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书华 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2021-02-21 00:47张惠清
绿色中国·B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村子樱桃村民

张惠清

每逢节假日,位于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东南部的金叵罗农场内,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野外烧烤、田园采摘、农耕体验、素质拓展……在这里,人们远离城市喧嚣、舒缓身心,与家人好友尽情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青山绿水、岁月静好的美丽图景铺陈开来。

金叵罗农场,是金叵罗村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21年7月9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密云区调查研究时指出,要打造乡村振兴的“密云样板”。在溪翁庄镇金叵罗村检查耕地保护情况时,他叮嘱区镇干部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第一书记,伊书华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2012年,阔别金叵罗村近20年之久的伊书华,放弃蒸蒸日上的旅行社事业,回到村里。通过统一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樱桃、小米特色种植等措施,伊书华带领村子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致力于将金叵罗村建成“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庄园”。

在他的带领下,金叵罗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1.5万元,提升至2020年2.6万元,全村实现旅游年收入2000万元,旅游就业人数300余人。金叵罗村2015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8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毅然返乡不负心中使命

金叵罗村位于北京密云水库南岸,村域面积7.83平方公里,现有1120户村民,3500口常住居民,是密云山前平原地区大村。因村庄周围低丘环绕,形似笸箩,盛产小米,待到成熟季,整个山谷金灿灿的,故名金笸箩,后演变为“金叵罗”,并沿用至今。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的儿子伊书华刻苦学习,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就读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他先是进入密云县旅游局工作,后于2001年下海创业,经营密云乡情旅行社。

秉承依法诚信经营的理念,伊书华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直至2012年,旅行社已在密云区具有一定知名度,年营业额颇为可观。对于已至不惑之年的伊书华来说,一切都在规划道路上稳步前行。但在他内心深处,一直心系家乡发展。

在经营旅行社期间,伊书华曾游历全国各地富有特色的乡村,透过那些全国知名的村落,他看到了乡村的朝气与活力。回到家乡时,他深深感受到乡村发展之间的差距。

近山不靠山、近水不靠水的金叵罗村要想发展,亟需一位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的带头人。在村子里颇有声望的伊书华,是村民眼中的不二人選。

2012年4月,受翁溪庄镇党委与金叵罗村党支部委托,伊书华怀揣反哺家乡的初衷,回到金叵罗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时至今日,仍常常会有人问他:“当年为什么放弃事业,选择扎根乡村?”伊书华坦言:“离乡20多年,头脑当中时刻想着儿时的伙伴、同学、父老乡亲,自己富裕之后,希望带着他们共同致富。”

农旅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村委妇女主任郭凤荣看来,伊书华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金叵罗村发展停滞不前。“村子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年轻人大多离开村子在外打工,村民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

“如何使金叵罗变得更美,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富裕?”这是上任伊始,伊书华带领村两委班子深入思考的问题。

多年旅游业从业经历,使伊书华对乡村资源开发具有独到洞察力。2012年,乘着北京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东风,伊书华带领村两委以“三起来”(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为指导,加快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编制金叵罗村旅游发展规划。经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确立以“旅游+”为主线,以旅带农,以旅促农,以乡村美丽经济促产业发展的思路。

伊书华带领村两委班子四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村子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站在村子里600亩樱桃园前,伊书华有了答案。

“村里每家每户都有樱桃树,果实都为自然生长,个头大、色泽好、甜度高,无公害,但由于没有销路,农户不够重视,樱桃树长期缺乏管理。”望着掩映在层层绿叶中的红樱桃,伊书华敏锐发现机遇。

2012年4月20日下午,正在田里干农活的村民李立芹接到伊书华交付的一项任务——“将全村每家每户种植樱桃树情况逐一登记在册”。那时,她与村民们并没有想到,长期被忽视的小小樱桃,竟可以撬动村子致富的“大产业”。

