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动力、障碍与策略

2021-02-23 23:55许进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化一带一路

许进军

摘 要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进程持续深化,国际海洋运输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题中之义。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海员供给日益匮乏、沿线国家航海职业教育培训需求日益扩大的现状,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我国航海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应着力打造“一带一路”航海职业教育共同体,发挥航运企业的国际教育潜能,以文化塑造中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品牌形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推教育教学的国际化。

關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6-003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得到世界各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遵循。发挥交通先行作用,推动全球贸易互联互通,海运贸易始终走在前列。航海职业教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在为国家和平与发展营造有利战略环境方面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一、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

“共同体”概念(Community)最早源于社会学,它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1]。共同体在德文中的原意是共同生活,滕尼斯用它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2]。随着共同体概念的不断扩展,人们多用其来表示建立在一定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集合体,例如知识共同体、职业共同体、教师共同体等。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以谋人类共同福祉为己任的胸襟和气魄。此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于2017年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强调任何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领导人的国际倡议并非偶然,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天下大同”“唇亡齿寒”“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智慧,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意识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古老基因。因此,中国的发展可以促进世界各国共享利益和机遇。

(二)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的伙伴关系,促进区域的投资和消费,发掘市场潜力。沿线各国以发展中国家居多,有迫切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受到域内国家的广泛欢迎。从教育公共产品的视角来看,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留学生。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4.1%。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工业化的中早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中国能够为沿线国家提供职业教育公共产品。其中,航海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可以成为我国输出职业教育产品的良好选择。航运业是国际化人才密集的行业,它要求相关技能人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涉外规章制度和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所以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应该坚持国际化的路径。自2014年以来,中国先后在斯里兰卡、刚果、新加坡、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港口,而港口的运营需要大量相应的航运服务人才,与相关国家加强航海职业教育的合作,培养培训当地的航运和港口服务人才,有利于发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的影响力,助力“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与现实障碍

(一)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

1.国内海员供给的匮乏推动航海职业教育“走出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航运贸易国家,在2020年,得益于较早的摆脱疫情,中国在全球海运贸易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至25%[3]。然而,与中国海运贸易的欣欣向荣相对照的是,中国航运人才的供给正在陷入匮乏的境地。据统计,从我国整个航运市场来看,目前船员市场的供应和航运企业的需求比例已经达到1∶4,高级船员以及机工、水手甚至出现断档空缺[4]。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海员工作已经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国内航运人才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这对中国海运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根据国家交通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包括大连海事大学在内的10所航海类招生人数最多的院校,其毕业生最终上船比例普遍低于40%,个别院校甚至低于10%。面对这种局面,航海职业教育要积极应对,大力推进航海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航海职业教育合作,积极提供国际船员培训,充分发挥我国航海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优势。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员教育培训的需求不断增长

面对本土海员招揽困难且人力成本增加的局面,越来越多的航运企业开始雇佣一定比例的外籍船员。据国际海事人力资源报告分析,当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从事海员的意愿便会大幅降低,导致许多传统海运发达国家都不得不依赖外籍船员来弥补缺口[5]。目前,中国海运劳务企业招聘的外籍船员主要来自孟加拉国、缅甸、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工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人均国民收入较低、人口结构较为年轻,拥有大量愿意从事海员工作的年轻群体,所以相关国家的海员教育培训的基数较大;而同时部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高,无法满足庞大的海员教育培训需求,存在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不相匹配的问题。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应当抓住机遇,利用我国丰富的航海职业教育资源,开拓沿线国家的航海教育市场。这对提升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大有裨益。

3.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具备有利的政策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不仅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同时着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教育开放是其中的重要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加强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对接沿线各国发展需求,倡议沿线各国共同行动,实现合作共赢”,“通过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实际上,2015年,中国交通运输部即已推动沿线国家的航海教育合作,第14次中国—东盟交通运输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东盟海事教育培训发展战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航运职业院校和企业积极投入沿线国家的教育培训工作。例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几内亚设立海员培训机构,山东交通学院与威海国际合作公司联合成立东盟船员技能培训基地。

(二)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实障碍

1.缺乏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航运业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它要求相关从业人才要具备跨国交际的素质和视野,能够熟悉和履行国际标准。因此,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对海员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进行了规范化。需要指出的是,公约只是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普遍能接受的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方面的最低标准,当今海运贸易的总体规模和技术复杂性不断增长,对相应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1978年公约已难以满足当前各国对海员教育培训的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海员教育培训的证书制度要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急需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准,共同商讨构建区域职业资格制度,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市场的标准化。

