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芒针疗法临床应用特点研究❋

2021-02-12 00:50贺煜竣覃思敏邢博文展立芬杨凌毓宋伯骐刘未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腧穴进针数据挖掘

贺煜竣, 覃思敏, 邢博文, 展立芬, 杨凌毓, 宋伯骐, 王 丽△, 刘未艾△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长沙 410005;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宁 530200)

芒针是一种用较细且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的特殊长针,由古代《黄帝内经》中九针之一的“长针”演变而来,因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1]。芒针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辨证取穴后运用芒针治疗疾病的针刺疗法。芒针疗法通过在腧穴处施以刺激,经络感传以及气至病所可以产生镇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功能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

近年来,芒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疗效也得到了认可。亦有学者对芒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3,4],但存在研究年限短、疾病涉及范围少、疗程不明以及操作不一等缺点。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刺法灸法的文献研究中广泛运用,已有头针[5]、眼针[6]、耳穴疗法[7]、火针[8]等刺灸法的数据挖掘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帮助人们发现大量文献中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9]。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使用芒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科属、病种、进针方式等进行分析总结,充分发掘芒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资料

检索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网)数据库,选用“高级检索”方式,学科领域选择“医药卫生科技”,根据《中医大辞典》[10]中对芒针的记载,确立检索主题词为“芒针”或“芒刺”,时间设定为CNKI建库以来(195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去除“中英文扩展检索”选项后进行模糊检索。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芒针疗法为主治疗疾病的文献,包括单独使用芒针或以芒针为主结合其他疗法且能体现芒针优势的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 具有明确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虽病例数少但具特色和特殊疗效者。

排除标准:综述、动物实验、专家经验、个案报道等;芒针不为主要治疗手段者;具体治疗方法和选用穴位不明确者;重复发表的文献;文献中存在明显错误者,如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病例数相加与病例总数不一致者;内容无法读取的文献。

筛选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仔细阅读检索出所有文献的标题和摘要,初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重点查看是否有明确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有无具体芒针的选穴处方等,并核实文献中的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和总例数是否正确。

1.3 文献数据规范

参照《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11]进行疾病名称规范化,疾病分科参考中西医临床二级学科标准划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和皮肤科。腧穴名称参照《经络腧穴学》[12]进行规范。

1.4 文献质量控制

采用三级审核制度,包括自我审核、录入人员之间相互审核、专人全面审核。为保证录入的文献质量,对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规范化处理。

1.5 数据库建立与数据挖掘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建立芒针疗法文献数据库,再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进行管理,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ner(http://tcmminer.cintcm.com:8023/tcm/index.jsp)进行相关数据拆分和频次统计,以总结芒针治疗的病种、腧穴运用等方面的应用特点。

2 结果

根据设定的检索条件检索出相关文献834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24篇文献。

2.1 芒针应用的科属频次统计

表2示,芒针在治疗各科疾病的应用中,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内科111次占49.12%,其次为外科102次,妇科7次,皮肤科6次。共涉及65个疾病,内科疾病个数最多,为29个占44.62%,其次为外科27个,妇科6个,皮肤科3个。在所有疾病中,又以中风及其后遗症最多(49次),其次为腰椎间盘突出(38次)(见表1)。为进一步体现出芒针疗法在各病种中治疗的患者数,本研究统计各个病种的治疗例数共有11672例患者,病例数以内科居多为5658例占48.47%,病种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多(1964例),中风及其后遗症(1960例)次之。

表1 芒针疗法治疗疾病科属频次及病种分析比较

表2 芒针疗法治疗各病种病例数统计比较

2.2 芒针进针方式频次统计

图1示,共有82篇文献中提及芒针的进针方式,部分文献中包含多种进针方式,未提及进针方式者没有统计在此。其中进针方式共11种,按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轻捻缓进(27次)、夹持进针(25次)、快速进针(20次)、缓慢进针(15次)、捻转进针(9次)、压捻结合(8次)、单手进针(2次)、舒张进针(2次)、按压进针(1次)、三指进针(1次)、平推进针(1次)。

图1 芒针进针方式构成百分比(%)

2.3 芒针进针角度频次统计

图2示,共有110篇文献涉及进针角度,部分文献因选用多个芒针穴位,故1篇文献可包含多种进针角度。统计得知,芒针进针角度包含直刺(58次)、斜刺(37次)和平刺(33次)。

图2 芒针进针角度构成百分比(%)

2.4 芒针针刺及行针手法频次统计

图3示,对文献中提到的针刺手法和行针手法进行统计,统计≥5次者,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透刺75次,捻转(平补平泻)29次,捻转(泻法)22次,提插(平补平泻)18次,捻转(补法)14次,提插(泻法)9次,震颤6次,提插(补法)5次。

图3 芒针针刺及行针手法构成百分比(%)

2.5 芒针配合其他疗法频次统计

表3示,共有114篇文献涉及芒针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疾病,亦有多篇文献配合多种疗法,其中最多的配合疗法为毫针刺法,频次为58次占41.73%。

