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园林相得益彰

2021-02-21 00:47铁铮南宫梅芳
绿色中国·B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化园林景观

铁铮南 宫梅芳

文学与园林,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为人类文明最早的表现形式,文学和园林都是自然与艺术、抽象与具象、普遍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体。二者在政治的空间表达、伦理的具象体现、美学的引导发展、思想的视觉延伸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契合度。

在古希腊,园林与哲学和文学艺术的诞生密不可分。园林发展与美学和文学理论发展息息相关。

岁末,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和外国文学与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文学与园林跨学科研讨会,就两者的融合和碰撞进行了深入研讨。

李雄教授以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的身份致辞后,又以园林设计专家的角色,认真听取了学术报告。他说,过去常说园林孕育了文学,今天要听听文学如何赋能园林。

在著名生态作家李青松眼里,园林和文学密不可分。园林是大地的诗篇。园林里有山、有水、有树木,也就有了文学。二者都讲求起承转合。园林景观与文学元素、文学典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园林有了文学,就有了故事、内涵与思想;园林有了文学,就成了人们慰藉心灵的好去处。

颐和園中的“扇面殿”就有文学典故。之所以在颐和园中百看不厌,就在于园中的亭台楼阁、花草鱼虫都有浓浓的文学味道。安徽宣城的山水胜境敬亭山,虽无三山五岳的宏伟,但文人赋予的文化内涵使其有了“江南诗山”的美名。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使人游览后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众多文人雅客至此提笔,留下旷世诗篇300多篇。

林震教授品读了许多咏梅诗词:李德裕的《恶溪诗》、李商隐的《忆梅》、张谓的《早梅》、杜耒的《寒夜》、李清照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王冕的《白梅》……梅在园林中有广泛运用。他认为,这些诗篇中赋予了梅以审美与文化含义。梅在我国文化中是“凌寒与报春”高尚品格的体现,更有无数诗篇以梅咏志。

园林教授朱建宁从明清时期的来华传教士王致诚神父和友人的书信入手,分析了圆明园对英中式园林产生的影响。这封书信从山丘与溪流、建筑风格和造型、桥梁与亭廊、福海周边景物布置、观赏动物、游园活动与市井风貌、农耕文化与农田风貌等方面,详细记录了圆明园的盛景,介绍了圆明园极快的建造速度、以不规则主导的艺术品味和充满变化与乡野气息的建筑特色。这封书信由英国历史学家斯宾塞以《北京近郊中国皇帝园林特记》之名在伦敦出版。朱教授的分析是,在中国园林的影响下,18世纪的法国人在造园观念出现了巨大变化。他们认为模仿中国园林,就是要模仿中国人的“好品位”。造园的目的是展现财富和品位,最重要的造园原则就是取悦于人。

李昌菊教授的视角是中国现当代油画中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园林与绘画、画家一直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她提出,园林是自然山水的延伸,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诉求,园林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与山水画的神游空间如出一辙。不少园林是山水画家设计,“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等皆有酷好园林的记载,皆可称为园林设计的大家。不少画家同时也是园林主人,画家时常受园主人委托记录园林样貌。同时,园林是传统山水画和油画的表现对象。油画家通过本土化、表现性、图像化、象征性等方式表现园林,表达了园林美感、消费现实、文化情感与心理现实。

周国文教授则从“自然——文化”视域看中国园林,看到了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之观念及实践的变化,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念的交互式逻辑。他说,中国园林的“自然的人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解。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的中国园林,其“自然的人化”的过程,都是一个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的过程,是人类“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地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也是尊重自然的环境保护式实践。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是“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建设的实践遵循的原则。

园林学院曹新副教授则分析了诗意中的圆明园九州历史景观。有关圆明园记录的诗文大概有5000篇,记录了500余处建筑和风景点,涉及对园中建筑、植物、山水、景观小品的具体描写。其中九州景区被多位帝王吟咏。而帝王的诗文赋予了景区以文化内涵。在景观意义方面,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帝王治世的思想与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以及丰富的诗情画意。

园林学院黄晓副教授论述的是“明代文人造园的诗情文脉”。他说,文人园林是中国造园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文人风格在明代和清初,成为社会上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明万历年间吴亮止园,就是一篇匠心独运的绝妙文章,从中可以感受到文学与园林的交织。止园的主线叙事以园林入口的柳树为起点,经过怀归别墅和飞云峰的承接,再经梨云楼和桃坞的转折,最后合于真止、坐止、清止三堂。这四段景致皆围绕陶渊明展开,层层推进,构成起承转合的整体。同时再辅以其他景致与典故,使止园既主旨鲜明、脉络清晰,又摇曳多姿、意蕴丰富。

南宫梅芳教授的研究聚焦在威廉·坦普尔笔下的中国园林。作为政治家的坦普尔在介绍中国园林之时,怀着忧国忧民之心。他希望通过中国园林这一独特审美趣味的介绍,阐发自己“政治无定式”“审美无定式”,从而为英国选择自主的政治道路进行辩护。在客观上,这无疑对中国园林这种特殊审美趣味的范式起到了推广作用。他对中国园林中的“自然”原则、情感、想象力等元素的关注,引发了18世纪对中国园林的讨论。

赵晶副教授围绕海外中国园林的发展、建设与认知展开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园林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海外传播,以独特的实体环境形式再次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海外中国园林的发展存在诸多挑战。如海外中国园林的营建与运行的困难,以及海外中国园林的受众认知问题。

武田田副教授选择《秘密花园》为案例。《秘密花园》是美国女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约克郡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但是作者一生几乎没有在约克郡停留过。伯内特对地方和景观的认知,基本来源于自己在美国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的经验。《秘密花园》地方继承的不是英国地方景观的遗产,而是英国小说景观的遗产。全球化给“地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动。人能够轻易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情感却越来越趋向于固守和排他。疫情时代,各个地方被迫封闭,人们难以在物理条件下流动,在情感上却更加渴望交流、渴望美的共同感知。所以,对“地方”的重新审视便于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研究的后备军,研究生韦春洋关注的是《简·爱》中景观书写的英国性。书中主人公的成长伴随着空间的转移,这些空间的景观书写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罗沃德学校和桑菲尔德庄园这两个对简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的空间,两个空间的景观构成与园林风格全然不同,在小说中有多处描写。简在不同的空间有着全然不同的心境与经历。景观书写是小说中人物塑造的一部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张玉钧教授定义的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和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他认为,生态旅游应承担环境教育的责任,要从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上升到环境伦理层面,做到人、自然、文化和产业融合。

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理事高立鹏博士从退耕文学的概念、体裁、特点、问题及建议四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退耕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他指出,要坚定生态文学信心、壮大生态文学队伍、强化生态文学阵地、活跃生态文学创作。当代中国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是生态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环保主义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

猜你喜欢
人化园林景观
Book Review on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读后感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