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地:美国影片《前哨》赏析

2021-02-27 10:23窦超
轻兵器 2021年2期
关键词:火箭筒迫击炮瞄准镜

窦超

内容概要

2006年,美军在阿富汗建立一系列前沿哨所,目的是为加强与当地人的联系并遂行反叛乱任务,以及阻止塔利班的人员和武器补给从巴基斯坦渗透到阿富汗境内。位于卡姆戴希省的卡斯特营地,就是这一系列前哨中的一个。

以罗姆沙中士为首的一小队美军士兵被派到卡斯特营地,以增强这里的兵力部署。但即使加上增援来的小队,营地里也只有54名美军官兵,其余是一些美国人感到真打起来顶不了什么用的阿富汗国民军官兵,负责指导这些国民军官兵的是一名来自拉脱维亚的教官。

卡斯特营地位于山谷之中,地势并不有利,这使新来的罗姆沙中士等人感到前途不妙,甚至有人预言大家都会死在这里。营地指挥官基廷上尉已经在这里驻扎一段时间,比较了解这里的情况。这个营地不断遭到塔利班武装的袭扰,并且双方都极力争取营地周围当地部落的支持。基廷上尉总是定期与当地部落的长老召开会议,以重金诱使他们合作的同时也以武力进行胁迫。为避免与当地部落冲突,基廷上尉甚至当场释放一名被怀疑前一天袭扰营地的当地男子。

影片中,美军卡斯特营地位于山谷之中

在重金的引诱下,当地部落中的一些人交出了武器,基廷上尉感到很满意。但是,以罗姆沙中士为首的士兵们却认为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倾向于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对付塔利班及其支持者。罗姆沙甚至认为这些袭扰行动都是试探行动,终会有大规模攻击发生。

一次护送停留在营地的卡车返回后方基地的途中,乘坐装甲悍马车的基廷上尉在黑暗中翻下山崖不幸身亡。上级又派来伊莱斯卡斯上尉接替基廷的职务。不过,让士兵们不解的是,这位新来的上尉仍然继续执行对当地部落的温和政策。

美军士兵在营地里抓到一名偷拍营地设施的当地人,伊莱斯卡斯上尉执意召开部落长老会议,而不允许直接处置此人。结果,来开会的部落长老们抱怨美国人总是只有承诺而无兑现,中心意思是美军只是用重金来引诱当地人合作却很少真正付钱。

针对他们的指责,伊莱斯卡斯上尉以美国的资金都是要用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且不能给与美军为敌的人为由,表示资金都被扣下了,不过一些援助项目仍会继续进行。这样的结果当然不会令当地部落长老们满意,因此参加会议的人越来越少。这也表明美军正在失去与当地部落的友好关系。

很快,给美军担任翻译的阿富汗人穆罕默德在附近村子里听到塔利班武装要大规模攻击营地的消息。但是,美军此前曾经多次听到穆罕默德的类似警告,因此这一次仍将其视为“狼来了”。在一次巡逻任务中,经过一座吊桥时伊莱斯卡斯上尉被塔利班方面预先安放的炸弹炸死。

很短时间内,卡斯特营地又迎来了第3位指挥官——布劳沃德上尉。这位黑人上尉曾经在伊拉克战场长期服役,其对与当地人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甚至当场将咬伤当地人的美军士兵的狗打死(在当地文化中,被狗咬伤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如果美军不有所反应,将会迎来报复行动)。而且,布劳沃德上尉对于当地人的一些明显的勒索行为,如当地人拉着一具明显死了几天的女孩尸体来说是刚刚被美军炮火打死的也采取默认并赔偿的态度,使士兵们很不满意。

不仅如此,尽管在炸死伊莱斯卡斯上尉的现场找到一个疑似凶手的选举证,布劳沃德也不允许士兵们去村里寻找杀死伊莱斯卡斯上尉的凶手,而是等待上级派来的调查人员。本来,布劳沃德上尉刚来时已经通知士兵们这个哨所将会在7月初关闭,但后来因为阿富汗进行大选的缘故,又推迟到10月,使得急于离开的士兵们非常沮丧。不过,很快布劳沃德上尉就接到调走的命令,在新派来的指挥官到达之前,邦曼德中尉暂时负责指挥营地。

此时,翻译穆罕默德再一次报警称有几百名塔利班人员将要攻击营地,而且附近村子里的村民都已经跑光了。起初,美军仍然觉得这是穆罕默德神经过敏,但他们很快发现大量塔利班人员已经包围了营地,而且开始轰击营地内的目标。邦曼德中尉紧急申请空中支援,但是陆军的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2个小时之后才能到达,更不要说协调更困难的空军B-1B轰炸机了。

