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于人生的况味

2021-02-28 21:23林馥娜
文学港 2021年7期
关键词:麦克斯安琪杰西

林馥娜

在这个信息和娱乐方式空前多元的时代,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填补闲暇的空隙,却没办法用任何外在的事物代替精神的空虚,因为精神的充实倚仗的是能使心靈安妥的追求。而在生活中寻觅诗意,是使我们心灵丰盈的蹊径,缘径而达的,便是内心安宁的桃花源。好的电影是具有诗性的,它可以令人在观影中体会到灵魂的景深。

当远洋客轮在暴风雨的推来搡去中颠簸:当解开轮锁的钢琴前后左右滑动在船厅里的每个角落,1900却挥洒自如地随着钢琴的倾斜和旋转进行着他的演奏,仿佛整个大海是一个广场,而轮船是一个旋转舞台般气定神闲。钢琴和他已融为一体,共同演绎着舒展流逸的华尔兹,那是艺术与生命共同达到的极致。甚至连无法站稳而趴在钢琴上的麦克斯也成为舞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场景充满着诗意的舒畅,令人过目不忘。这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个场景,1900是其中的主人公,一个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客舱,被客轮烧煤工收养,而又没有任何合法身份证明的人。

由于天赋异秉与心无旁骛,1900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师,他在上等舱给旅客们弹奏舞曲,也到下等舱为穷人们送去音乐的欢乐。作为一个具有艺术家敏感天性的旁观者,他能从船上任何一个旅客的举手投足中解读出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内心世界。从权贵人物、谋杀者、投机者到平民走卒:从夜夜笙歌、衣香鬓影的上等舱到拥挤嘈杂、酸臭难闻的下等舱,客轮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各个地方、各个阶层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气味和烙印,络绎不绝地在1900的眼前新旧交替。他虽足不下船,却已洞知世上的一切。

他与知交麦克斯谈起新奥尔良时的描述——三月,大雾像一把白剑,让街上的人没了脑袋。在杰克逊广场上,只能看到一具具无头尸体走来走去。撞到一起,他们就问候说“家里人都好吗?”——何曾不是对行尸走肉的世相的一种深刻认识。

对于庸庸碌碌地追逐别人所认为的成功与快乐,永远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的世人,他说“你们岸上的人,总是在寻找不属于你的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我想这并不适合我”,对于有自我追求的人,过好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这就够了。面对发行唱片、巡回演出的名利诱惑,他没有动摇,唯一一次下船的冲动是因为爱情。那天,他和船上的人一一告别,沿着下船梯往下走,走到一半时,他停了下来。如果说之前他对外面的世界因为麦克斯的劝说和对那份一见钟情的爱情还有憧憬,那么此刻,他已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对于什么都不缺,道路千万条,没有尽头的城市,他意识到那是他无法控制的生活,那种随时会在熙熙攘攘中迷失自我而无法听从内心追求的生活。

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此心安处的故乡,因为心安,故能在洞悉一切之后葆有一颗童稚的善待一切之心。他的一生随着弗吉尼亚号从客轮到因战争爆发而成为医用船,直至最后废弃并炸毁,他都用他的琴音给旅客、给伤员、给灵魂带去安抚和宁静。甚至面对上船来向他挑战的对手,他也并无敌对之心。当他选择与轮船一起灰飞烟灭时,他的内心是安宁的,甚至还给来劝他下船的唯一知己麦克斯讲了个笑话。1900走了,在世俗的意义上,他甚至没有存在过,但他的音乐和故事留了下来,留在懂他的人心中。正如凡·高死了,他的艺术却流传了下来。

将艺术融入生命者,必拥有一颗自绝于平庸的孤独之心。比如凡·高、高更……比如就在我们身边的女诗人安琪。为了追寻语言艺术的极地之境,安琪不惜北漂十几年,舍弃了世俗常态的安好生活。虽然最终安琪还是回归家庭生活的常态,但这个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同一个不懂她的人勉强过下去与同一个懂她的人身心相伴是有天壤之别的。心灵的归宿才是真正的归宿。当他(她)在艺术中体味到深刻的愉悦之后,浮浅的世俗之欢、身外之利已激不起内心的波澜。正如安琪的诗《我本质是个孤绝的人》所言:“画地为牢,或自甘困顿。我本质是个/孤绝的人我自绝于/元旦五一,自绝于/中秋国庆,自绝于/除夕元宵。一切与欢乐有关/的事物全部与我无关我自绝/于欢乐并独自享用/这份自绝——∥我的孤独之心/我秘密养育它已有40年。”他们耽于孤独,乃至刻意保持自己的孤独,自绝于庸常的侵袭,这是一种纯粹灵魂所拥有的自由。

