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开封城池系统保护与利用实践*
——以开封城墙环城公园及一渠六河综合治理工程为例

2021-02-12 02:35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婕妤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城池护城河城墙

文/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婕妤

0 引言

我国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因其保存了古城作为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风貌等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传统风貌而备受重视。我国各地城池系统保护对象以城墙遗址为主,大量未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环境空间成为老城更新改造的对象。因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对古城空间格局、城市历史环境、城市肌理缺乏正确的理解,老城区的“旧改”“棚改”项目尚未基于“古城风貌”成立长效机制,盲目追求城市旧貌换新颜,采取“推倒重建”“推陈出新”“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等方式耗费大量公共资源,城墙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大多采用划定城墙遗址保护区的方法,将城墙遗址彻底从城市格局及其历史环境中剥离[1]。保护及展示手法的现代化和人工化导致城墙遗址的历史空间格局、城市肌理、城市空间特性及城市风貌均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研究充分了解城池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城池系统中的遗址遗迹及其历史环境在古城保护中的重要性、城池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对古城品质、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提升极为重要,寻找适应开封城池系统保护与利用的路径,为同类型古城更新提供新思路。

1 研究背景及研究范围

1.1 城池系统的内涵与外延

1.1.1 内涵

“城池系统”包括城墙和护城河,以及城墙和护城河之间一系列防御性功能空间,同时也包括防灾安全系统和城池防御体系。以开封城池系统为例,为抵御金军的“填壕之法”,南宋陈规提出“重城重壕”的多层防御体系,在原城壕的基础上,内部增设一重城墙和护城河,即“里城里壕”。宋代开封的城池体系发展达到历史巅峰,拥有黄河大堤、宋外城郭、内城城池及宫城城墙四重城池防御体系,其中内城城池拥有最典型的内外两重城池结构。

开封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备受关注。开封古城区下方,自上而下分别埋藏了清代、明代、金代、五代、宋代、唐代6个古代城池。研究围绕露于地面的开封明清城池,结合开封“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城市意象,通过多种景观表现手法隐喻宋代城池格局。

1.1.2 外延

“城池系统”可引申为城市。在城市风景系统中包括自然山水、人工景观和意向空间,人居环境系统包括城池选址,城市轴线、空间布局,街巷、城防和水利系统构建。以开封古城为例,“城池系统”包含地面现存的明清城墙、城市中轴线、五湖四河、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传统街巷等。开封将围绕明清城墙遗址保护区、护城河体系、开封古都风貌保护区及历史文化街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和区级控制文物保护单位、近代优秀建筑、名人故居、历史典故发生地、古井、古桥梁、古树名木、历史轴线、传统街巷、地下文物保护区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城池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并通过公布保护名录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1.2 各地城池系统保护与利用实践

现存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墙遗址以北京、南京、西安、荆州、襄阳、开封、平遥、曲阜、洛阳、苏州十城为最。城墙与护城河作为古城空间中最大型的城池构成要素,经历建设、损毁和重视3个历史阶段。在保护与利用实践中,通常将城墙作为主体,护城河作为附属。20世纪60年代,西安城墙成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至20世纪80年代,古城墙遗址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兴起城墙遗址公园建设热潮。以古城墙遗址为中心的旅游景区、环城公园及遗址城墙博物馆应运而生,既是古城墙遗址重要的环境依托,又对古城墙遗址起到保护、缓冲和连接作用。连绵的古城墙、宽阔的护城河、高大雄伟的城门及环境优良的城墙遗址公园成为外来游客和居民前来瞻仰游览的景点。

1.3 城墙系统保护与利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古城池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城墙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的研究较多,中国知网搜索结果约53409条。许力文[3]提出遗址本体展示保护及营造历史感的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构建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系统;谢英豪[4]研究产业互动模式在遗址公园中的开发应用,强调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李紫妍[5]从城市格局、历史承载、文脉传承等三方面综合论述城墙遗址的价值体现,通过恢复古城格局、展示古城历史发展轨迹及动态保护方式与城市建设活动相协同,使其成为市民活动、古城庆典和民俗展示的城市博物馆。葛维成等[6]研究意大利卢卡城的城墙保护方式,除严格保护城墙遗址的原真性外,适时对城墙建构进行现代化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卢卡城历史资料馆,保存其原始设计图纸、著作和相关史料。