影片中,美军的M2HB大口径车载机枪虽然威力大,但數量太少

战斗刚刚开始,阿富汗国民军的指挥官就已经惊慌失措要求赶快逃走,其手下士兵也在遭到攻击后就一窝蜂地脱离了阵地,拉脱维亚教官根本制止不住。经过一段时间战斗后,美军各阵地上都开始弹药不足,而且营地大门也被塔利班攻破,塔利班已经有少数人员进入营地内部。

邦曼德中尉发现情况紧急,打算下令部队收缩到战术指挥中心附近的核心阵地固守待援,但遭到罗姆沙中士的反对。罗姆沙认为必须守住营地,因为如果失去弹药库就再也坚持不了了。邦曼德中尉看到罗姆沙很有把握,就同意他率人夺回营地大门的请求。罗姆沙中士带着几名志愿者发动反击,终于将突入营地的塔利班消灭并夺回大门阵地。不过,各处阵地上的美军也出现较大伤亡。

塔利班武装眼看大门阵地被美军夺回,即集中兵力试图再次突破大门。就在罗姆沙等人苦苦支撑的时刻,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赶到战场,猛烈的火力打垮了攻向大门的塔利班武装。紧接着,空军的B-1B轰炸机也对营地周围山头上的塔利班武装进行猛烈轰炸。美军的地面增援部队接近营地后,迫使塔利班武装退出了战斗。经历这场激战后,美军虽然守住了营地,但却付出26人负伤、8人死亡的代价,这还不包括以前袭扰和日常巡逻中的损失(如2名前任营地指挥官的送命)。此外,营地里的阿富汗国民军也有十几个人负重伤。而塔利班武装的损失要数倍甚至十几倍于美军的损失。这种看似胜利的战斗结果,每个美军官兵却高兴不起来,正如罗姆沙中士所说的那样:“总有人想打赢这该死的仗”。

正在射击的M240B通用机枪

武器装备

《前哨》影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比较符合阿富汗战争中的实际情况。如美军士兵主要使用一些下挂M203榴弹发射器的M4A1卡宾枪、M249轻机枪、M240B通用机枪、M2HB车载大口径机枪等武器,而塔利班方面则主要使用各种型号的AK系枪械。

美军M240系列通用机枪由比利时FN M AG通用机枪改进而成,其主要使用两脚架射击方式,但影片中却出现了安装在自制支架上的使用状态。

FN MAG是一种性能非常优秀的通用机枪,于1950年代早期设计成功,并于1950年代末期开始装备部队。该枪由于性能可靠而装备多达80余个国家的军队,除步兵用型号外,还有众多的车载型号和机载型号。

美军最初引进FNMAG通用机枪作为坦克机枪使用,这就是早期的M240机枪。此后,该枪又出现很多改进型号。如用于步兵战车的改进型M240C、用于车载和机载的加装D型握把的M240D和M240H等。尔后,由于士兵抱怨美制M60通用机枪可靠性不佳等原因,美军开始采用M240机枪的步兵用型号。海军陆战队率先采用该枪的步兵型号M240G。后来,美国陆军试用M240G后感觉不错,即采用该枪的陆军型号M240B。

影片中, 加装M145光学瞄准镜的M249轻机枪

M240B最明显的改进是加装有枪管隔热罩,从而在外形上具备更为明显的特征。从这一点看,《前哨》影片中无论是加装在支架上的还是步兵用的两脚架型号,都是M240B机枪。可以说,该枪是美军在影片中的火力骨干,其发射的7.62×51mm NATO弹,无论从威力还是射程上都远高于M4A1卡宾枪和M249轻机枪发射的5.56×45mm NATO弹,其凭借射速高和数量多的优势也比美军的车载M2HB大口径机枪发挥的作用更大。

美军M240系列通用机枪的最新型号是M240L,即M240B的轻量化改进型。研制这种机枪的初衷仍然是步兵的便携性要求,使用该系列机枪的美军步兵由于在徒步行军时感到M240B质量较大,因此提出研制轻量化版本的需求。但FNMAG的原始设计已经比较轻,因此只能通过使用昂贵的钛合金更换钢制机匣并缩短枪管来实现减重。经过这一改进,M240L比M240B减轻了18%的质量(约2.49kg)。不过,这却造成M240L的造价飙升,使得美军并未大量采购这种机枪,只有少量单位试用。

