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眼镜精细化试戴流程

2021-02-26 06:09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试镜配镜度数

临床上,很多患者配镜后会出现戴镜不适应、视物不清晰等症状,通过复查会发现验光度数、瞳距等参数都是准确的,镜架选择也没问题。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经过排查发现,问题出在试戴确定配镜处方的过程中。很多视光师觉得验光准确就可以了,试戴不就是给患者插片戴上试镜架问问晕不晕吗?其实规范的试戴过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才能达到清晰、舒适、持久配戴的目的。

1 试镜前应明确的概念

1.1 两套处方原则

诊断验光和最终配镜处方不一定完全相同,都应该记录在病历上,明确标示出来,以便复诊时参考。甚至在配镜前可能需要几次验光,小瞳验光、散瞳验光、视功能训练患者训练前后的验光,都是不同目的的验光,目前很多视光机构没有这个概念,只有一个配镜度数,复查时就无法知道是实际屈光度还是试戴调整后的度数。

1.2 诊断验光

明确患者屈光不正度数,即将患眼变成正视眼所需要补充的客观屈光度数,诊断验光度数不是最终配镜处方,但也要记录在病历上。

1.3 客观验光

电脑验光、检影验光、不需患者主观反馈的验光,是验光的初级阶段,需要综合验光对其球镜和柱镜度数和轴位加以精确,一般情况下客观验光的度数是不能拿来作为配镜处方的。

1.4 配镜处方

根据患者年龄、眼位、调节、配镜需求、试戴调整情况后给予的远用或近用配镜度数。

2 试戴原则

a.明确试镜目的:让配戴者达到清晰、舒适、持久视物的目的。

b.一般情况下,患者诊断验光度数尽量足矫插片试戴,而不是主观臆断患者一定接受不了,人为地增减度数,如有的眼镜店配镜度数尽量低矫,一百度以内散光不加,一百度以上散光加一半,这都是为了减少客户投诉的错误做法,其实有时足矫度数才是最清晰的度数,也是患者不应用调节情况下物像成像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的度数。调整度数应该根据患者试镜反应、眼位、需求、原镜度进行对应性的调整。

c.试镜时不要遮盖单眼查视力。首先,我们在综合验光时已经完成了单眼视力矫正和双眼调节平衡,不必再重复测量;单眼遮盖会诱导患者比较双眼清晰程度,因主导眼的存在,正常人双眼清晰程度本身就会不完全一样,正常生活中用眼大部分都是双眼注视。所以应引导患者体会双眼注视情况下的适应情况。

d.最薄试戴片原则:在给患者插片时尽量采用最薄的等效球镜,混合散光尽量折算成同号镜片叠加,比如+3.00DS/-2.00DC×90患者配戴不适,折算成+1.00DS/+2.00DC×180就会舒适很多,这是因为镜片越厚对视觉质量的影响越大,患者就越容易出现配戴不适症状。

3 试戴流程

试戴目的是调整屈光度,帮助患者获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觉质量,所以试戴流程也要围绕这3个目的有序进行。

3.1 清晰

用2~3分钟时间使患者感受眼镜的清晰程度:

a.测量并记录患者远、近的单眼瞳距,选择合适试镜架。

b.远用试镜应在视力表前5m位置,插片后测双眼视力,比较裸眼与戴镜视力,让患者感受戴镜对视力的影响是否满意。

c.如改变患者原镜处方,应让患者比较新镜度与原镜的区别,让其了解新镜度在哪方面进行了修改,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比如原镜近视过矫,降低近视度数时应该与患者沟通:新镜看远可能没有旧镜清晰,但是看近会更清晰舒适,若患者接受不了远方视力下降,可以给过渡度数,逐步把过矫的度数降下来,或者通过调节训练、药物治疗让患者调节恢复正常再配镜。

d.不要给患者过多的心里暗示,引导其通过自身感受比较试戴镜的清晰程度及对视力的影响。

3.2 舒适

用3~5分钟时间详细询问患者试戴感受,根据主诉进行试戴度数调整,调至没有不适为止。很多视光师给患者插片后就笼统地说:“戴一会儿吧,看看晕不晕”,这样模糊的表述使患者很难确切地反馈指导镜度调整方向,另外如果患者戴一段时间后已经出现视疲劳症状,比如头疼、眼痛等,再进行调整,部分患者会觉得怎么调都不能适应,因此我们需做到如下几点:

a.插片后应该马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根据患者主观感受进行试戴度数的调整。如患者表示眼胀、眼痛,则需降低球镜或散光度;如表示视物变形、扭曲,则降低散光度数;如表示地面高低不平,这种情况一般与屈光参差有关,则需缩小双眼屈光度差距或配隐形眼镜;如果出现双眼复视,则与斜视或隐斜度有关;如果表示单眼复视,则说明出现了散光、角膜不规则问题。

b.保持双眼调节平衡原则:我们在为患者验光做双眼视平衡的目的就是保持双眼的调节平衡,所以在做试戴调整时也需尽量保持双眼等量地减度数,除非是本身存在屈光参差的患者,需以缩小双眼差距为目的进行调整。

c.患者试戴不适不要一味减度数,应该检查明确患者配镜不适原因,比如近视长期不矫正会导致调节集合不足、屈光参差患者一般同时存在双眼调节参差,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几天的(一般两三天即可)视功能训练让患者恢复正常视功能或配戴过渡眼镜,以患者可以适应的度数配镜,通过全天配戴,两周可适应低度镜后尝试增加度数。

d.结合眼位、调节、视力、年龄、用眼需求调整度数。近视内斜低矫配镜或加近用阅读镜;远视内斜需尽量足矫配镜;弱视患者则要遵循远、近最佳视力配镜,散光尽量足矫;6岁以下儿童要保留远视调节储备配镜;45岁以上成人的远视要尽量足矫,近视禁止过矫;总之配镜处方选择需以满足患者用眼需求、不影响眼发育、矫正或维持正常双眼视功能为原则。