2.大型航运企业参与国际航海教育的动力不足

我国的大型航运企业一般都开办船员教育培训机构或直接办学,如中国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创办的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就航海职业教育来说,企业具有天然的教育培训优势,是极为关键的办学力量。在我国,除了大连海事大学等少数本科院校拥有远洋实习船,绝大部分航海职业院校均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所以航海职业教育更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发掘航运企业的教育力量。然而,在航海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是学校更为热衷,企业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企业举办的航海教育机构主要是满足企业自身的用人需求,难以享受国家的教育经费支持,办学成本较高。国际化办学对师资、管理、实训条件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教育成本,故而企业投入国际化教育服务的意愿不足。

3.我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不强

客观来讲,尽管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航运贸易国,但与传统航运强国相比,中国大规模、全方位的参与全球航运贸易的时间并不长,尚未形成具有国际认知度的航运文化。一般来说,航运文化既包括运输工具、装备设施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在航运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法律法规、行为习俗等文化形态。航运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国家海洋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航海职业教育对外交流较多侧重技术的层面,缺乏中国规则、中国话语和中国范式的渗透,导致品牌认知效应薄弱。应当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航运文化,以提高中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国际形象的认可度。

三、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一)加强政府间统筹合作,破除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制度壁垒

我国向沿线国家输出职业教育产品的根本目标是将中国发展职业教育改善民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体的互利共赢,这也是一种不同文化友好交往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鲜明体现。我国航运贸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大批航运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而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布局往往要先于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具有统筹规划的意识,合理预测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使人才培养始终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这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所形成的重要经验。需要认识到,由于国情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别。需要推动沿线各国政府深化合作,破除海员教育培训的发证制度障碍,建立证书互认、学历互认的统一从业标准。我国的航海教育研究机构也应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特征、风俗民情、经济现状、教育需求、法律体系加强研究,精准研判相关国家航运人才的供需趋势,增强我国航海职业教育服务国际市场的针对性。

(二)组建航海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航运企业的国际职业教育潜能

航海职业教育的输出不仅依靠职业院校,更依靠广大的航运企业,只有坚持开放、合作的教育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才能调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鉴于中国航运企业人才需求的较大缺口,航海职业院校、航运企业、科研院所应当以命运与共的精神组织航海职教集团,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习就业,形成中国航海职业教育的集团优势,以利于在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中占据主动。对参与航海职教集团的企业,政府要加大税收补贴的力度,把相关企业完成国际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纳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对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返还。促进航运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与实习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以现代学徒制为教育手段,建设海上的流动职业教育基地。

(三)打造“郑和精神”航海文化,树立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现今海运贸易大国的地位需要有与其相匹配的航海文化。实际上,中国有着悠久的海洋贸易史。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中东、非洲东海岸地区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今日,“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高度一致并非巧合,這体现了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郑和精神”提倡团结、协作、互惠的和平主义,反对掠夺、压迫、暴力的殖民主义,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睦邻友好、共谋发展的和平基因。以“郑和精神”诠释中国的航海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广泛的认知度,有利于沿线国家人民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内涵。要打造中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就需要以“郑和精神”作为中国航运业的文化名片,使沿线各国人民在文化上形成对中国的向心力,从而促进航海职业教育的输出和推广。

(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国际化

航海职业教育“走出去”对我国的航海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国际化水平。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外籍学生群体,需要加强开发双语课程。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按照IMO示范课程,系统开发了船舶动力设置拆装与检修等双语课程与教材,开展航海类专业英语分层教学,将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6]。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系统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一是强化英语培训,打造一批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二是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三是逐步引进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优秀外籍教师,形成教师队伍多层次的国际化格局。

参 考 文 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3.

[2]赵健.学习共同体[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克拉克森研究:回顾2020中国海运贸易逆流而上[EB/OL].(2021-03-05)[2021-09-11].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BN3HT4051985LJ.html.

[4]航运人才紧缺该如何破局[J]. 中国海事,2019(4):36-37.

[5]胡大立,肖乐明,等. 中国国际船员劳务与跨文化适应性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11(7):89-92.

[6]吴雪花,张树奎.“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J].天津航海,2019(3):42-45.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化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