纵观国内外城墙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城墙遗址保护已不局限于对其自身的保护。实践者将视线聚焦到城墙、相关区域及城市总体格局,缺乏深入挖掘和展现“城池”的内涵和外延,针对城池区域传统风貌、老城城市品质及人民群众获得感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见表1)。

表1 城墙遗址历史与文化表达方法

1.4 开封城池系统的现代应用

开封城池系统研究对象包括狭义上的城墙、护城河和城池之间的区域,也涵盖广义上的13个相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类型。目前,开封将“城池系统”作为古城整体空间进行布局,古城14km2区域作为单一景区整体打造。

2 开封城池系统保护与利用策略

2.1 “遗址主导”策略

2.1.1 定主宾之位

以城墙遗址保护为前提,树立城墙遗址的内核地位。城墙遗址文物本体上的历史信息包括历史进程中遗留的印记、自然遗迹和人为痕迹,如枪弹痕迹和维修痕迹等,均不可再生,是开封古城墙历史价值的重要组成元素,应妥善保存。

城墙遗址公园是城墙遗址与城市之间的纽带,其风貌不可影响城墙遗址展示,喧宾夺主。开封城墙西北角遗址公园风格朴实无华,真实再现了开封内城北城墙空间格局,其风貌与古代开封城北的传统风貌吻合,可唤起古城人民的记忆。遗址公园静谧的历史氛围彰显出历史文化遗产的庄严厚重感,形成城墙遗址与遗址公园的“图”与“底”的良好关系(见图1,2)。

图1 以“羊马墙”为原型设计的挡土墙

图2 城墙外郊野风貌

2.1.2 定远近之形

借助城墙公园充分展现城墙遗址的历史信息,构建城墙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系统,保护并完善其历史文化环境,借助景观节点营造城墙故事的叙事空间。

城墙历史与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其表达手法分为两类:①针对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与修缮、局部挖掘、复原、转化与借景;②针对精神文化要素的借鉴、重现、隐喻和象征等方法[7]。

2.2 “无边界”策略

除开封大梁门城墙博物馆具有实际建筑形态外,开封城墙遗址公园环成为无边界开放式博物馆。消解城墙博物馆的物理“边界”,使开放式的城墙遗址区与城市生活融合。城墙遗址公园从被参观的空间转变为日常生活载体,消除城墙遗址与人的疏离感。城墙遗址公园作为开放的古城文化大课堂,根据每段城墙承载的历史,被赋予不同的文化主题及空间形态。

2.3 “织补”策略

2.3.1 织补城墙遗址文物

开封城墙作为经典的防御体系,由城墙墙体、城门、城台、瓮城、马面、敌团、角楼、角台、雉堞、护城河、吊桥、马道、排水槽、炮眼、羊马城、羊马墙及水门相应的配套构建组成[8]。全面重修城墙,而城楼、瓮城、水门和角楼则更多通过隐喻和虚拟展示;近代历史遗迹,如大量抗战时期遗留的碉堡、弹孔,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史料予以保留。城墙遗址公园内通过小型解说系统全面解析城池系统。

2.3.2 织补城墙遗址走廊生态系统

以生态织补为先导,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资源,突出开封地方环境特色。北城墙和南城墙的内顺城路沿线的现状乡土大树均予以保留;城墙遗址走廊布置120hm2的连续带状公园,包括城北的万岁山森林公园;梳理开封独特的水环境和开放空间,重构分布于城墙内外的护城河系统,通过“一渠六河”工程和“宋都水系”工程进行开封内外护城河系统的结构性修复,改善开封古城的生态格局(见图3)。