2012年,伊书华带领村民成立樱桃合作社,依法将农民闲置的土地、果园流转过来,统一管理,实现规模经营。为扩大金叵罗村樱桃的知名度,他带领村民通过微信朋友圈、贴吧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推广樱桃采摘活动。伊书华还自掏腰包,从农户手中购买樱桃,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当年,金叵罗村樱桃采摘就有数十万元收入,极大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紧接着,伊书华又将目光聚焦金叵罗村的特色小米。金叵罗村小米以谷粒晶莹、口感细腻著称,清朝时曾作为贡米。为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伊书华带领村民成立小米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谷子种植1000亩,并推出具有本村特色的“贡米打包饭”,将其与民俗旅游相结合。

“2014年,伊书记打造金叵罗第一家民宿北井小院,为村庄民俗户示范新接待标准。”金叵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义江说,“贡米打包饭作为特色产品,出现在民俗户餐桌上,深受游客欢迎,民俗户收入逐渐提高”。如今,“金叵罗小米”已被列入北京市京郊“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

在樱桃、小米种植基础上,2014年5月和9月,金叵罗村成功举办首届樱桃采摘节、首届金谷开镰节。当年接待游客达到5万余人次,实现收入120万元。2018年,村里又成功举办第一届农民丰收节。

在伊书华带领下,金叵罗村逐渐确定了春季有农耕、夏季有采摘、秋季有秋收,冬季有节庆的固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金叵罗知名度,而且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效果显著——年收入最多的樱桃户,收入可达30万元,北京金樱谷农业专业合作社小米年收入100万元。

农旅融合发展已成为金叵罗村“金色名片”,展开村庄发展新篇章。

绿色生产让传统农业迸发新活力

每天清晨4点半,金叵罗农场的“一分地”开心菜园里,就会出现村民采摘蔬菜的忙碌身影。数小时后,他们采摘的新鲜蔬菜,将通过邮递,到达北京城市居民家中,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

“一分地”开心菜园为都市人群提供土地认养服务,每块地约60平米,期限为1年。都市人可以在认领的土地上指定种植各种喜欢的蔬菜。“村庄种植的绿色粮菜,每周持续供应300多户城市居民。所有蔬菜施农家肥、不打农药,让蔬菜自然生长,让市民吃上放心菜,解决都市人的食品安全问题。”伊书华说。

伊书华认为,绿色农业是金叵罗村发展的根基。“作为密云水库周边的村庄,金叵罗要为游客奉献绿水青山,更要为本地农业生产打造一片净土。”在他带领下,金叵罗村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早在2012年,伊书华便带领村民着手土壤改良,秉承自然永续的种植理念,“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九年来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2016年,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将金叵罗村定为试点村,辅导村庄进行各项堆肥实验。村子推进“厕所革命”,在农场增设生物处理免水型环保厕所,践行低碳环保生态理念,持续不断对村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2018年,金叵罗农田土壤及灌溉水送检,经检测,达到国家自然保护区标准。

“为支持自然生态优势,村子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多万元,对田间路进行了硬化。为保障水土不流失,保护地力,对所有梯田进行垒砌坝墙维护。”伊书华介绍,2014年,为提升樱桃采摘园整体环境,村子对整个园区道路进行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围栏等。如今,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最终为产品赢得市场,使村民获益。“就拿小米来说,目前,小米种植在合作社统一管理下,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销售价格由原来每斤7元提高到48元,人均增收6000元。”伊书华说。

壮大集体经济迈向共同富裕道路

“我们村子能有今天,与伊书记的贡献密不可分。”王义江说。“伊书记有思想、有魄力、有情怀,时刻心系村子发展,一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2016年,由于爱人患病需要照顾,他辞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依然为村子发展奔走忙碌。2019年,他再次担任溪翁庄镇派第一书记,是众望所归。”

在伊书华看来,要想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壮大集体经济是保障农民权益的根本,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致力于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作为合作社成员,有三部分收入。首先是土地收入,年租金1700余元。来合作社上班,全年有两三万元工资收入。今年3月初,合作社分红100万元。”伊书华说。

目前,合作社解决56名村民就业,其中3人为残疾人。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成了乡亲们共同的致富产业。

