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mg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阿片类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2-23 12:46袁美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肌张力罗哌卡因

袁美华

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省宜春市 336000

临床常用麻醉剂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作为辅助镇痛药物,但使用麻醉剂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仅影响患者的医疗体验,也对患者的早期康复造成障碍[1]。有相关研究表明[2],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本文在其基础上,深入探讨该药物组合使用方式的应用范围,如更大的年龄范围、更宽的手术类型和更多的阿片类药物,研究其疗效,致力于为更多患者提供舒适化医疗,以便尽早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90例择期行成人疝气、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膀胱结石、痔疮手术、肛瘘手术、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腘窝囊肿手术患者,按随机原则分成3组,各30例。其中,A组年龄10~79岁,平均年龄(41.2±5.6)岁,男14例,女16例,体重40~75kg,平均体重(55.2±6.2)kg;B组年龄11~78岁,平均年龄(42.0±5.2)岁,男16例,女14例,体重37~72kg,平均体重(54.3±5.9)kg;C组年龄12~80岁,平均年龄(44.2±4.5)岁,男15例,女15例,体重39~78kg,平均体重(53.1±5.8)kg。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相关指标,取左侧胸膝卧位,同时建立外周静脉通道,给患者输注复方乳酸钠溶液400ml,所有患者在L3、4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观测到患者脑脊液回流后30s内,A组患者注射7~10mg罗哌卡因+芬太尼25μg +生理盐水配置成3.5~5.0ml液体;B组患者7~10mg罗哌卡因+纳布啡2~3mg +生理盐水配置成3.5~5.0ml液体;C组患者单纯7~10mg罗哌卡因+生理盐水3.0~4.0ml;注毕后经硬膜外腔尾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cm。若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或出现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基础压20%时,及时在患者静脉处输注1~2mg多巴胺;若麻醉后患者的HR低于55次/min时,及时给患者注射0.3~0.55mg阿托品。若出现麻醉不足,使用硬膜外置管进行麻醉药物剂量补充[3]。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min、30min、60min的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2)感觉神经阻滞效果测定:以体表针刺法测定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上界及阻滞消退时间;(3)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者麻醉开始时和麻醉后1h的肌张力情况,分为0、Ⅰ、Ⅰ+、Ⅱ、Ⅲ、Ⅳ共6个等级;(4)记录3组患者中不良反应情况: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硬膜外追加药物的例数。

2 结果

2.1 3组患者给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给药前,3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0min、30min、60min后,与C组相比,A、B两组的HR指标明显更慢,DBP和SBP的指标明显更低,且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给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2.2 3组患者感觉阻滞及恢复时间情况比较 B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比其他两组更早,镇痛维持的时间明显更长,且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均短于C组。见表2。

表2 3组患者感觉阻滞及恢复时间情况比较

2.3 3组患者给药时和给药后1h肌张力比较 与给药前相比,A、B两组给药后1h的肌张力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肌张力略微下降,但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给药时和给药后1h肌张力比较

2.4 3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比较 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0,P=0.043<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比较(n)

3 讨论

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疼痛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手术直接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肌肉损伤[4],极易导致患者体内释放大量能引起疼痛的炎性介质,引发患者手术疼痛的出现,二是手术会改变患者机体的疼痛阈值,增加机体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5],使得疼痛被进一步放大、加剧。因术后疼痛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6],若不能及时处理疼痛感带来的问题,可能出现患者预后时间过长或预后情况差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器具的更新升级,腰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患者的手术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7]。阿片类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本文主要研究低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两种不同的阿片类药物(芬太尼、纳布啡)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探讨其应用疗效,找寻到镇痛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药物[5]。

本文结果显示,低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使用阿片类的A组和B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对于镇痛的维持时间也更长,术后运动的恢复时间更短,说明阿片类药物能够强化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有效减少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有效减少术后静脉血栓的出现,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对患者手术前后肌张力的研究发现,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使用阿片类药物1h后,患者的肌张力评分明显降低,且与给药前和C组相比的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患者的肌张力降低作用明显,显效作用更快。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发现,3组患者的尿潴留、追加药物的例数均为1例,没有差别,说明芬太尼和纳布啡的用量均适宜,对于瘙痒、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复合使用纳布啡后的B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说明阿片类药物中的纳布啡比芬太尼更能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与马宁等的研究结果相似[8]。

综上所述,7~10mg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阿片类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效果显著,均值得临床推广,而相比芬太尼,纳布啡更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给患者更好的医疗体验。

猜你喜欢
肌张力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