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压顶根坚劲 唯有竹笋舌尖香

2021-02-21 23:09欧阳军
中国食品 2021年1期
关键词:画竹竹子

欧阳军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喜爱竹子,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诗画中的主角,更是人们口中的美味。

竹子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出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密切关系,需要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在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的同时,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竹部文字也随之增加。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人们能认识的900个字中,有6个竹部文字。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从中国文字的发展中,说明“竹”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利用。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竹子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专家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

此外,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在武器发展史上有原始的竹弓射箭、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也都是竹制武器。

竹子与诗画艺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自《诗经》中开创颂竹的诗句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文人墨客不咏竹赞竹,咏竹赞竹的传世佳句更是数不胜数,那些关于竹子的神话、诗歌、书画,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的诗句,幽篁,即竹林也。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的诗句,咏及的是竹林;唐代诗人韦应物有“新绿初苞结,嫩气笋犹香”,杜甫有“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赞美的是新竹嫩笋;韩翊《在秋斋》里有云“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说的是竹子在霜风中的动态描写;柳宗元的《竹》里有“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把竹子坚韧挺拔、不畏风雪的铮铮傲骨表达得淋漓尽致。除此以外,李峤的“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白居易的“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李白的“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流”等等,都是赞美和描写竹子的不朽的佳句。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平生爱竹,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真可算是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在中國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的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他的儿女们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所以,我国传统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唐代画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更是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的《墨竹图》被称为奇作,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这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猜你喜欢
画竹竹子
竹如国
苏轼画竹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画竹题诗
大熊猫吃竹子
熊猫找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画竹 清代郑板桥VS今人吴冠中
胸有成竹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