今年52岁的王玉成曾是村里困难户,爱人和16岁儿子均患有智力残疾,一家的生活全靠他在工地打工补贴家用。伊书华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与家人还住在危房中。“每到下雨天,伊书记都会担心我们的安危,派车把我们接到大队留宿。2013年,伊书记自掏腰包,帮助我家盖房子。”这让王玉成非常感动。

合作社的成立,更是让王玉成受益颇多。家里四亩田地流转之后,他和患有智力残疾的儿子都来到金叵罗农场工作,“不仅把钱挣了,也能照顾到家里,大家都干劲十足”。

村民王冬梅2019年回村就业,主要负责金叵罗农场“一分地”菜园工作。每天采摘蔬菜、管理菜园,日子过得充实。“以前,村子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我之前是在北京城区做导购。伊书记来到村子之后,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看到了希望。回村工作,有收入的同时,不用与父母孩子分隔两地了,心里特别知足。”如今,像王冬梅这样回村就业的青年越来越多。

村子里道路宽敞,产业兴旺,旅游红火,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郭凤荣2019年在金叵罗农场兼任出纳人员,在她印象中,那一年,找她来入股农场的村民络绎不绝。村民纷纷表示:“在伊书记带领下,农场发展一定大有前途!”

放眼望去,如今的金叵罗村,早已旧貌换新颜。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民收入与日俱增,村子里一派和谐、生机盎然,俨然一幅依山傍水蓬勃发展的生动画轴。伊书华期望,“让群众见证乡村振兴之变、感受乡村振兴红利,进而更加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金叵罗村蓬勃发展渐渐吸引了一批城市青年创客。他们富有朝气,热爱乡村,思维敏捷,具有国际化视野,希望能在广袤乡村干出一番事业。

老友季精品民宿创始人梁晴就是其中一位。梁晴出生于密云,曾在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管,2014年回乡创业,创办老友季咖啡生活馆。2015年,她来到金叵罗村租种菜地时,发现“村子旅游基础很好,有田园、有生活,特别符合心目中一个理想民宿所在地”。

流转至民宿旅游合作社的两座百年老宅,吸引了梁晴的注意。在以伊书华为首的村两委班子大力支持下,她将两座老宅先后改造为具有美式乡村风格的花园民宿。2017年,老友季民宿正式落户金叵罗,高品质住宿餐饮环境及标准成为北京精品民宿的标杆。

在梁晴看来,金叵罗村是一个开放包容、具有共建共享意识的村庄。“青年创客为乡村带来城市生活理念、审美标准,推动乡村建設的同时,也将乡村美学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美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在老友季影响下,越来越多青年创客入驻金叵罗村。伊书华深刻认识到,“乡村自身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以开放心态,引进城市资源,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2018年,4位留英女硕士带着创业计划来到金叵罗。面对这些稚嫩的新农人创客,伊书华敏锐意识到国际化视角和理念的价值。在他主导下,合作社出资完成基建项目,飞鸟与鸣虫食农教育农场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开门迎客,并且带来20位各界精英组成的共建人。

乡村创客为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他们深度融入参与村庄建设与发展,并帮助村集体培养了内生力量。现在,几乎每周都有城里人到村里看资源、谈项目、谋合作。在伊书华脑海里,一个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乡村创客新社区正在形成与发展。

如今,伊书华回到金叵罗村已近10年。10年间,因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他的面孔晒得黝黑,头发已花白,但村子发展却一天天红火起来。采访中,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伊书华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坦言:“从2012年开始,我们村子踏出的每一步,都经过不断反思和佐证,力求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

作为村第一书记,他的内心仍有更高目标需要实现。“相比国内一些村子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奋进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我们的步伐要快一些,再快一些,进一步让人民达到物质上富足和精神上满足,让乡村焕发耀眼光彩。”

猜你喜欢
村子樱桃村民
樱桃肉,让年味飘香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一树樱桃带雨红
望娘滩
吃不到的樱桃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