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建设中乡土元素的应用

2021-02-12 02:35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文化

徐 雅

(1.韩国又石大学,韩国 全州 55338;2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0 引言

近年来,乡村历经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的转变,田园综合体举措的提出对该系列进程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在经济层面,乡村的发展远不如城市,受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乡村建设逐渐趋同化。同时,大数据的冲击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乡村建设每天都在引入“新”元素,导致本土文化受到蔑视。基于此,“回归乡土”成为景观领域的热议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乡土景观理论的重视程度。

人们心中理想家园的模样不再单纯停留在干净整洁的视觉层面,而是多了对文化精神层面的渴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作为对一方水土的独特呈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文化振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乡村景观建设不能与发掘、提炼不同村落的特有文化相脱离,不同村落的乡土特征也不尽相同,包括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民族聚落的习惯风俗等。想要给村民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带给观光者别开生面的旅游体验,将乡土元素与乡村景观建设相融合是有效举措。但乡村的无序发展导致诸多颇具传统地方特色的景观逐渐走向灭亡,“千村一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乡村建设陷入文化特色缺少的危机中。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乡土

眼下,“乡土”概念的区分模糊,不同学科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基于此,还产生大量的相关内容,比如乡土建筑、乡土资料、乡土文学与乡土景观等。不难看出,虽关于“乡土”的解释并未形成清晰且统一的答案,但在其概念层面均体现了独具地方特色与本土家园等特征(见图1,2)。

图1 乡土材料的应用

图2 乡土建筑

1.2 乡土景观

在深入分析乡土景观相关研究后发现,对于乡土景观概念的解释虽有相联性,但也存在一定区别。乡土景观,即在自然变化下当地空间格局得以持续发展的状态,代表当地人为充分适应这一生存状态而展现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乡村景色相关的任何事物均包含该乡土景观的特殊元素。乡土景观主要包含农村风貌、田间小路、乡村景色、田园风光等,它们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差异,可将其具体概括为新乡村风貌、地域景观与乡土景观(见表 1)。

表1 乡土景观的3种理解

1.3 乡土元素

通过归纳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乡土景观理解为通过乡土元素或乡土元素结合景观载体,同时采取相应表达手法营造而成。在进行乡土景观建设时,乡土元素是其基础要素。乡土元素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以乡土景观建设表现的多元素符号,以及各类素材、特殊文化与特异性自然景观等。乡土元素自身存在多种特殊类型,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研究,从乡土建设的特殊形态与各类元素的差异性进行区分,可将其划分为乡土自然元素与乡土文化元素,乡土文化元素又包括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乡土自然元素包括大量与自然方面相关的内容,如乡土特色动植物、地质地貌、文化材料等;乡土物质文化元素主要包含乡土特色建筑、相关物件等;乡土非物质文化元素的构成主要是精神元素,如风土人情、乡村理念、宗教信仰等。

2 乡土元素的特性

2.1 地域独特性

乡村景观是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因其受到地域影响,因此形成的乡村景观要素一般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区域内的地貌与人文特征不同,造成乡村景观存在不同的状态。乡土元素一直以人类进化的特殊印记存在,其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与历史信息早已与当地人的生活深度融合在一起。在提取传统建筑形态、应用地方材料等方面,都与“地域性”特征赋予的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各村庄庙堂、宗祠等,由于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地域性得以很好地传承。尽管地方要素的发展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却也无法排除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在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域文化的交叉、融合更加凸显其包容性。而由于其地域包容性与差异,又使得乡村发展背景下的乡土元素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2 文化性

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承,使场所记忆得以延续的关键性载体便是乡土元素,其是历史文化沉淀、自然环境成长的见证,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在长期生产劳动中,人类在生活环境和与物质用品等方面形成具有特殊表现的文化特征,且不会因岁月洗礼而不复存在,反而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变得更加清晰,使人们能够快速接受这些文化性景观,并应用其阐述独特的乡土故事。

2.3 传承性

景观的传承性主要体现在时空变化中,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景观。不管是乡村内部空间格局抑或大型景观空间环境,均通过辛勤劳作换来,最能彰显本土特色和文化魅力。基于更深的层面,传统村庄的非物质文化同样可传承与利用的有效载体,各地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拉近地区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更好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在大众面前展示。

2.4 心理感知性

在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眼中,家乡是能让其找到归属感的避风港。孩童时期,在记忆的作用下,人们将所熟悉的环境定格为画面储存于脑海中。随着年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这种感受演变为故乡情。营建乡村环境的要素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故营造良好的故乡氛围,必须研究不同要素给人的不同感受。该感受充分证明,元素在心理层面会给人多样的影响(见表2)。

表2 乡村中不同景观元素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3 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乡土特色缺失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不断发展,大量传统民众生活元素,比如粉墙黛瓦逐渐被现代的混凝土、铜墙铁瓦所改变;早年的乡间小路已变为冰冷的柏油马路,虫鸣蛙叫的田园风光不复存在,逐渐被规整的绿植景观所取代;一些原本由河卵石、旧石板建成的乡村广场被“时髦”的花岗石取代,失去了原本纯真质朴的韵味,乡村聚落格局出现巨大变化。历经上百年或上千年岁月累积沉淀的乡村特色景观,因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维修,已被历史长河所掩埋,由此,我国乡村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且大多数村落由于肌理被损害、乡土元素缺失、乡土风貌消散等原因,造成乡村居民逐渐失去对乡村文化的正确认知,乡村文化失去了传承,由此割裂了乡村文脉,历史延续性被打破。

