器官形态Fig. 6 Morphology of floral organ of interspecific B.campestris × B. albograbra hybrid

3 讨论与结论

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杂交组合方式和亲本的基因型[10],而亲缘关系越近的两种植物杂交,越容易获得成功[11]。刘爱华[12]、栗茂腾[13]、李宗芸[14]、宋运淳[1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芸薹属A和C基因组较A和B以及B和C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本试验进行远缘杂交的两亲本作物菜薹和芥蓝,分别为芸薹属A组和C组染色体中的重要薹用蔬菜,成功获得了菜薹×芥蓝的种间杂种。李明山[16]、张国庆[17]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胚挽救技术能够克服杂交的不亲和性,本试验中进行的种间杂交常规培养无法获得种子,采用胚挽救技术获得了杂交种,证明胚挽救技术能克服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

受父母本基因型的影响,授粉后的不同时间胚珠发育程度不同,谭亚飞[18]利用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和芥蓝进行种间杂交,胚挽救实验结果表明授粉后第11天为最佳取材时间,出胚率最高。而本试验中,受母本菜薹影响,最佳取材时间为授粉后第12天。Harberd[19]在甘蓝×白菜的杂交研究中发现,取材时间和培养基种类都会影响胚挽救技术的结果。满红[7]对四倍体菜薹和四倍体芥蓝的种间杂种进行子房培养,最佳的取材时间为授粉后7 d,得胚率为1.53个胚珠/子房。本试验中授粉后10~15 d取材,进行胚珠培养,每个取材时间的出胚率各不相同,且授粉后第12天出胚率最高,为26.32%,而菜薹×芥蓝的胚珠,在5种不同的培养基上萌发情况也不同,以ERM4培养基(MS+6-BA 0.5 mg·L-1+ NAA 0.5 mg·L-1+KT 1.0 mg·L-1+AC 1.0 g·L-1)萌发率最好,出胚率为26.32%,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

植物根系的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起着关键作用[20],当生长调节剂浓度高于细胞分裂素时,有利于不定根的诱导。本试验中在1/2MS和MS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NAA、 IBA和IAA,试验数据表明,以RM4-1(1/2MS+NAA 0.2 mg·L-1)生根率最高,高于添加IBA和IAA的培养基。这一结果与张以忠[21]的 IAA与IBA诱导荞麦生根的效应好于NAA有差异,但与王健省[22]的NAA对双瓣茉莉水培扦插生根的效果明显优于IAA一致,据吴大忠[23]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无性系生根所需的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是不同植物诱导生根适宜的生长调节剂种类不同。另外,本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诱导生根发现,RM4-2(1/2MS+IBA 0.5 mg·L-1)诱导生根最快,适宜进行快繁,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成分。

本研究筛选出了适宜菜薹和芥蓝种间杂种的胚挽救实验方案,为种间杂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但通过此试验获得的杂交种为异源二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配对,从而无法形成配子,不具有育性,要得到能正常繁殖的杂交种,还需进行人工加倍等试验,克服种间杂种的不育性,选育出具有杂种优势的种间杂种。

猜你喜欢
杂种菜薹生根
湖羊及其杂种生产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差异研究
洮河流过生根的岩石(外二章)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盯着一个蚂蚁窝看了半天
Coco: Life Is Hard,and I Have My Guitar
玉米—大刍草杂种F1籽粒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柳絮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春来菜薹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