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以山西省团池村为例

2021-02-12 02:35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郭心怡韩卫成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集成度街巷轴线

文/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郭心怡 韩卫成

1 池村落概况

高平市团池村由团东和团西两处相互邻接的古村落组成,村落主体格局呈东西走向,村庄形态呈团状分布,具有较高的聚集度和村落规模。团东团西村在历史上合称为团池村,村域范围内有1条主干道穿村而过,道路两侧分布有两村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村落内部形成复杂的街巷体系,街巷的交接方式以“人”“丁”字形为主。因考虑风水中的“巷不对巷、巷不对门、门不对门”,大部分街巷呈“丁”字形。

2 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常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街巷空间格局是支撑传统村落聚落空间格局的主要线性结构骨架,在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中承担着支撑空间结构、沟通和分隔不同姓氏的建筑组群的功能。

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团池村沿着街巷的脉络进行生长和发展,街道空间串联村落内不同的功能组团,是整个村落中重要的空间组织网络,在功能上起整合和疏通作用。全村有1条东西走向和1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呈“T”字形交叉贯穿全村,与环绕村庄的外环路相交,成为团池村的主要道路骨架。次干道由主干道呈藤蔓状生长进村里,形成主巷支路空间。该布局符合我国传统乡村街道交通特点,既包含秩序,又增加了街道空间的丰富性。

调研团池村现状,利用CAD绘制团池村街巷空间轴线地图,其中主要包含471根轴线,呈网状分布于团池村中。

2.1 集成度分析

集成度可描述空间的可达性,其数值越高则代表该空间与周围其他空间联系的便捷程度越高,且说明该轴线在整个空间中具有较高的可达性和渗透性。

通过团池村的全局集成度可得,集成度最高的轴线为黄色和橙色,故团池村的空间核心主要由753县道-神农东街和高团线构成,以此为中心呈“T”字形向周围扩散延伸,全局集成度数值逐级下降(见图1)。集成度较高的轴线是村庄外环路和羊团线与集成度最高的轴线相连,成为联系村落内外环境的重要轴线,故团池村具有较浅的空间核心和外向型的空间特征,对外联系较密切,对其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有优势。集成度较低的轴线大多位于团池村村落内部的交通流线,该规划方式保证了居住于村落内部居民的私密性。

图1 团池村全局集成度

在分析全局集成度轴线图的基础上叠加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团池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趋近于村落的集成核心,进一步验证了在村落的集成核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强度和经济功能(见图2)。在整合度最高的753县道-神农东街和高团线的轴线附近分布着村内的主要公共建筑,如幼儿园、村委会和商业服务设施等,兼具祭拜、景观观赏、娱乐等多项公共功能,是团池村主要的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空间。但在偏离空间核心的部分,部分宗教礼制类建筑离散地分布于集成度较低的轴线附近,主要受我国风水选址等因素影响。

图2 团池村全局集成度与公共服务设施叠加分析

在团池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中,需重点规划和整合村落中整合度较低的街巷道路,且需加强道路系统中公共道路的可达性,经及保护非公共道路的隐私性。对村庄范围内集成度较低的道路,加强其与集成度较高道路之间的联系,通过改造街道两侧的建筑立面、建立引路提示等措施提升道路引导性,最终达到提升道路轴线全局整合度的目的,提升各级别道路在道路系统中的利用率。

局部整合度可反映某节点与附近单位空间内节点的联系程度,因半径为3较接近步行范围,团池村的局部集成度图选取R3为半径进行局部集成度分析。

在局部整合度图中,局部整合度的数值越高,轴线的颜色则越暖,在空间句法理论中代表此类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周围区域存在支配力和影响力。团池村的局部集成度表现出较全局集成度较相似的分布状态(见图3),753县道-神农东街轴线在区域中仍表现出同全局集成度一样最高的集成度,作为集成核辐射全村;集成度最高的高团线在区域集成度分析图中表现出与羊团线和高团线相似的较高集成度。故团池村整体空间结构是1个单核心的空间结构。

图3 团池村局部集成度

2.2 可理解度分析

可理解度是指衡量人对于大尺度空间的认知难易程度。选择全局集成度与局部集成度分析可理解度,以局部集成度作为x轴,以全局集成度为y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散点-轴线图,即团池村空间格局的可理解度分析图(见图4),图中R2代表可理解度。经分析可得团池村的可理解度值R2为0.598157,故团池村的街巷系统的可理解度较好,图中的全局整合度与局部整合度大致呈线性分布,道路的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联系较紧密,且整体空间布局存在规律性,故可根据局部的道路空间特征推断出团池村整体的空间结构形态。

