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类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实践
——以上海不锈“博绣荟”文创园项目为例

2021-02-12 02:35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李文轩李炎龙李松龄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冷却塔钢铁遗产

文/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李文轩 李炎龙 李松龄

0 引言

工业遗产在设计之初,多为纯粹的功能主义建筑,但其破旧斑驳的表面下隐藏着特定时期的工业文明和地域特色。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人类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的基因,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其历史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经济和艺术等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备受重视。2003年《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的颁布标志着工业遗产的保护进入全球化时代。近年来,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研究,受到国家文物局、住建部、工信部、文旅部及各工业城市的高度重视,2018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产业〔2018〕232号)的颁布使我国工业遗产管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加强对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

作为“制造业摇篮”,上海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发源地,具有璀璨的工业文明。随着城市功能的变化,工业生产基地渐渐成为工业遗存的载体,保护及转化工业遗存是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也是上海打造“全球城市”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1]。

1.1 钢铁类工业遗产空间特点

钢铁类工业建筑在满足钢铁冶炼生产活动的基础上设计,其建筑内部空间具有特殊性。

1)建筑平面 建筑平面布局基于生产工艺特点设计,能适应生产设备更新或生产工艺流程改变而带来的变化。

2)内部空间较大 建筑内工业设备较多且尺寸较大,为满足工艺要求,建筑内部具有较大开敞空间,便于生产操作和进行安全防护。

3)建筑构造复杂 不同生产工艺对采光、通风的要求不同,因此多采用组合式侧窗、天窗,且窗的形式、尺寸较特殊,使屋面排水、防水、保温、隔热等建筑构造处理复杂化,技术要求较高。

4)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较大 在钢铁类工业建筑中,建筑结构需承载许多大型设备及设施,故结构承载力较大。

1.2 钢铁类工业遗产空间意义

钢铁类工业遗产的特殊性造就其特有的空间形式,增加了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的难度,如何合理利用原有空间与结构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值得思考;空间特殊性基于其生产使用功能,时代赋予建筑特有的历史使命,使其可记录钢铁工业兴衰荣辱的历史过程。特殊性使建筑具有文化意义,除自身的工业建筑属性外,还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属性,成为人们对时代记忆的载体。

2 钢铁类工业遗产改造实践:上海不锈“博绣荟”文创园项目

2.1 改造前

项目位于上海市宝山区中国宝武不锈钢地块西南原冷轧厂房区域。改造前建筑的原有功能为冷却塔房,建筑内部安装3个冷却塔,冷却塔从屋顶通向建筑内部,冷却塔内径4800mm。整栋建筑共4层,每层层高与结构不同,3个冷却塔位于建筑顶部空间(见图1)。建筑底部空间较特殊,室外标高为±0.000m,室内首层标高为-1.200m,建筑底层低于室外地坪1.200m。整栋建筑可谓1栋构筑物,建筑底层未设门窗,且建筑内部缺乏竖向空间联系,各层之间仅靠悬挂在建筑东西两侧外墙面的钢制楼梯联系(见图2)。

图1 冷却塔

图2 建筑底层空间

基于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冷却环节,该建筑设计考虑生产设备要求于南北两侧外墙设置诸多工业管道,北侧3根较大的工业用管依附于外墙上,南侧7根管道穿过建筑底层直通建筑内部(见图3)。

图3 建筑南北两侧外墙

特殊建筑结构使建筑内部形成特有空间形式,反映当时建设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以及不同年代和地域的人们对所处年代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工业遗产属于“无意为之”的文物,建造之初并未被赋予文化意义。随着时代发展,在失去最初使用功能后,工业建筑被人们以其他视角欣赏,不再是无用的工业废物,而被赋予某种文化意义。工业遗产建筑特有的空间形式承载时代历史文化,也是建筑独特的灵魂所在。

2.2 改造后

改造利用冷却塔原有空间特点并使之与建筑新功能匹配。设计基于原有空间结构特点,寻找其与改造后新功能的共同点,使新功能与旧空间产生对话,并充分发挥空间特点,化不利为有利,使旧空间成为新建筑亮点。

“博绣荟”原有建筑首层空间没有门窗,且低于室外地坪1.2m,故设计室外下沉广场以降低室内外高差,便于建筑首层对外开门,营造积极的入口开放空间。考虑南侧旧有管道维护成本较高,移除旧有管道,并将外墙旧有管道洞口改造为圆窗。为维持原有空间体验,展现钢铁类工业遗产原有的工业风格,在改造时保留原有铁艺栏杆与球形照明灯,建筑材料尽量保持原有肌理。

顶层冷却塔形成的桶形空间被强调,通过玻璃幕墙围合形成贯穿建筑上下的竖向空间,利用顶盖处半径4800mm的圆形洞口引入自然光,解决原有建筑采光不足问题。幕墙围合空间内布置绿化,形成建筑内部的景观中庭,成为建筑各层的景观中心。在桶形空间内设置1部旋转楼梯,楼梯样式与室外钢制楼梯相似,延续钢铁工业建筑风格与空间感受,解决建筑内部竖向交通问题(见图4)。

图4 中庭内的旋转楼梯

2.3 改造再利用原则

改造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让不适应现代功能要求的空间焕发新生,使工业遗产特点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延续。上海不锈“博绣荟”文创园项目在对原有钢铁工业遗产特有空间形式改造过程中,寻找旧空间结构与改造后新功能的共同点,在利用原有建筑空间与结构时,营造独特的场所感受,如建筑顶部保留原有冷却塔巨型风扇,顾客在餐饮休息时可体验工业时代的机械尺度感。原有密集的纵横梁结构因需维护结构稳定性无法拆除,设计利用屋顶天光与灯光使纵横密布的梁架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具有工业氛围的空间感受有别于普通民用建筑,彰显新旧交融的建筑特点。

2.4 钢铁类工业遗产特有空间形式的价值

改造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建筑空间形态,通过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将冷却塔空间结构适配于“博绣荟”商业、展览属性的新功能。诺伯舒兹[2]在《场所精神》中指出,场所由“空间”与“特性”共同构成,“空间”是构成场所的要素,是三维方向的维度组织;“特性”是指空间围合形成的氛围,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本质。根据其理论,场所是指某个活动或行为发生之地,包含2层含义。

1)物理场 具有明确特性的空间,被相互联系的实体建筑物及构筑物有目的、有控制地进行创造。

2)心理场 指被赋予在特定空间上的文化和历史特征。

可见,场所不仅是物理概念的空间,更是精神层面的感受,是人在特定历史、文化空间下的情感。

3 结语

作为钢铁类工业遗产的改造项目,上海不锈“博绣荟”文创园项目位于宝山吴淞地区,周边多为钢铁工业类厂房区域。项目通过开发建设为区域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钢铁类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提供可行的发展思路。项目通过对钢铁类工业遗产建筑特有空间形式的再利用,实现工业遗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钢铁类工业遗产代表厚重的工业文化与历史文化,对其进行改造时,需利用工业遗产自身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钢铁类工业遗产在改造过程中应运用新技术与新材料,使老旧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猜你喜欢
冷却塔钢铁遗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冷却塔若干设计问题总结
遗产怎么分
“钢铁侠”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千万遗产
无填料冷却塔冷却性能的试验研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西门子S7-200PLC在火电厂冷却塔风机控制中的应用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