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新老协同的空间变异体系研究

2021-02-12 02:35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村落变异协同

张 俊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0 引言

传统村落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蒙昧到文明、乡村到城镇、古老到现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其应保护与发展并行。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无序扩张、风貌不协调等问题层出不穷。

部分专家围绕乡村振兴、有机更新、活态化、共生、景观基因等理论展开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聚落遗产等的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随着GIS分析、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现代应用技术的引入,传统村落研究范畴从空间结构延伸至空间分布、分类、分异特征等方面。目前,已有研究多关注静态村落空间的区域分布、整体格局、村落肌理等方面,较少关注村落内部空间动态演变过程和新老空间的协同发展。

生物变异是研究物种个体的变化和歧异,探索个体变异环境、表型特征的理论学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这种现象被解释为是受基因的控制和遗传。还有专家将基因概念引入城市和乡村研究,揭示控制城市和乡村空间形态特征的遗传因子和发展规律。从基因角度看,由于保护的特殊性,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新老空间形成大量类似物种个体生物变异的交互模式。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动态协调过程,保护是解决“老”的保留问题,发展是研究“新”的建设需求。本文引入生物变异理论,通过研究传统村落环境、表型、遗传等变异,解析新老空间协同的诱导因素、空间表征及遗传模式,构建新老协同的空间变异体系,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新思路。

1 理论框架

本文从环境变异、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3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新老协同空间变异体系(见图1),解析新老空间协同关系的诱导因素、空间表征及遗传模式。

图1 传统村落新老空间协同变异体系框架

1)环境变异 从宏观角度解释了传统村落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在个体表征层面改变了村落的规模、边界、布局等特性,是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的主要诱因。

2)表型变异 即个体的结构和功能、形态和行为方面的特性,是基因和环境交互的产物。表型变异是新老空间协同关系的具象空间表征,体现为核心、公共、街巷、边界、居住五种空间类型的新老空间重组,具有不可遗传性。

3)遗传变异 是个体变异在微观层面的表现形式,是控制进化的核心要素,具有可遗传性。按结构类型分为点模式—基因突变、线模式—基因重组和网模式—染色体变异,并通过点、线、网3种模式形成传统村落变化的核心控制单元。

2 空间变异

2.1 诱导因素

环境变异指环境要素性质变化导致环境系统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异,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影响,表现为个体表征的变化。传统村落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形成由自然、交通、经济和文化等组成的环境系统,诱导传统村落空间发生变化,表现在规模、边界、布局等个体表征层面(见图2)。

图2 传统村落新老空间协同变异体系解析

1)自然环境 指村落周围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因子组成的生态本底,具有脆弱性。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天人合一”“负阳抱阴”“风水堪舆”等古代聚落营建理论,在自然环境相对稳定区域仍有所体现。当自然要素发生变化时,传统村落的营建会出现新的形式,整体格局表现为多时期营建模式的空间协同。如山西梁村,明清以前村落建设多考虑山水关系,形成“王”字形、“土”字形结构的空间礼制秩序,随着水系干涸,新建聚落更多在古堡或道路周边做鱼骨状蔓延或见缝插针式生长。

2)交通环境 是驿道、码头及国、省干线等对外交通设施的统称,是村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驿道、码头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促进沿线村落衍生出了商业、服务业等相关功能,近代国、省干线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带动村落朝交通要道方向辐射发展。如陕西凤凰镇,1958年前镇区沿古街轴线东西分布,随着省道307从北边穿过,古镇建设变为向北发展,沿省道形成一条与古街平行的轴线,成为凤凰古镇一种新的空间形态。

3)经济环境 指传统村落的经济要素组合形式,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类型。经济要素通过空间载体影响村落格局,表现出“经济—空间”的对应关系。传统村落多受农耕文化影响,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衍生出承载工业、商业、旅游业等的实体空间,带来了村落的空间规模、空间格局的变化。如陕西袁家村,建设初期以一条街作为村落主要轴线,后因旅游开发,村落由一条轴线发展为两条并列轴线,分别围绕生活和旅游展开。

4)文化环境 是传统文化的统称,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建筑、空间、景观、结构等方面。如山西得胜堡村为明长城沿线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军事、商贸、农业等文化的影响。军事文化影响下村落呈现礼制思想的方形城墙和防御思想的迷宫路网;1571年实施“蒙汉互市”后,村落南边界城墙向南移,内部路网由封闭转为开放,村落内出现了商业空间;随着近代农业的发展,村落选择在堡寨南部,另辟新址建设。

2.2 空间表征

在环境变异的影响下,传统村落新老空间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空间特征称为空间表征。借鉴凯文·林奇城市意向五要素,本文将构成传统村落的空间要素总结为核心、街巷、边界、公共和居住。核心空间是传统村落的空间核心,由宗祠、庙宇等文化建筑组成;公共空间由公共建(构)筑物或开敞空间组成;街巷空间即街道空间;边界空间指村落边界处的空间;居住空间是由民居构成的空间。传统村落空间表征分为显性表征、隐形表征。