3.2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原始风貌并未受到现代建设体系的影响,乡村居民遵循背山面水、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与自然完美融合,使乡村景观建设通常以一种功能为核心,并结合当地乡土材料,选择适合景观发展的建筑原材料。随着社会环境更新换代,人类已不满足原始乡村建设,但是由于乡村建设缺乏专业的设计及管理人员,导致城市景观大量涌入乡村,与乡村风貌显得格格不入。还有一些乡村景观设计为引人注目,设计大尺度空间,不仅导致乡村景观的异常发展,还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3 乡村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盛行和发展,不断有城市居民把度假旅游的理想胜地由以往的城市景点、名胜古迹转向山川秀丽的乡村景观景点。人们旅游意识的变化,导致乡村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乡村地区接触城市优良资源及现代生活方式,其产业也逐渐向一、二、三产业升级,同时,促进了乡村景观的城市化及由传统手工制造产业向机械自动化、商业化的转变。在客流量增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原本的自然生态基础。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部分具备特殊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古村资源难逃被开发商重新改造的命运。这样的改造吸引大量来自外界的游客,在这种乡村风貌中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背景差异巨大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频繁,导致多种文化元素互相碰撞融合,并有效渗透,潜移默化中使乡村生活方式产生变化,如部分村民抛弃农村产业,改造自家建筑,经营民宿和采摘农业,从古代延续到现在的农忙变成了人们的回忆,乡村原来质朴的生活氛围受到强烈冲击。

4 乡村景观建设中乡土元素的应用策略

4.1 乡土元素的应用原则

4.1.1 保护生态、真实可取

实际上,乡土景观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附属关系,是自然环境中独特的存在,并对整体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弘扬乡土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自然生态保护的引领政策便是“可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环境保护,要竭尽全力地保证纯天然、低污染,确保景观生态性与视觉性并存。结合上文对乡土元素特性的研究,还需竭力维持其本身的特性和形态,尽可能避免人工修饰。设计时需不忘初心,立足于最初的设计理念,万不得已时再做修改。真实可取则是判断举措能否高效落实的前提,大众最青睐的往往是与自然和生活更贴近的素材。

4.1.2 融入特色、公众参与

将乡土元素应用到乡村景观建设,对于乡土资源的融合,还需坚持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要对当地特色及其风土人情有全面了解,并对其特色进行适当保留,侧重于凸显当地特色文化,重温过往纪念性瞬间,将当地的地域习俗、淳朴民风传承下去,力求原汁原味。在乡村景观设计时,还需与当地人多交流,久居于此的村民往往比政府人员或设计师更了解当地资源和环境,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利于乡土元素的应用更符合实际且顺应民意,进而实现长久留存和发展的目的。

4.1.3 强调情感共鸣与记忆

从乡村人脉到地脉再到文脉无一不寄托了人们对家乡的情感,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认为“人们的感情是因为有了记忆才被激发的”。乡土和自然的情感通常是在经历的过程中形成的,或是从乡间的四时景致中来。现代人缺乏家园感,乡土营造恰恰应通过对乡土情结的凸显来留住乡音、乡愁。基于此,将乡土元素应用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不应局限在现代的角度,还需探索可使人形成共鸣的元素,以此维系景观作品的持久性,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

4.2 乡土元素的应用场所研究

4.2.1 村落格局

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村落环境的建设中,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和生活观念,一般表现在村落布局和居住选址及其与周边山水的关系上。受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村落在选址过程中,首先考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往往根据古人流传下的风水观念进行选择。在其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村落都是背山面水,尤其突出乡村水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乡村居住部落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广泛应用传统风俗元素,有助于增强自然文化和建筑群落建设的科学性,使其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形成独具一格的村落景观。

4.2.2 乡村公共空间

对乡村的空间结构而言,街巷不仅是其构成要素,还是体现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同空间性格的乡村街巷发挥对建筑物的串联作用,从而使乡村建设具备更加完善的体验脉络。和乡村庭院相对比,乡村街道具备开放性、融合性与公共性的特殊优势,凸显商业价值,增加人际交往,在此基础上展示出相同的乡土元素。

与城市街巷相比,乡村街巷的空间形态更具连续性,且具有丰富的转折与变化,不仅体现乡村景观所具有的自发组织、非秩序化发展等特点,还赋予人们更具多样性的景观视觉空间体验。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时,除对原本的乡村街巷空间形态进行保护外,还需把握街道尺度关系,保证交通流畅,以免对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空间氛围的营造也要避免违和感,可在街巷两旁设置乡土景观小品、休息设施等,在彰显各种乡土元素的同时,建造更加温馨舒适、具有人情味的空间场所。