图4 团池村可理解度分析

团池村落空间具有较好的互动性和协同性,因可理解度散点图中未出现偏离函数直线的散点,故团池村在自发生长过程中受外界影响较小,村落周边空间并未发生破坏。

2.3 平均深度值分析

平均深度值可体现到达某空间的便利性,区域平均深度值越低代表到达该区域的可达性和便捷性越高。根据分析得知,团池村的集成度与深度值呈完全相反的数值关系(见图5),说明在团池村753县道-神农东街和高团线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和开放性。其道路系统既保证了团池村的对外开放性,又体现出街巷空间对于村庄内居民的庇护性。

图5 团池村平均深度值分析

在平均深度图中存在一片平均深度值较高、可达性低的区域属于离散区。结合现状调研结果,此处离散区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此区域分布众多古老宅院,因年久失修居住人员搬离而呈空心化状态;②因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发展重心偏移影响村落中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导致该区域使用率下降,影响道路的平均深度值。

将团池村的平均深度值为y轴与全局集成度为x轴进行关联性分析(见图6),分析结果发现,平均深度值与全局集成度成反比,即空间的平均深度值越低,其空间的集成度数值越高。

图6 团池村平均深度值和全局集成度相关性分析

2.4 村落集成核演变分析

分析研究团池村整体空间结构的历时性变化,提取团池村历史街巷轴线与现状轴线进行集成度比较分析(见图7),数值分析量化指标如表1所示。由此可看出,团池村在演变过程中未较好地延续传统空间的肌理关系,仅保持同样的拓扑中心。

图7 团池村历史街巷集成度

表1 数值分析量化指标

对比不同阶段团池村的集成核变化可得,在传统肌理范围内表现为集成核的753县道-神农东街轴线和与之相交的街巷形呈“Y”字形结构,部分现存公共建筑分布于轴线附近。在现状范围内,团池村的集成核有南北向收缩呈线性延伸的现象。通过对比具体数据,现状街巷的集成度和平均集成度的数值均高于历史街巷部分的集成度,故团池村的集成核在村庄发展中出现集聚效应,集成核吸引人流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利用更紧凑,使用效率更高。

3 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1 核心空间的功能属性具有多元性

团池村的集成核具有多元性,其核心空间为村内主要干道735县道-神农东街,该主干道具有极高的人流聚集性和大流量交通的通行性。根据团池村的现状调研发现,团池村村民的主要生活生产活动均在其主干道沿线完成,故该主干道是团池村社会生活活动的核心空间。同时,团池村存在部分未分布于集成核附近的公共建筑,此类建筑多为庙宇、祠堂等历史建筑。

在团池村中,商铺、广场、生产等要素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度大于寺庙等公共建筑,团池村的社会活动主要来自商品交易,而此类建筑主要分布于集成核附近。

3.2 村落空间的发展过程具有历时性

大多数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均具有历时性,传统村落受人类和社会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动态发展演变的状态。

比较分析团池村的集成度可得,其空间形态的形成过程共有两个阶段:①人类在宗族血缘等纽带的影响下逐渐聚集形成居住组团,在村落后续发展中逐渐形成多样的聚落空间格局;②由人类形成的聚落空间格局影响和塑造其中人类的行为活动。在形成聚落格局与人类行为活动相互影响的格局后,成为一直处在动态演变和发展的村落。故村庄是人类聚居生活的产物,人的生活活动方式是村落形态发展演变的动力。

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对待传统村落保护,并从历史角度审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文化底蕴和空间特征,在该过程中,需将村落空间中的历史沉淀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强化与居住于村落内部村民的物质联系和情感交流。

3.3 村落的发展具有基因延续性

村落是有机体,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处于动态变化中。在早期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传统村落的形态特征呈不规则形态,但因村落发展的内在基因,在构成逻辑上具有有序性。村落中空间的功能属性也会随着使用者的需求而改变,但村庄的主体结构和空间组织规律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中保持自身的延续性。团池村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空间形态,街巷肌理乃至建筑形式均与原本的传统风貌产生巨大变化,而村落的核心空间却不曾改变,其传统肌理在村落发展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

4 结语

空间句法理论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村落的定量分析法,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结合进行空间形态分析。研究运用Depthmap空间句法分析软件解读团池村空间形态,可为团池村的保护和规划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集成度街巷轴线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边走边唱
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街区空间研究
基于复变函数的混合型大数据多源集成系统设计
一般性拱轴线偏差对拱桥内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雨中的街巷
提高汽国驾驶舱内的系统集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