影片中卡斯特营地遭到围攻时,一名叫科克的美军士兵使用M136火箭筒试图对总是用RPG轰击美军的塔利班实施还击。但还未等他开火就被击倒在地,火箭筒并未发挥作用。M136是美军的编号,该火箭筒是瑞典设计的AT-4火箭筒。AT-4火箭筒是瑞典FFV军械公司于1976年开始研制的一种采用无后坐力炮发射原理的一次性使用火箭筒,1982年投入试生产并装备瑞典军队。

罗姆沙中士正在使用M 4 A 1卡宾枪进行射击,该枪上方装有A C O G 光学瞄准镜,下挂M 2 0 3 榴弹发射器

当时,美军使用的仍然是M72火箭筒,但其威力已经开始明显不足。因此,美军于1983年开始进行轻型反坦克武器的选型,AT-4火箭筒因优异的性能被选中,后被赋予M136的美国陆军编号并用于替代M72火箭筒。美军1985年9月一次性订购了27万具该型火箭筒。

此后,有美国公司获得特许生产权进行改进生产。M136火箭筒由发射器、光学瞄准镜和破甲弹组成,口径84mm,长度1000mm,总质量6.7kg。该火箭筒使用的破甲弹质量3k g,有效射程300m,初速290m/s,可以击穿400mm厚的装甲。除可以使用破甲彈外,该火箭筒还能使用多用途弹等弹种,以对付不同的目标。影片中的M136火箭筒使用的应是多用途弹,因为塔利班无太多的装甲目标供破甲弹来打。

影片中的美军M4A1卡宾枪等枪械大部分都安装有光学瞄准镜,在美军与塔利班武装进行远距离对射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美军的射击命中率明显比塔利班高得多,这其中既有双方训练素质差距的原因,也与美军枪械上光学瞄准镜的作用分不开。影片中美军M4A1卡宾枪上安装的是大名鼎鼎的ACOG先进战斗光学瞄准镜。

影片中美军M249轻机枪安装有M145 MGO瞄准镜,即M145“机枪光学瞄准镜”。该型瞄准镜与M136火箭筒一样也是一种引进的产品,其原型为加拿大ELCAN公司的Specter OS3.4×28光学瞄准镜。这种瞄准镜在加拿大不是专门供机枪使用的,而是一种通用于步枪和机枪的光学瞄准镜。

Spe cter OS 3.4×28光学瞄准镜放大倍率为3.4倍,覆盖有一层橡胶膜的镜体很坚固。其可以通过皮卡汀尼导轨安装在枪身上方。有些款式的Specter OS 3.4×28光学瞄准镜,顶部与ACOG一样也有简易型的备用机械瞄具,用于光学瞄准镜失效时使用。该瞄准镜还有一个特点与ACOG一样,即也可以双眼瞄准,具备使用方便、视界宽阔的优点。因此,加拿大军方于1989年将其选中,用于自己的C7A1自动步枪、C8卡宾枪和C9A1轻机枪上。

影片中出现的M136火箭筒

美军在对Specter OS 3.4×28光学瞄准镜进行测试后发现,其可以有效提高轻机枪和通用机枪的远程射击精度,因此也采购并加装到自己的轻机枪和通用机枪上。该瞄准镜被美军赋予M145的编号,并且进行改进。如取消瞄准镜顶部的备用机械瞄具,在物镜上加装防反光装置,以降低暴露的可能性。不过,在影片中该瞄准镜并未得到什么表现,射击的镜头也很少,总之风头要远逊于安装在M4A1卡宾枪上的ACOG瞄准镜。

影片中卡斯特营地内的美军最重要的支援兵器是现役的1门M120迫击炮,是营地内唯一能够打到塔利班经常利用的山脊线的武器。M120迫击炮是一种步兵使用的牵引式迫击炮,使用拖车牵引。M120迫击炮取代了老式的107mm迫击炮,总质量145kg,射程可达7240m。

M120迫击炮配备有高爆弹、白磷弹,以及照明弹和训练弹等。《前哨》中每一次塔利班的袭扰,都是以美军用M120迫击炮对其所在位置进行轰击后结束的。但在塔利班大规模围攻营地时,因为迫击炮阵地遭到猛烈火力压制而出现人员伤亡后,迫击炮手就未继续坚持射击而失去作用。在整个被围攻期间,该迫击炮一直处于“哑火”状态。邦曼德中尉打算退守战术指挥中心附近核心阵地的原因之一,就是迫击炮无法提供火力支援。由此可见,美军对于迫击炮的炮火支援非常依赖。

