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辽宁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2021-02-28 01:57罗金车泰根
辽宁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低碳辽宁绿色

罗金 车泰根

〔内容提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辽宁在节能控碳、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偏石油、“低碳”意识不足等诸多挑战。建议辽宁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碳减排共识,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探索开展碳排放市场化交易,大力发展碳金融,实现辽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 辽宁 绿色 低碳

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辽宁在“十四五”“十五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客观地看,辽宁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是倒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金融供给能力,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双碳”目标下,辽宁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客观分析,进入新发展阶段,辽宁经济的高碳特征依然存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尚未完全脱钩,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石油为主

作为“减碳”主战场,辽宁能源消费总量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103万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了 21.63%,年均增长2%(见图1)。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居高不下。能源消费总量按照电热当量计算法计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比高达57.9%,虽然较2010年下降10个百分点,但是占比的降幅呈减少的趋势;石油占比31.7%,较2010年增加4.7个百分点;煤、石油两项占比达到89.6%,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仅为7.8%,水电、风电及其他能发电仅占能源消费的3.3%,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见图2)。控制和降低煤炭消费量、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是辽宁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短期内,既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要确保能源安全,根本性改变辽宁偏煤、偏油的能源消费结构难度较大。

(二)产业结构调整较慢

长久以来,辽宁产业结构偏重偏传统,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八成,高于产业结构相似的陕西、山东、四川、湖北等省份,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三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七成。这种偏重、偏传统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高,依赖性大。特别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工業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52.4%,比2015年增加了12.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19年达到89.6%。此外,高端装备制造、医药、电子信息等替代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依然有限。以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率先达峰面临着巨大压力。

(三)“低碳”意识有待提高

在“双碳”目标下,转变思维方式、提升“低碳”意识是绿色转型的关键。从生产角度来看,由于前期低成本的节能减排技术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减排边际成本上升,如果仅依靠市场调节,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采用成本较高的新技术来降低碳排放的意愿不会很高,转型速度较慢。从生活角度来看,公众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意识还不够强;绿色交通体系尚未建立,特别是在中小城市,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应用较少,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绿色建材发展滞后,绿色建筑开展星级评价的占比较小,一些规划或土地出让中没有对新建建筑的节能环保做出限定,新建建筑75%的节能设计标准执行不够严格。

二、“双碳”目标下,辽宁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辽宁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绿色低碳转型,以战略眼光超前布局统筹谋划,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一)深刻领悟“双碳”,凝聚全社会碳减排共识

辽宁承担着维护能源安全的战略任务,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甚至是能源革命,迫在眉睫。为此,应尽快出台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宏观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具体实施中,要以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为前提,科学谋划、统筹有序地推进去煤减碳工作,不搞运动式“减碳”,避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双碳”宣教工作,进一步凝聚全省共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营造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强“两高”项目数字化监管,将“两高”项目的在线用能监管由门户端延伸到全流程,深度挖掘节能潜力。针对辽宁电力耗能较大的现实情况,推进既有电厂机组升级改造,推广节能技术,降低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降低技改专项资金准入门槛,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两高”产业绿色化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率先达峰。构建建筑能耗监测体系,加强对建筑能耗的动态监测。严格落实绿色建筑建设要求,使用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特别要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的标准建设,适度超前规划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配套,支持中小城市新能源公交的应用,鼓励大众绿色交通出行。

(三)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推进能源结构向清洁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的关键举措,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提出,2030年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要增加两倍。辽宁风电、太阳能资源较好,2019年风电装机容量和光伏装机容量分别为980万千瓦、400万千瓦,风电、光电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辽宁应适度超前布局,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水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辽西北地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大连等地海上风电、滩涂光伏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探索开发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辽宁应充分利用大连化物所、中科院生态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力量,聚焦新型绿色氢能技术、空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捕获技术、生物制造二氧化碳转化技术等方向,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辽宁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技术需求为导向,运用“揭榜挂帅”等政策机制,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储能、绿色氢能等低碳科技成果的规模化转化应用。

(五)探索开展碳排放市场化交易

充分利用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现有沈阳控排企业为基础,推进全省控排企业的碳资产核查工作,逐步打造覆盖全省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高辽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对外影响力,推动全省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升级。同时开展省内林业、海洋、湿地等碳汇资源的全面核查,明晰碳汇底数,加快林业、海洋、湿地等碳汇项目的储备与开发,推动更多碳汇资源进入碳排放权市场进行交易。

(六)大力发展碳金融

支持更多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券,重点健全碳中和债券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企业的披露内容、指标体系、披露形式、监管措施等,满足市场上对企业资金使用、环境效益等信息需求。同时对于企业在实施债券信息披露、排放核验等方面带来的成本,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提高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资金,共同设立碳股权投资基金,利用股权投资的低成本、长期性特点,扶持企业的节能减排和设备升级。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绿色信贷的创新发展,并通过绿色评价、奖励机制等,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绿色意识和绿色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低碳辽宁绿色
辽宁风采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