3.3 持久

在患者试戴已达到清晰、舒适后让患者戴镜10分钟左右,一般看远5分钟,看近5分钟,嘱患者有任何不适立即找医生调整。

有些视光师让患者试戴20分钟或更长时间,其实,在验光已达到清晰目的,试戴调整达到舒适以后,这个度数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持久配戴一般不需要太长时间去感受了,5~10分钟足够。既能达到良好配适,又可节省患者的时间。

3.4 近用镜试戴流程

a.确定患者的习惯工作距离,高龄、低视力人群一般阅读工作距离比较近时,要增加ADD度数补偿近用工作距离的需求,比如近用阅读距离为20cm,但验光是33cm,那么,近用ADD就要加+1.00D~+2.00D作为阅读距离补偿。低视力人群近用助视器验配实际就是应用这样的原理,找到患者近用眼距离,折算近附加度,让患者配适舒适的度数就是他的近用助视器的度数。

低视力患者试镜

b.测量被检者近用单眼瞳距,根据综合验光结果远用屈光度+实验性近附加度数(FCC)+(NRA+PRA)/2作为近用试戴首片度数,嘱患者注视近方阅读目标(询问患者近距离用眼习惯和需求,比如将书刊、手机、电脑等作为近距离注视目标),让患者调整找到习惯用眼距离,询问清晰程度。

c.阅读近附加精细调整:固定患者习惯阅读距离,在双眼前同时加-0.25D/+0.25的球镜,如果负镜清楚,则降低ADD度数;如果正镜清楚,则增加ADD度数;如果正、负镜都不清楚或都没有区别,则表明是合适的ADD。

d.近用“景深”的调整原则:很多视光师在给患者进行近用调整时没有“景深”的概念,临床上发现很多存在视疲劳的人所配戴的近用镜只能在一个极小的距离范围内看清楚,近一点会累,远一点看不清,其实人在近距离用眼时很难维持在一个固定的距离,甚至有时候越看不清越要凑近去看,久之就会形成视疲劳。我们在精调患者近用度数之后还要把阅读物从其习惯的阅读距离推近、拉远再做调整,推近时更清楚,则表示要降低ADD度数;拉远更清楚,则需增加ADD度数;最终要保证患者在一个距离范围内都可以清晰舒适地用眼,这就是景深的意义。

e.关注视远感受:很多视光师给患者试戴时禁止患者看远,告知患者“您的眼镜是近用的,只能看近,不能看远”。这个表述是不恰当的,反而要提醒患者看远,告知:这是近用眼镜,看远不清楚是对的,但是有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就需要调整。

f.患者近用度数调整好以后一般做5~10分钟近距离阅读或用手机上网、看视频等,若没有不良反馈,则可以出具近方ADD处方。

g.成年人调节痉挛问题:有些成年人平时存在视疲劳,在近方试戴时很难适应或视力波动、不能提高等问题,此时需要考虑成人调节紧张的可能性。传统理论认为只有儿童存在调节痉挛的情况,实际成人甚至老年人也会有“假性近视、调节痉挛存在”,一般与患者原来存在远视、散光或错误配镜有关,这样的患者可以通过检影验光、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查发现异常,严重的患者甚至50岁、60岁也需要散瞳验光确定度数。

h.患者双眼ADD不一致问题:其实很多人双眼调节退化的程度并不一致,尤其是斜视、屈光参差患者,这些患者在验光时就需要双眼分别查ADD,判断患者是否双眼分离注视、交替注视,已建立双眼分离注视患者可尝试双眼分别配远用、近用度数,维持分离注视状态;不是分离注视患者试镜时,也需考虑双眼不同ADD试戴,尤其是配渐进镜的情况。

i.渐进镜验配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未戴过眼镜的人第一副眼镜不能配渐进,可以配远用、近用两副眼镜,适应全天戴镜后再尝试渐进镜;第二,渐进镜一定要试戴,让患者充分体会渐进镜的远近视觉定位和戴镜头位眼位变化,可接受时才考虑配戴;第三,渐进镜考虑需求给予ADD处方,比如运动、室内、开车等距离需求不同,应予不同近附加。

综上所述,“让人去适应眼镜”的方法从原则上就是错误的,一副配戴舒适的眼镜,验光准确只是基础,还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思考,并通过精细化的试戴操作才能够达到,因此,应该更加重视试戴流程,改变“眼镜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眼镜”的错误验配逻辑,最终确保“患者是配戴了一副非常舒适的眼镜离开门店的”。

猜你喜欢
试镜配镜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得出的
图形中角的度数
电解槽进口总管管道试镜出口总管内的不明物
通用试镜架
配镜后视力到0.8还是1.0合适?
验光师技术决定配镜效果好坏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试镜
网络配镜版十万个为什么
上门配镜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