谈及这门迫击炮,这里多说几句山地作战的装备适应性问题。美军营地中唯一能够打到塔利班经常利用的山脊线的武器,只有这门迫击炮,说明众多武器装备在这样的山区使用都有一个适应性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在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早就发生过。当时,苏军就因为其主要的武器装备都是设计用来在东欧大平原地带进行大纵深装甲突击作战的,并未过多考虑在山地作战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很多的不适应。山地条件下对作战行动最主要的限制有两条,一是因地形的限制导致重型装备无法进行快速机动,徒步运动所占的比例更大,二是对武器装备的射角要求更高。

正在发射的美军M120迫击炮

遭到压制而无法射击的美军迫击炮阵地,注意迫击炮右边装在自制支架上的M240B机枪

从苏军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看,苏军处于防御状态时上述缺陷并不十分突出。因为苏军在选择阵地时会考虑到自己武器装备的俯仰角限制,其选择的射击位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扬火力。然而,苏军在发动进攻作战或运输护卫队实施反伏击作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不是游击队的基地处于易守难攻的山地之中,就是游击队选择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对苏军在公路上的运输队实施攻击。如此一来,苏军本来设计用于欧洲平原地区作战,又比较强调外形低矮的武器装备射击仰角不够的缺点暴露无遗。

影片中美军谈到营地的防御布置時,曾提到营地外围布置的克莱莫地雷已经布设超过一年时间,需要进行更换。这里提到的克莱莫地雷是很有名的“阔剑”地雷,即美军的M18A1地雷,我国一般称为定向雷。顾名思义,这种地雷最大的特点是其爆炸的杀伤范围具有定向的特性,而不是像普通地雷那样爆炸能量和破片向着四周漫无目标地飞散。

M18A1地雷是美国于19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开发的,其原型是M18地雷。该型地雷采用地面支架布设方式而不是像其他地雷那样埋在地下。其弧形外观凸出的一面要布设在敌方来袭方向,利用爆炸时预置沟槽的作用使内装的钢珠向敌方来袭方向高速飞行,从而达到杀伤效果。

M18A1地雷相对于原型的改进主要是在顶部增加了一个简易瞄准具,以提高布设时杀伤范围的准确性。该型地雷主要采用绊发或电缆控制爆炸,内部装有约70 0粒钢珠以及约0.68kg的C-4塑性炸药,爆炸时可形成前方50m、60°角的扇形有效杀伤范围,杀伤高度2~2.4m。正因为这一特点,M18A1地雷只需要很少数量,即可封锁一个较大的区域,通常在防御战中用于封锁可通行的地形,以阻止敌方接近己方阵地。不过,影片中只是提到这种地雷,并未出现该地雷的镜头以及爆炸时的场面。

影片中还有这样的镜头:当各阵地上的美军都弹药不足时,美军就忙着给各阵地进行弹药补给,然而一片慌乱中本来缺少7.62mm枪弹的阵地却收到了很充足的12.7mm枪弹。而当送弹药的人好不容易又跑了一趟将7.62mm枪弹送到时,塔利班的袭扰结束了。

美军光学瞄准镜的广泛使用,使其在中远距离对射时占据很大优势

这里涉及到弹药种类和分发的问题。粗粗算来,营地内的美军至少同时使用4种不同的枪械弹药。这些弹药分别是M9手枪配用的9×19mm手枪弹、卡宾枪和轻机枪配用的5.56×45mm步枪弹、通用机枪配用的7.62×51mm机枪弹,以及大口径机枪配用的12.7×99mm机枪弹。除去很少需要补充的手枪弹外,其余3种弹药战时使用量很大,需要随时补充。而在一片混乱中,分发弹药的人员和来取弹药的人员很容易将各阵地要求补充弹药的种类搞混,以至于出现大量错误补给的情况。

从现实情况看,阿富汗国民军同时装备俄式和美式两大类枪械,这是因为阿富汗政府军同时接受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军事援助。新闻报道中,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很多政府军警人员使用的是美制AR系枪械,而更多的政府军官兵则使用俄制枪械。从影片中看,卡斯特营地内的国民军官兵使用的都是俄式枪械,其至少要使用2种弹药,即俄式7.62×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和7.62×54mm大威力步枪弹,分别配备于AK系枪械和PK系通用机枪、SVD狙击步枪等。此外,还可能有俄式手枪弹。这样一来,整个部队的弹药补给就变得更复杂。虽然美军和阿富汗国民军应该会使用不同的弹药库和补给系统,但是一旦打起来之后双方的人员混杂在一起,会使得情况非常糟糕。由此可见,战时的弹药分发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事先做出详细计划并周密执行。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利用数字化系统将各阵地上弹药消耗情况随时传递到补给系统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此外,减少弹药种类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案,比如将大口径机枪进一步减轻质量后替代中口径机枪,但这同样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付诸实施。