4.2.3 乡村广场空间

从古到今,在农村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地区的真实生活状态通常为自给自足与男耕女织,且受封建制度影响,传统文化一直以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对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视度自古较低。在传统乡村中用来进行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一般是自发而成,真正符合现代意义的活动广场极少见。乡村与城市的活动广场建设中,无论布局、空间结构还是功能性,均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城市的活动广场构成更加多样化,而且空间类型多元化,主要为了服务市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但是乡村活动广场就较为简单,大部分是为了服务乡村公共建筑与空间布局扩大而成。

乡村广场多是自发形成,边界模糊,普遍以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作为外轮廓,具有优良的比例,违和感适度。乡村广场是展示乡村文化的关键场地,可进行多种民俗旅游文化活动,通过村民的活动营造文化景观。也有特殊的状况,有的乡村文化广场是以农业储存场地的形成存在,或是成为附近居民晾晒衣服、被褥的地方,这些也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景观。此外,乡村文化广场还能充分展现乡土文化特色,如在入口处设计牌坊和照壁等传统文化元素。

乡村广场以铺装场地为主,硬质铺装带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故在设计过程中可选取各种乡土材料进行拼接转换,也可用乡土物件小品予以装饰,如选取瓦片、卵石等用于广场铺装,以蕴含美好寓意的图像表现乡土文化的创新创意,打造独树一帜的空间环境。所应用的乡土景观材料还要有助于地面排水,使其既美观又富有生态意义。根据相关调查,许多乡村景观区域内的铺装不仅精致、富有乡土气息,还利用铺装形式组织游览路线。

4.2.4 村口景观

村口是每个村桩形象展示的重要区域,从迈入该地的那一刻起,人们便会在心里形成初始印象。村口作为乡村的代表性与关键性标志而存在,是乡村和社会联系的关键场所。村口具有以下作用。

1)门户作用 村口是乡村和社会沟通的重要关卡,也是出入乡村景观的唯一路径。

2)象征性作用 村口的标志性建筑充分彰显乡村景观的地位,以及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3)文化作用 村口景物通常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节点空间。

在乡村景观建设中,村口景观通常是体现乡土元素的重要场所,是展现乡村风土人情的关键场所。应与地形特征相呼应,因地制宜表达乡土风貌特征,设计简洁大方。村口景观大多运用乡土材料,植物景观一般采用乡土植物,核心建筑物包括凉亭、牌坊和村口大门。村口景观应彰显传统乡土文化特色,展现该区域的风俗人情。

在村口景观布置过程中,可选择具有乡土艺术特色的小物品,如雕塑和村口景墙,打造富有乡土特征的景观形象,增强游客对该区域乡土文化的记忆。

4.3 乡土材料的应用与创新

4.3.1 乡土材料的现代演绎

传递文化信息的基本物质载体是材料。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可运用不同原材料打造乡土文化景观,给游客独特的情景展现。乡土材料取材便捷,而且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可展现浓厚的人文情怀。

以杭州市富阳区文村为例。该乡村的亭廊和采用当地常见的黄黏土,运用当地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混凝土在进行水洗粉碎与筛选等工序后,使墙体比泥墙更加坚韧光滑。采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材料,使景观饱含乡土风情。该村的民居屋顶材料多为青瓦,这是南方乡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通常还运用楠竹作为装饰面,使乡土景观更加通透清新。运用青瓦、黄黏土、楠竹等乡土材料营造的乡土景观,给人以眼前一亮的舒适感。

4.3.2 现代材料的创新表达

材质创新是指结合改良型乡土材料或现代新型材料进行景观营造。现阶段,新材料、新技术为乡土景观营造开辟出更多路径。设计人员可对乡村原有的砖石、植物、木材等进行艺术化组合,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样式;也可将现代建筑材料与乡土材料有效融合,通过对比的形式,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突。以苏州博物馆的八角亭建筑为例。其利用钢材结构替代传统的木质结构,用玻璃屋取代青瓦,运用现代材料与工艺建筑全新的表达,使整体与细节有效统一,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在屋面的选材方面,运用花岗岩取代青瓦,因花岗岩较坚硬,不易开裂,能够有效弥补寒冷环境下传统青瓦材料易发生开裂的不足,在建筑物和环境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从而实现现代和传统的创新与融合。

4.4 乡土色彩的协调与组合

乡土色彩搭配一般是将乡村特色景观融合到一起,组成基础色,给人一种素雅、单纯的感受。乡土景观色彩一般采用互补色的方式,如黑白相间、蓝天大地相呼应等。通过色调点缀,让色彩在统一中产生新的形态变化。比如江西某村落,乡土民居以徽派为主,其主要色彩为粉墙黛瓦,与油菜地颜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浓厚、质朴的乡土文化景观。

另外,乡土景观的色彩搭配还可以运用对比色进行,改善纯色的单一感,强化主体景观,“红花还需绿叶配”,凸显色彩对比形成的特殊景象。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建设逐步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满足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景观建设是1个新型学科,对其研究过程中应有探索精神。乡土文化元素是我国乡村从古至今传递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其承载着国人对美好乡村生活的记忆,能够唤起乡愁,能连接乡村生活的过去、当下及未来。故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