表3 芒针疗法的配合疗法统计

2.6 芒针在各科病种中选用腧穴频次统计

表4示,对纳入文献中使用芒针选穴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得出,芒针疗法的选穴共有169个腧穴,总频次为782次,各科中选穴亦有重叠。其中以内科最多,包含148个腧穴占62.71%,总频次506次64.71%;其次为外科,包含65个穴位占27.54%,总频次243次占31.07%,而妇科和皮肤科中相对较少。腧穴中以秩边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夹脊、中脘等。

表4 芒针疗法在各科病种中选用腧穴频次统计

2.7 芒针疗法在临床各科治疗总时间统计

表5示,本研究对芒针疗法的治疗时间进行了统计,未说明疗程及疗程不明的文献未统计在此。从研究结果看,各科中使用芒针疗法的治疗时间大都在1个月以内,又以21~30 d居多占36.22%,其次为10 d以内占25.51%,超过1个月者较少占13.27%。

表5 芒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的治疗总时间统计

2.8 芒针疗法在临床各科治疗效果统计

图4示,芒针疗法在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可观的疗效,除在妇科中总有效率为89.69%外,内科、外科及皮肤科的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利用计算机对各科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进行统计,得出其痊愈率最高为妇科48.60%,其次为皮肤科39.19%,外科37.61%和内科37.05%。

图4 芒针疗法在临床各科的疗效比较

3 讨论

芒针疗法在内科中应用最多,包含29种疾病5658名患者,其中以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应用最多。在外科中的应用次之,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最多;再次为妇科,最常应用于产后尿潴留。最后为皮肤科,最多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学者认为[13],芒针能从宣畅上焦、疏调中焦和疏利下焦达到调气的作用,使脏腑气机复归平衡,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芒针因其针身长、针刺时针感强、得气快、传导快,相比短针更易做到气至病所,因此可治疗多种疾病。也有综述显示[3],芒针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具有很好的疗效,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芒针有多种进针方式,以轻捻缓进的方式进针最多,其次为夹持进针、快速进针等。《刺法灸法学》[1]中要求芒针进针需使用夹持进针、压捻结合的方式并快速进针,可见临床上由于疾病、腧穴等因素的不同,须灵活变通,选用适宜的进针方式。

芒针的进针角度有3种,按频次从高至低为直刺、斜刺和平刺。进针角度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所决定的[1]。现代研究也发现,不同的进针角度对针刺产生的效应和安全性都有影响[14]。因此,运用芒针治疗疾病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

芒针的针刺及行针手法包含多种方式,其中透刺法运用最多,补泻方式又以捻转补泻居多。芒针因其具有体长刺深的特性,可一针多透[15],使用透刺法可以一针贯通多条经脉,加强针感,减少取穴数量的同时还能减少病人的痛苦[3]。有数据挖掘研究显示,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为捻转和提插法[16],与芒针的补泻常用手法具有一致性。芒针的补泻手法以捻转法居多,本研究认为由于提插补泻的效果受到幅度和层次的影响[17],芒针因其针身较长,使用提插手法需要更大的提插幅度,相对捻转手法而言不便于操作,因此捻转补泻手法比提插法应用更多。此外,芒针使用泻法多于补法,大抵芒针刺激量大、性质偏泻,故更多使用泻法。

芒针还常配合多种治疗方式以加强临床疗效,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本研究发现,芒针最常配合的疗法为毫针刺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九针:“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毫针作为九针中最常用的针具之一[18],相比芒针而言,其针身较短刺激量相对较小,患者痛苦较小更易于接受,且在肌肤浅薄之处更易于使用,对于某些无需大刺激量的腧穴可用毫针替代,因此临床上芒针常与毫针配合使用。

芒针疗法在内科中的腧穴个数和穴位使用总频次最多,其次为外科。内科中以中脘、足三里、肩髃等穴位使用居多,外科中以秩边、夹脊、环跳等穴位使用较多。从这些穴位可以看出,其所在部位大都位于肌肉丰厚之处[19]。本研究认为,这一现象仍与其针身较长的特性相关,但临床依旧可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方式对一些肌肉浅薄或不适合深直刺的腧穴使用芒针疗法,如百会穴、天突穴等。

芒针疗法在治疗时间方面,以21~30 d最多,其次为10 d以内,再次为11~20 d,花费1个月以上者较少。可见芒针疗法在治疗疾病时所耗费的时间不多,具有见效较快的特性。

通过统计各科属中芒针疗法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后发现,其疗效十分显著,在内科、外科和皮肤科的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妇科的总有效率也有89.69%。影响芒针疗效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针刺手法、深度和角度等多方面,因此临床使用芒针还应当熟练掌握,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芒针疗法因其采用芒针的独特形制、针刺方法及操作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功能,可促进机体功能活动复归平衡,疾病得到治愈[1]。目前芒针疗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科中,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芒针自身的特殊性,其操作难度相比毫针更高,因此临床医生还需要熟练掌握其操作技术和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芒针的治疗效果[15]。对芒针疗法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能进一步发现芒针疗法在临床运用中所隐藏的信息和知识,并用于指导临床。当前芒针疗法虽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能起到很好的疗效,但对于各个疾病的选穴处方、操作方法等繁杂不一,具体哪种方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腧穴进针数据挖掘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