1)显性表征 是传统村落某种类型空间变异过程中产生的新老空间要素组合关系所形成的传统村落风貌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五要素进行研究,各要素显性表征为:核心空间具有串联、融合等特征;街巷空间具有延伸、交叉等特征;边界空间具有拓展、分裂等特征;公共空间具有扩张、并置等特征;居住空间具有相邻、混合等特征。

2)隐性表征 是对村落新老空间协同作用关系中空间特性变化前后的评价,是评价新老空间协同性的标准。本文采用空间句法的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和穿行度5种形态变量,对变化前后的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其中,连接值研究新老空间相交的空间数;控制值研究新空间对与之相交的老空间的控制程度;深度值研究新空间到达其他老空间所需的最小连接数;集成度研究村落空间中新空间与其他老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穿行度研究新空间被其他最短路径穿行的可能性(见图3)。

图3 传统村落新老协同变异空间表征关系

2.3 遗传模式

传统村落空间变异遗传指可复制协同单元通过自组织进行复制的过程,这种协同单元是传统村落新老协同的遗传模式。受环境变异的影响,传统村落形成了不同样式的可控制和改变村落风貌的空间遗传模式,分为点模式、线模式和网模式。

2.3.1 点模式

点模式指可复制的节点协同单元,是研究村落空间结构遗传模式的最小单元,有道路节点、民居节点、商业节点等类型。在环境影响初期,村落新空间的产生具有局部、少量等特征,新老空间协同主要以点模式分散在村落内部,可分为自然突变型和诱发突变型。

1)自然突变型 指传统村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产生新空间的过程,具有周期长、过程慢、新老空间较为相似等特征。如陕西碾畔村,受自然环境影响,村落逐步由传统独立式窑洞演变为院落式窑洞。

2)诱发突变型 指传统村落在短期发展过程中受人工环境变化影响产生新空间的过程,具有周期短、过程快、新老空间协同模式种类较多等特征。如陕西凤凰古镇,镇区因省道307的修建迅速向北扩展,在镇区边界形成多种新老空间协同节点。

2.3.2 线模式

线模式指可复制的道路、水系、边界线、商业等协同单元,是传统村落新老空间协同产生线性空间的过程,在环境影响中期,新空间沿道路、水系等线性空间通过点集原理产生类似于基因组的线模式。线模式是点模式在空间上排列重组的结果,可分为交叉互换型和自由组合型。

1)交叉互换型 指两条以上相同类型的线空间上的不同点模式发生互换,使整个线结构空间特征发生变化。

2)自由组合型 指线模式由不同类型的点模式自由组合形成的变异遗传模式,使村落空间变化由简单趋向复杂。

2.3.3 网模式

网模式指可复制的道路网、商业网等协同单元,新空间的不断产生会改变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对村落整体布局产生影响。网模式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层面的新老协同模式,体现了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合理性。网模式可分为结构变异型和数量变异型。

1)结构变异型 指在变异过程中空间要素通过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形式导致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其中,缺失指原有空间要素缺失导致空间结构发生变化;重复指以复制模式产生新要素导致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倒位指新空间以对称方式产生导致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易位指新要素取代旧要素导致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如陕西凤凰镇,早期以老街为轴线,商业、居住建筑沿两侧布置,省道建设引起空间变化从而导致镇区空间结构的变异。

2)数量变异型 指传统村落受外部环境影响,空间结构要素成倍增加或减少的过程,分为整组变异和非整组变异。整组变异指数目成倍增加或减少,非整组变异指个别数目增加或减少。数量变异型出现在点模式的诱发突变过程,受人工环境影响导致传统村落规模不断扩张,表现为网模式中线模式数量的增加。如山西得胜堡,早期村落中轴对称、序列较强,新建区域将轴线南拓,延续原有空间序列。

3 结语

本文将传统村落新老空间关系与生物变异理论相结合,构建由环境变异、表型变异和遗传变异构成的传统村落空间变异体系,分别解释传统村落变异的诱导因素、空间表征和遗传模式。

1)环境变异下的个体表征体现环境变化影响下传统村落规模、边界、布局等宏观特征的变化,反映环境变异对传统村落整体格局的影响。

2)表型变异下的空间表征体现了传统村落五大空间类型变异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和隐形表征。隐形表征是对新老空间变化前后的评价,是在显性表征研究的基础上,衡量和评价新老空间的作用关系强度。

3)遗传变异下的结构表征体现新老空间变化的核心控制因素,并从点、线、网三级结构阐述具体特征和变异方式。遗传变异是传统村落新老空间变异结构的核心,也是具体可遗传的表征类型。

笔者认为,通过梳理大量具有相似性的传统村落新老空间变异表征,作为基础数据建立传统村落新老变异结构谱系,将进一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形成理论方法支撑,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变异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变异危机
变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变异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