人们往往在做了某些错事之后,悔恨地说:早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我就不会做了。但是我们如何能够“早知道”呢?电影《恐怖游轮》里的杰西就因为独自抚养有孤独症的孩子,生活压力过大,总是为一些小事打骂儿子,乃至于在焦躁中造成车祸,与儿子双双丧命。杰西的灵魂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一心想恢复失去的爱,弥补自己曾经带给儿子的伤害,因而一再选择进入三维时空的残酷循环中,一次次地陷入同样的轮回中,唯一支撑着她走下去的是她对儿子那绝望的爱。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艺术的力量就在于它能给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启迪。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像杰西一样产生焦虑,也不乏无意之中伤害亲人的实例。我们不能拥有先知的预感能力,但我们还是可以尽量避免,我甚至认为,如果杰西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将会在记录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生活的辛酸便不至于蒙蔽她的心灵。

由此而联想起诗人杜朗朗的日记体诗歌集《倾听花开的祝福》,诗集的独特之处是作者在每一首诗的后面都做了自注,把触发诗意的来由和生活线索贯穿其中,有家史的性质,也有为心灵立档的意味。他的诗歌有比较分明的两条线,一是情义:从乡村到城市、从乡情到亲情、从分离到聚合,无不记录着他与故乡、父母、姊妹、妻儿的浓浓深情:二是励志:从立志改变命运到奋斗拼搏、从遭遇磨难到坚定志向,“坚持使命在上命运在下/坚持青春在左奋斗在右”(《我并不拒绝生活的困苦》)。他在书写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从而在生活中更坚定地前进。我固执地一再想到杰西的悲哀,如果她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哪怕只是记录一下自己和孩子的日常,也许生活的乐趣就来到了她的面前。同时,杜朗朗的诗也让我们看到——珍惜现有的一切,生活的路会走得更加踏实。

杜朗朗写诗的指导思想,也即审美理想是:“以记日记的思路写诗,写下生活、情感、处世的点点滴滴,记录真实的情形,抒发真实的情感。”故即便在结集后他陆续抒写的其他诗歌中,也都具有相同的品性。这种注重真实记录的方式使他的诗歌呈现了“真诚”的高贵品质,但同时也难免因为侧重“建档”这种求实的写作意图而轻慢了“技艺”元素,忽略了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不同于报告文学,如果过于注重真实过程的描画,而不注重凝练与留白,则会使本来可以浓郁饱满的诗意被过多的文字罗列所稀释。在我们将心中的诗意付诸文本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是否还存在另一种或另几种的表达方式,可以在准确表达主题的情况下,使文本更趋于“诗”这种体裁所应有的简洁和饱满,而不至于读到最后倒是涉了诗气,可惜了一个好题材和心中的诗意。窃以为,艺术评论的最佳状态是能通过作品的桥梁使作者与评者之间达成一种创作交流,起到互为触发、促进的作用。而欣赏不同的艺术,会给我们带来多维的经验与视角,从而在写作与生活中避免走“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弯路。

电影就是人生之浓缩,人生是电影的肥皂剧。《海上钢琴师》以1900这个角色为串线,把肥皂剧一样的各种真实人生,包括非常态的战争,由各种各样的旅客和线索集中呈现在轮船这个舞台上。而《恐怖游轮》通过杰西一次次返场的历程来告诉我们,人生没法倒带重来,脚下的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两部同样以轮船作为叙事舞台的电影,让我在折服于艺术的感人魅力之余,不由品咂起艺术之于人生的况味。

猜你喜欢
麦克斯安琪杰西
一条被熊贿赂的狗
Why Max Stopped Barking 为什么麦克斯不吠了
脸上洒满星星的小女孩
脸上洒满星星的小女孩
《疯狂的麦克斯4》当选 本世纪最佳澳大利亚电影
一个神奇的发现
会交朋友的杰西
巴黎再续前缘
希腊情浓时
舞会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