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住宅建设思路与规划探究

2021-02-12 02:35王希玲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住宅建设住宅区小城镇

王希玲

(武城县自然资源局,山东 德州 253399)

0 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小城镇承担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大众提供日常基本服务的功能,这就需要对小城镇的住宅区进行合理设计,优化住宅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建设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优化住宅区的人居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根据GB 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住宅设计需要从安全健康、全龄友好、智慧智能、应急防控4个方面进行设计。因此,在小城镇住宅建设过程中,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住宅区的合理布局与规划。

1 小城镇住宅建设的设计原则

1.1 布局合理,舒适宜居

在小城镇住宅设计过程中,需要基于整个住宅的内部与外部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打造舒适的宜居环境。从外部景观设计角度看,小城镇住宅的外部设计需要契合整个小区的空间布局,楼层的采光度、楼间距都应符合一定的比例;同时,在小区内部需要配套绿植、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并基于一定的美学属性进行小区设计,使小区景观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1]。从内部结构的设计来看,住宅的建设与设计需要基于合理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的设计,要在保障住宅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空间布局进行设计,提高房间的采光度、舒适度,形成舒适的住宅空间。

1.2 健康住宅,生态建筑

住宅区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专业服务设施与管理机构,具备一定的居住功能,这就需要基于人本理念进行住宅设计。一方面,住宅需要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也就是住宅的供水、供电、供气、下水等要具备安全属性,保障居民的健康。同时,其建筑材料也要使用环保型材料,以避免因为建筑材料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2]。另一方面,住宅建设需要保障大众的心理健康,建筑墙面的色彩、建筑周围的绿植等对大众的视觉产生影响,需住宅外观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

1.3 基础设施,便民利民

与现代化的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小,居住的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少,但是其住宅在建设中仍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1)合理选择住宅建设位置,保障居民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

2)住宅周边配套设施的覆盖范围及覆盖率,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更应完善其基础配套设施,从而提供便民利民的基础服务[3]。

3)基于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原则,配套规划,基础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2 小城镇住宅建设案例

2.1 低层住宅区

低层住宅区是层数较少、平面布局相对紧凑、平面组合灵活的住宅区域,其上下楼之间的联系相对方便。在这种住宅区的设计中,住户与楼层之间的亲近程度较高,领地归属感较强,且整体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相对较好。如图1所示,住宅楼层结构采用5~7层的建筑结构,楼间距比例适中,适合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在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该小区建设了凉亭、喷泉、绿地等观光性的人为自然景观,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发展[4]。同时,在整个低层住宅的外观设计中,主要将黄色、橙色与绿色作为整个小区结构的主色调,楼层颜色偏暖色,给住户相对温馨舒适的感觉,从视觉上形成合理的规划性,营造了良好的宜居氛围。

图1 低层住宅区设计方案

2.2 高层住宅区

高层住宅区是基于我国住宅设计规范形成的10层或10层以上的建筑结构,这种建筑结构主要是基于城市用地不足、城市垂直空间开发形成的产物,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产物。近年来,我国诸多小城镇住宅建设逐渐引入这种住宅设计形式,以此优化小城镇的住宅空间布局。如图2所示的高层住宅设计案例即基于城市化、都市化的发展趋势形成的建筑规划。左图中的建筑布局采用对称式的建筑结构,这种住宅建设的楼宇结构明晰,视觉上的整齐度较高,顺应了小城镇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而右图的规划效果图中,其设计主要采用组团式的建筑结构,小区部落中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一种空间关系,例如将生活服务作为空间活动的中心区域,而其他住宅区采用围绕式、辐射式的结构进行空间组合,且在楼与楼的间距设计中,也采用隔而不断的设计思路[5]。可以说,高层住宅区的建设更多重视垂直立体化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在合理的布局结构中形成都市化的小区。

图2 高层住宅区设计方案

2.3 庭院式住宅区

庭院式住宅是单层楼结构形成的住宅类型,由于乡村的土地面积相对广阔,因此这种结构在乡村的建设面积相对较广。而小城镇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诸多类型的庭院式住宅结构。这种住宅结构是将居住区与院子连接,是平房式结构,住户在居住过程中出入房屋比较便捷,且大多庭院式住宅是基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形成的结构。该类住宅区呈现聚落分布形式,并且住宅性房屋建设于自然景观附近,且诸多房屋属于自建房。在这种结构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其房屋结构的设计需要对房屋的朝向、通风性能、水源便捷性、屋顶的设计等方面进行规划与建造,同时,还需要对院子的排水性、渗水性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打造具有田园风光的庭院住宅。

3 小城镇住宅建设思路与规划路径

3.1 合理开发土地,避免出现楼市乱象

小城镇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例如楼间距不足、通风不畅、采光不足、低层被高层遮挡等。小城镇住宅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避免出现楼市乱象。一方面,需要划分高层住宅、低层住宅与庭院住宅区域,避免因为住宅区的交错而影响整个小城镇的美观;另一方面,小城镇在住宅土地开发过程中需要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基于当地自然条件设计建造不同类型的房屋,避免由于过于追求高层都市住宅区而出现地基不扎实、房屋质量不高、使用寿命减短等乱象。

3.2 重视生态建设,提高住宅生活质量

小城镇的住宅建造需要满足基本的人居需求,这就需要在建筑活动中基于人本理念进行设计规划,即通过生态绿色景观来创造舒适宜居的环境。一方面,住宅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例如树木、草地等,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从而降低自然景观的设计与建造成本;另一方面,住宅设计需要充分利用人文景观来进行辅助性的景观设计,例如人工绿化、人工湖泊、人工喷泉等,其能在规划过程中形成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从而提高住宅区的生活服务质量与水平,并通过一定的景观提高住宅建筑的美观性。

3.3 设计空间模型,拓展城镇立体空间

在小城镇建设与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住宅性房屋的内容结构与小区的布局,也就是在规划过程中设计一定的空间模型,通过空间立体化的模型进行产品的设计与优化。一方面,设计师需要对房屋的内部结构进行设计,例如应用SU模型进行整个空间的设计,从而通过立体化模型进行内部结构的设计,用虚拟化的结构图进行空间规划;另一方面,设计师需要对外部景观与建筑进行设计,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应在地面资源有限的基础上拓展空中景观,例如空中吊桥、空中喷泉等,并以此区域为中心,打造围绕式、辐射式的住宅结构,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城镇住宅景观,满足大众日常生活与审美需求。

4 结语

在小城镇住宅区建设与规划过程中,需要基于当地的地方性特色,以及绿色、舒适的人居理念进行房屋结构建设与规划,将小城镇打造成舒适宜居的生活区域。因此,在小城镇住宅建设过程中,需重点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设计空间结构模型,优化小城镇的绿色生态空间,用特色景观对小城镇住宅区进行设计,提高小城镇住宅区的建设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住宅建设住宅区小城镇
住宅建设中暖通工程问题与解决方法分析
高密度电法在新建住宅区地下溶洞勘查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建设中的应用
无限追踪⑧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创新设计思路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续期法律问题研究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住宅区景观设计及施工的品质管理思考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迟缓的善后 ——帕特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