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管理联合心理暗示对青年癌症患者营养状况及心理康复的影响

2021-02-26 08:34周明慧蔺婷婷
临床医药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量表癌症

周明慧,蔺婷婷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近年来,随着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增加,青年癌症患者不断增多,已成为导致青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青年患者因年龄相对较小,其心理痛苦程度明显加重。同时在接受放化疗治疗时,受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的改善[2-3]。本研究为更好地改善青年癌症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心理负担,采用了营养管理结合心理暗示干预模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青年恶性肿瘤患者9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18 例,年龄(53.52±8.11) 岁;疾病类型:头颈部肿瘤15 例,胸部肿瘤12 例,腹部肿瘤9 例,其他9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52.94±8.47) 岁;疾病类型:头颈部肿瘤18 例,胸部肿瘤9 例,腹部肿瘤9 例,其他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癌症,年龄≤50 岁。排除已发生转移或伴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有精神病或痴呆史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日常生活照护、用药管理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营养管理及心理暗示干预。

1.2.2.1 营养管理

成立由1 名临床营养师、2 名肿瘤科护士组成的营养干预小组。第一,营养档案建立:入院后护士了解患者日常进食习惯及临床资料,并安排患者进行营养学指标检测;根据营养状况给予评估。第二,健康教育:采取“面对面”、PPT讲解、微课堂等形式对患者进行营养知识宣教,由营养师指导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避免营养不良。第三,居家营养管理:出院时将营养师的电话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时与患者或家属建立微信联系。可通过患者自行到院内面访或营养护师电话随访对患者的进食情况进行记录,并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体质量,发放营养宣传资料,提高患者对营养管理措施的配合性。

1.2.2.2 心理暗示

第一,语言暗示:采用安慰诱导性语言暗示保持良好心理对治疗效果的积极影响,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安慰剂效应:对于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用“预期”“相信”类语言,暗示患者病情正在逐渐好转,以增强患者信心,减轻心理压力。第三,行为暗示:争取家属配合,减少探访次数,在取得患者家属支持配合的前提下,采用“冷处理”方式,适当减少护士巡视次数与家属探访次数,降低敏感患者对疾病的猜疑。第四,榜样暗示:收集以往成功治疗的患者信息,建立微信群,加强交流,帮助患者渡过困难期。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进行测评。SDS共20 个项目,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 分为重度抑郁。SAS共20 个项目,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为重度焦虑。SAS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SDS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

1.3.2 营养状况

采用简易营养评价法(MNA)[5],该评价法由4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人体指标、饮食、整体评价、主观评定,总分为30 分。MNA<17 分为营养不良,17~23.5 分为营养不良危险,MNA>23.5 分为营养良好。

1.3.3 生存质量

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问卷[6](QLQ-C30)功能性项目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包括总体健康状况、躯体、情感、社会、认知和角色6 个功能区,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评分范围均为0~10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AS和SDS量表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和SDS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和SDS量表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3,P=0.868);干预后观察组营养状况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92,P=0.002)(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QLQ-C30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SAS和SDS量表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例(%)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分

3 讨 论

近年来,青年癌症患者群体不断扩大,呈迅猛增长趋势。目前其致病因素尚不明确,但与患者生活习性、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青年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心理痛苦[7-8]。本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较高,得分均在60 分以上,提示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而干预后,两组SDS和S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常规护理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但因其随机性强,缺乏系统性,发挥的作用较弱。而心理暗示疗法中语言暗示、治疗性触摸、环境改变,均能达到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目的[9-10]。化疗是青年癌症患者主流的治疗方法之一,化疗期间受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增加[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及营养风险患者所占比例较高,而干预后,观察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提示全程营养管理可促进青年癌症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随着癌症治疗方法的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5年、10年存活患者的比例不断增大。因此,对于生存质量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状况、躯体、情感、社会、认知和角色功能上评分均较低,表明青年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低下,这主要与患者心理压力过重有关。而干预后,患者各条目评分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好,提示营养管理联合心理暗示可改善青年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营养管理联合心理暗示可减轻青年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量表癌症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