双方的战术表现

如果从战术表现来看《前哨》,其内涵比那些无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的纯商业影片丰富得多。影片中可看到很多具体的战术层面展现,同样也可以从这些内容展现看出更深层次上美军所面临的战略困境。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貌似“天下无敌”的美军已经在阿富汗呆了近20年时间,却仍然无法彻底消灭塔利班武装。

首先来看美军的卡斯特营地本身的问题。当罗姆沙中士带着增援小队到达营地时,他们对营地不利的地形条件非常担心。这是因为营地位于一条很狭窄的山谷之中,周围的山地距离营地的直线距离都比较近。这就是说,美军如果守在谷底营地之中,塔利班就很容易占领周围的山地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射击态势。如果塔利班武装将距离较远的山顶作为攻击出发阵地或者观察位置,美军的步机枪就可能因为射程和仰角的限制(特别是车载机枪)而难以对其实施打击,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美军提到只有120mm迫击炮能够打到塔利班经常出没的山脊线的原因。

美军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谷底作为营地的位置呢?选择在山顶或山腰上不是更好吗?这有两方面的限制因素,一是地形条件不允许,二是任务性质的要求。

第一个因素很简单,即这一大片的营地能否设在山顶或山腰上的问题。通常,山顶和山腰不会有大面积的、较平整的地形,反倒是谷底较平坦开阔。这也是为什么较大规模的城镇和村子都位于山区谷底,交通线同样如此。美军的营地可不像其他国家军队那样“简朴”,他们有很多生活娱乐设施需要搭建,再加上所有军队都需要指挥所、弹药库和防御工事等,其占地面积更大一些。这就决定了美军不可能将营地设置在山顶或山腰上。如果硬要把营地设置在山顶和山腰上,就会造成本来是一个整体的营地只能分散进行布置,更容易被对手分割包围。

另一方面则由卡斯特营地的美军作战任务所决定。影片中的美军任务是依托哨所建立与当地人的良好关系,并阻止塔利班武装从邻近的巴基斯坦获得人员和装备补充。这就要求美军必须驻扎在塔利班可能利用的交通线上,才能获得更好的阻截效果。如果美军将营地设置在山顶上,塔利班武装就有可能偷越谷底的交通线运输物资。如果塔利班化装成平民不暴露武器,美军按照交战规则既不能开火又不敢晚上出来检查,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通过谷底扬长而去。

影片中,美军战术运用方面的最大亮点是罗姆沙中士进行的反击行动。美军只是依托在各自的射击位置上使用火力与塔利班武装对射,可能是因为机动兵力不足未进行兵力机动。等到营地大门被对方突破时,邦曼德中尉就打算收缩阵地。但罗姆沙中士坚决反对,并且通过召集志愿者进行坚决的反击而恢复了原有的阵地,为美军继续坚守阵地奠定了基础。否则,其他各点上的美军知道大门被突破,就会在慌乱中后撤,有可能造成失去秩序和指挥的严重后果。罗姆沙中士的反击成功,避免了出现这样的严重情况,在防御作战过程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反观塔利班武装方面的战术运用,一如既往地缺少正规武装力量的攻击精神。其主要打击方式仍然是在远距离上的火力攻击,攻击精神的缺乏造成其不愿意进行近战,总是想利用火力彻底减弱美军的防御后再攻下营地。

使用SVD狙击步枪射击的罗姆沙中士

塔利班武装在打击美军的目标时也缺乏策略,不是首先选择美军的重要目标(弹药库、指挥所、发电机等目标),而是将火力平摊到各个目标,结果打击效果欠佳。如果塔利班武装将有限的R PG火箭筒和迫击炮集中使用,通过统一指挥逐次转移火力,打击美军重要目标或防御工事,必定起到更大的作用,甚至能够支援其突击步兵逐个将美军防御阵地打掉。

塔利班武装各部队之间也严重缺乏协同。在一路部队突破营地大门时,其余部队却未组织力量从突破口进入营地支援突入部队,也未在其他地段加紧攻击以策应突入部队。突入部队也显得缺乏攻坚经验。他们进入美军营地后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既未攻击美军的重要目标,也未寻找有利地形固守突破口。結果,正在四处乱转的塔利班武装人员被罗姆沙的反击部队迎头击毙。

与当年的苏军一样,美军在阿富汗也是打赢了几乎所有的战斗,而且无任何一支美军主力部队被敌方歼灭,但到最后却不能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猜你喜欢
火箭筒迫击炮瞄准镜
空气迫击炮
如何一眼辨认出2S4自行迫击炮?
假如没有瞄准镜
反坦克火箭筒
绝地迫击炮
神奇的火箭筒
别惹怒了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