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思考

2021-02-12 02:35时海城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规划

时海城,程 越,张 墨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承载力日益接近现有发展规模的极限,城市拓展迫在眉睫。在智慧城市理念加持下,城市必须更加突出生态规划路线,通过对城市规划中各个细节的综合考虑,充分融入智慧城市技术,统筹协调智慧城市涉及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气候变化适应、人居环境与城市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为智慧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为新时代城市智慧程度提升提供新路径。

1 智慧城市的生态规划设计概述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技术为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更新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的创新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还停留在技术性阶段,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尚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城市规划思路和机制都需要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城市规划难题的重要路径。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高密度的人类活动给城市承载力带来巨大挑战,人居生态环境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加持下的基础思路,两者具有显著的关联性(见图1)。

图1 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联性

2 智慧城市下的生态规划设计内容

2.1 智慧城市下的区域发展规划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区域城市化发展逐渐呈现一体化的形态。当前,城市空间发展是城市区域化发展和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趋势。上述城市发展变革对于城市形态和物资信息流动产生深刻影响。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状况,尤其是在轨道交通发展和城镇化格局不断演变的状况下,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会对城市规划带来影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渐向城市区域发展拓展。注重空间发展规划,协调统筹城市规划格局,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2.2 智慧城市下的碳排放规划

城市运行和发展需要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作为基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存在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的状况。为应对世界能源格局变化和国家能源规划要求,城市必须遵循低碳环保的运行发展思路。低碳城市符合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之路。通过对碳排放量进行城市尺度的估算,为低碳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低碳理念,逐渐形成低碳城市规划指导,构建低碳发展体系。对于城市尺度碳排放的研究,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已率先展开,通过研究,重视低碳规划,提高应对能源挑战的能力。

2.3 智慧城市下的生态保护规划设计

党中央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生态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故要将生态环境作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导性规范重点,对城区生态脆弱地区减少规模化城市发展规划,将生态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约束条件,引导城市规划向生态化前行。生态规划要向城市性的生态规划延展,从生态保护、低碳出行、水资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废气及固体垃圾利用等方面着手,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构建成熟完备的生态保护规划机制(见表 1)。

表1 智慧城市下的生态保护规划机制

2.4 智慧城市下的生物多样性调控规划

城市化发展给城区生态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调控规划城市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对降低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生态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城市生态进行系统性评估和调研,优化生态模型研究;运用动态系统论和数学建模等方式研究城市化可能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主动规避的方式减少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保障城区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5 智慧城市下的人居环境规划

城市形态表现主要为区域、城区和社区格局,而内在核心则是生态。人是城市生态的主体,人类活动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点。专家指出城市化前期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轻工业生产活动,城市化率超过50%时,智慧城市发展则主要由创新科技驱动。若缺少足够的科技实力支撑,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便会出现一系列城市病,引发一系列突出的人居环境问题。要正视城市病的存在,通过量化处理,深化城市人居环境的诊断和统筹调控,促进人居科学宏观与微观尺度相结合的研究。

2.6 智慧城市下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过往的城市化过程中,基础信息化已经基本实现,但仍然存在信息化认知度不高、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和信息化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当前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规划涉及的信息量大,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串联。尤其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初步形成信息化的城市模型。基于GIS虚拟体,对城市交通、土建等系统的效果和协调性进行前期模拟,能极大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规划信息化与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建模是城市规划在智慧城市技术下的重要研究点。

2.7 智慧城市下的产业生态规划

城市产业格局延伸下的代谢过程,是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的关键,深化城市要素研究,包括人口、土壤、气候和工业等特征,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构建城市整体建模工作的基础。产业规划涉及城市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复合过程,涉及人、事、物等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系统。通过能值分析法与相关评价指标,从生态代谢和功能结构入手,重点是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在机理调控上,重点对社区、交通、代谢和能源资源利用、修复及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生态设计管理,进而实现城市产业生态的有序发展。

3 智慧城市下生态规划设计思路

3.1 强化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下的生态规划,需要有顶层统筹,杜绝用资源换工业、以环境换工业的发展代价作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政府有关部门要联合相关主体,强化智慧城市思维,同时,强化群众的相关意识,通过顶层设计和基础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3.2 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发展和科技提升都是基于服务人的目标,是以服务市民生活为前提的。因此,城市规划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旦脱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就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结果便会与初衷背道而驰,造成巨大损失。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杜绝面子工程,确保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

3.3 引导公众参与

智慧城市下的生态规划,要改变过去规划设计、编制、建设项目选址过程中群众参与度低的弊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落实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做到城市规划意见从群众中来、城市建设到群众中去的规划效果。可通过群众代表座谈、问卷调查和意见收集等形式开展群众需求信息征集。提高公众参与度,满足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实现城市规划生态化,真正提升居民幸福感。

3.4 实施针对性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下的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明确城市的生态发展方向,要求规划设计充分发掘城市内各项生态资源禀赋,在充分运用智慧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具体应对各方面要素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或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必须科学合理,符合“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理念。

4 结语

依托智慧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需求,从城市环境、生态保护、能源、碳排放以及人居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千方百计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从顶层设计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度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新的技术尝试,实现智慧城市下生态规划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规划
规划设计作品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