图3 城墙遗址公园环布局

2.3.3 织补古城交通

构建快慢相宜的交通模式。在开封古城宋都水系沿线增加慢行系统;内城水系串联众多独具风格、相对独立,且具有密集街巷的整体街区,划定慢行专用街区或者步行街区;在“一渠六河”全线设置慢行系统,每隔500m设置1个中型驿站,与公共交通、旅游专线无缝接驳,方便市民与游客在古城游览。

2.3.4 织补城市肌理、历史文脉

布局独特的内外护城河双环系统和脉络清晰的遗址公园双环系统。深挖公众的文化生活并通过艺术化、情景化再现,激发当地老百姓对开封古城历史的认同感和汴京皇城根文化的自豪感。以东城墙的曹门为例,北宋时期被称为望春门,此处是北宋时期汴京城百姓东郊游春踏青的主要场所。纸鸢探春、稚童闹春、棠梨花溪等景点共同展现了开封历史上百姓游春踏青的景象。

2.3.5 织补公共开放空间

开封古城内市民游憩空间稀缺。建立城墙遗址公园环完善了古城公共开放空间的系统性,结合开封古城空间和调整结构功能,城墙公园具有城市形象区、城墙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的多重功能,为开封提供展示古城文化魅力的场所,营造富有古城文化气质的城市客厅。

2.4 “城景+城园+城池”三位一体策略

2.4.1 城景一体

通过整理开封古城墙环城廊道,再现古城传统空间格局及地标,包括城市景观轴线、城市入口形象区等方面。

打通“南熏门—州桥明月—御街—午朝门广场—龙亭”轴线景观,并通过龙亭北侧的“延福宫遗址—水系一期—万岁山—开封党校”,南北轴线一直向北延伸。城墙遗址公园设有多处与城池文化相关的空间,如以城门为核心的五大城市级节点,即南熏泉涌、大梁故事、安远胜景、曹门望春、水门留霞(见图4)。

图4 城门及中轴线布局

2.4.2 城园一体

环绕开封古城,护城河沿线构建滨河公园:东护城河的“曹门望春”“水门流霞”,西护城河的“大梁花街”,北护城河(涧水河)的“文城古韵”,南护城河的“南熏泉涌”。以城墙遗址公园和护城河为载体构建二级景点:“智圆行方”“城池一体”“汴京公园”“古槐码头”“水门流霞”“烟波浩渺”“冯将入汴”“菊台金波”“利汴烟柳”“角楼夕照”“黄沙侵城”“安远胜景”“塔影行云”。民众可从城墙遗址公园环一窥开封历史长卷,让历史与当下产生对话。

2.4.3 城池一体

开封城墙具有“城墙—陷阱区—羊马墙—护城河—陷阱区”的“城池一体”空间关系(见图5)。设计力求保护、恢复和利用该空间关系构筑环城公园,传承与发掘开封历史文化。城墙、护城河、羊马墙、拒马枪、陷马坑、鹿角木及蒺藜作为城墙公园景观元素进行艺术化再现。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城市文化传承,城市双修,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城池系统”再现的工作重点。

图5 城墙遗址公园“城池一体”展示体系

开封城墙七期工程位于开封市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是在城墙遗址保护区和海绵示范区双重身份下进行的有效尝试。公园以全新的概念演绎现代版的“城池一体”,诠释新时代开封古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见图6)。

图6 开封城墙七期工程西北湖海绵综合展区

3 结语

城墙遗址所蕴含的遗产价值是城墙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凸显城墙遗址的核心地位,并通过现代展览展示手法对城墙遗址文化进行有效解读;采用不同策略对遗址文物、城墙遗址走廊生态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古城肌理和文脉及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织补;通过“城景+城园+城池”三位一体策略,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防御系统,为城市双修背景下各地古城“城池系统”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城池护城河城墙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先锋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镜花缘(8)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锦绘:曾忆古城池
城池破,天边正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