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 突围 制胜
——融媒体语境下的检察深度报道创新

2021-02-27 21:44姜洪
法治新闻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发力点检察工作检察

■姜洪

“内容为王”一直是媒体竞争的核心之一,而深度报道则是核心中的核心。但在融媒体语境下,深度报道一度存在的“不深”和“快餐化”等问题,不仅让这一传统媒体最重要的一块阵地面临失守的尴尬,也导致融媒体报道陷入“唯时效、唯热点”的深坑,最终损害自身竞争力。

笔者认为,在传媒发展新格局下,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天地不是更窄了,而是更宽了,更充满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报道的深度和时效,从而寻找发展的新机,这也是媒体在融合发展环境中转型的必然路径。对于检察新闻、检察媒体来说,深度报道不仅仅是需要坚守的“深耕园地”,也是融媒体竞争的“突围关键”,更是检察新闻的“制胜之道”。

深度报道需“正名”

当前深度报道中有一个误区,就是大多数媒体都高度重视新闻的故事情节,这使得深度报道中出现同质化现象。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度报道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同质化现象也会更加明显。创新深度报道,就需要结合媒体自身的定位和读者的需求,找准报道的侧重点,在专业性和故事性上下功夫,打造自身的风格。

检察新闻媒体是专业领域的新闻媒体,司法检察新闻的客观性、权威性、指导性是其固有属性,检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此。对于检察新闻来说,新闻性和专业性缺一不可,而且大多数时候专业性应更胜于新闻性。

由于新闻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一直受到媒体的青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深度报道最大的“卖点”是讲故事,媒体都在通过案例故事进行不断创新,检察新闻媒体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检察新闻记者能够掌控检察新闻报道的重要落脚点,对检察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深度挖掘,发现别人、别的媒体没有发现的价值,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特点。为了让深度报道的故事性更为不寻常,记者需要留意一些细节,从已经发生过的一些新闻事件中提炼信息,这也是提升深度报道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深度报道中,除了要高度重视新闻故事,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深度报道和单纯的新闻事件报道不同,它是需要通过报道人与人或者人与事之间的复杂社会生活状态,体现出一些内涵,引导读者从新闻报道中看到本质,从普通的新闻事件中洞悉新闻背后所要折射的道理。为了更好体现深度报道的专业性,检察新闻媒体需要认真思考深度报道的尺度和标准,认真审核、选择和报道新闻事件。在保障读者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同时,检察媒体还要保证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积极承担起引导舆论良性互动的职责,理性选择新闻报道的视角和方式,引导大众关注深度报道事件的重点,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何为深度报道?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就是新闻的深度报道。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指标: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建设性意见。不是篇幅长、题材大的报道就是深度报道。有的报道尽管篇幅长、题材大,但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元素,只能称作“长消息”。之前乃至当前,我们的很多报道都属于这一范畴,比如一些面面俱到的工作报道、案例的程序性报道等等。

认清深度报道特质

做好检察深度报道,需要在掌握深度报道特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深度报道的普遍性特征。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普遍性特征有三个方面:一要体现深刻性。就是要从新闻的表层向深层拓展,从事件向认知拓展,从事件的本身向事件之间的联系拓展。二要体现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有所反映。三要体现解释性和分析性。要采访权威人士,要提供经典分析,启发受众的智慧,带动受众思考。

与这些特征相应,深度报道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文章通篇着力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一件很轰动的大事,深度报道可能关注其中一个很微观的方面,但一定是这件事所集中体现的矛盾主体。

2.文章应有结论。这个结论不是是非对错的判断,不是道理,不是记者主观的看法,而是事件本身所陈述、所展示的客观存在。这个结论展现的过程应如数学公式一样,是一个推导的过程,推导所需要的材料,是记者通过采访收集到的新闻事实,推导出定理和规律。结论还可能不是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是针对事件所反映问题的客观阐述。

3.文章得出的结论应有一定的先进性,或能展示当下重要的社会矛盾,而不是可以轻易得出的道理。如果一个报道不需要过多解释,读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是讲述了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受到严惩的故事,这种报道就不是深度报道。

二、深度报道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时效性,坚持后发制人;把握好报道时机、火候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报道时,注意事实和言论分离,坚持客观的报道原则;不可将深度报道嬗变成专业报道,不可引用过深的专业术语,毕竟大众传媒要以受众为本。

三、深度报道的“取”“舍”。一般工作类的深度报道相对“超脱”,案件深度报道则需要很谨慎,监督类深度报道需要十分谨慎。一般类的工作报道虽然“超脱”,但有些诸如侦查手段、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导向性不好的内容是要“舍”的。在案件深度报道方面,非法言法语的语言、带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推测性的内容是要“舍”的。监督类的深度报道则要注意平衡各方声音,同时做到文有出处,多用直接引语,屏蔽推测性的内容。

四、深度报道不是简单的消息加评论。一方面,报道的深度不是以消息加评论形式体现的,而是要用记者采访、调查得来的客观新闻事实,体现事件内幕、背后的规律、未来的趋势等。另一方面,事实和言论分开是避免侵权的重要原则。记者或编辑在深度报道中尽量少发表评价性的言论,如果实在需要发表言论,应运用编辑技巧将事实和言论分开。

把握检察深度报道六个“度”

具体到检察深度报道来说,结合司法检察工作实际,其中有六个“度”是采访报道的发力点,即高度、深度、广度、角度、速度、温度。

2018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项重大司法制度变革实施半年后,本报派多路记者走访检察机关基层一线,历时两个多月,对该制度的实践情况进行深入采访,形成了《共同凝聚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智慧”》《自觉扛起中国社会治理的“检察担当”》上下两篇重磅报道,分别刊发在2019年7月12日、13日的《检察日报》。报道体现了司法机关积极贯彻落实法律新规定,实现办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特别是检察机关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过程中积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与其他司法机关一道,为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法治智慧”和“检察担当”。

这两篇报道就体现了六个“度”。高度,就是视野要高,不能只见事不见理念,两篇报道就体现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提升诉讼效率、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戾气、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成效。深度,就是要用具体的实例、鲜活的语言,表现出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人民检察事业的人民属性和为民宗旨、国家的法律政策、检察工作的理念引领以及检察业务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等等。广度,就是检察深度报道要体现检察工作的多个方面,有正有反,有成绩有问题;采访对象范围要广,既有各级检察官,也有其他司法机关,以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等。角度,就是既要有高层部署、业界态度,也要有基层视野、当事人感受。速度,就是要重视采访报道的时效,比如有的检察工作需要即刻解读,有的检察工作需要在某个时间点体现出来,有的检察工作新机制在落实中有新动态需要在最短时间深入剖析,等等。

温度,对于检察深度报道尤其重要。人民检察为人民,没有温度的检察深度报道拒人千里之外,与检察工作的宗旨背道而驰。我们的深度报道就是要寓检察工作的温度于检察工作的权威性之中。比如,2018年10月,首次以最高检名义向教育部发送的“一号检察建议”,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执行不严格、教职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以及儿童和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缺位等问题发出检察建议。“一号检察建议”发出后落实情况如何?2019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高检第九检察厅组织督导组先后前往河北、江西、四川三省检察机关督导检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采写了三篇深度报道,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和社会方方面面关爱未成年人的努力,这就是检察温度。

深度报道要实现六个“度”,要求记者脑中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一件具体事务、事件的特点、本质、发展演变的进程、原因“挖”出来,这需要长期积累。积累靠实践,也靠多读书多思考。对深度报道而言,多读书就是“攒钱”,多思考就是“理财”。

检察深度报道创新的六个发力点

检察深度报道创新有六个发力点。

第一个发力点——基础。检察深度报道要想深入、出新,做好基础性、日常性的工作很重要。记者要和检察官交朋友、和专家学者交朋友、和最高检业务厅的负责人交朋友,广泛延伸新闻触角,在新闻线索发现、采访对象选择、观点锤炼等方面,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朋友圈,建立和扩大自己的智库,这样在深度报道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个发力点——策划。深度报道中,策划是最重要的前提,选题策划的六个“度”决定了检察新闻深度报道的六个“度”。因此,检察深度报道要有目的地进行,按照六个“度”策划在前,充分论证。不仅在策划时要找准选题,在采访时记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采访思路和新闻写作方案。融媒体时代,在进行深度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大量有事实的新闻素材,并采用多种方式报道,灵活运用各种文体,从而推动检察深度报道向纵深发展。

第三个发力点——观点。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是推动检察深度报道创新的要素之一。当记者的认知水平或专业知识没有达到深度报道的要求时,可以运用社会力量,通过专家访谈、记者观察等形式进行有效补充。深度报道更加注重新闻事件背后所带来的影响和价值。因此,从发现新闻线索到策划组织报道,再到新闻版面呈现,各个环节都要做好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报道体系,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个发力点——形式。融媒体环境下,在进行深度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融媒体时代赋予了新闻报道多种形式,给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深度报道在注重新闻的同时,也要注重吸纳当前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实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比如,文章中可以穿插一些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图片或者音频,甚至是一些3D视频或全景图片。新闻记者要重视在报道中文字、图片、图表的整合,加强对各方观点的融合,让新闻报道尽量客观。同时,还可积极借鉴新媒体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传播效果,更加引发人们深思新闻深度报道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个发力点——机制。要探索建立深度报道新机制。本报融媒体中心改革以来,在采访部门探索了深度报道项目制,参与项目制的记者不安排其他任务,完成项目就视为完成工作量。该制度具有明显优势,可以让记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更好地谋篇布局;有充足的精力进行采访,采访面深化、扩大,深度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有充足时间沉到基层一线,采访到鲜活的一手故事和细节;有充足时间读书借鉴,进行内容拓展,开阔思路。

第六个发力点——技术。深度报道也要善用新技术。在融媒体时代,竞争活动的重要场所已经向新媒体客户端转移。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在新的环境下,积极运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有价值的深度报道重新出发。记者要充分运用传媒新技术,加强传统媒体资源与当前新媒体新闻资源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记者可以将一些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尽可能地通过客观公平的报道让受众能够深入了解新闻报道的价值。在报道的过程中,除记者在场十分重要外,还要充分运用吸收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从专业角度进行信息筛选,将有价值的内容融入新闻报道中。

深耕、突围、制胜,对于深度报道乃至媒体竞争来说是层层递进的。深耕是基础,踏踏实实做下去,一定能突围、制胜。为此,检察报人努力了30年,在媒体融合的当下,抢占媒体竞争制高点则是我们的更高目标。

猜你喜欢
发力点检察工作检察
以“数字革命”助力新时代检察工作提质增效
“双碳”目标下选煤厂设计之发力点
少先队工作视域下感恩教育的发力点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用笔的“发力点”问题
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推进信阳检察工作转型发展
学科德育的发力点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