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

2021-03-01 05:37李裕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四心恒心耐心

李裕英

【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包含了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极大地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把握习惯养成的时间、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德育;爱心;“狠心”;耐心;恒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过了形形色色的学生以及家长。有的学生自觉、努力,家长自然轻松自在;有的学生散漫、厌学,家长自然操心、呕心沥血。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习惯问题。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包含了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说过:“我们天生能历久不忘孩提时期的印象,就如同新器皿一经染上气味其味经久不变;纯白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其色久不能改。越是令人讨厌的习惯,越是牢不可破……正是以这样的实践中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变成了天性。”昆体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孩提时期养成的习惯最为牢固,那些习气所带来的影响可以持续一生。俗语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这些说明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三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因此,有人说3-12岁是孩子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但笔者认为,6岁之前是学生养成生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7岁前(一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在学生还没有过多的意识之前,抓好学生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先入为主,让他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年龄越小,好习惯越容易养成,越容易内化成学生的本质。7岁以后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主观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要养成好习惯或者纠正坏习惯恐怕要事倍功半。

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在7岁前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爱心——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首要条件

不可否认,爱心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爱心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首要条件。不管是为人师,亦或是为人父母,想要教育好学生,对他们的爱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理智的爱,无私无畏、没有条件的爱。没有爱,是培养不出优秀学生的。

二、“狠心”——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关键

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都在幻想学生养成好习惯后的喜悦。但现实并非如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狠心”。这里的“狠心”,不是对敌人般的狠心,是在爱学生的基础上适度的“狠心”。爱心相对于父母来说是天生的,为人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狠心却不是每个父母都做得到。因此,相对于爱心来说,笔者觉得“狠心”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小时候的“狠”是对学生长大后的爱。

1.静心等候,不帮忙,不插手

孩子在穿鞋子时,因为手脚不协调,动作不熟练,磨磨蹭蹭半天都没把鞋子穿好,父母一把抢过孩子的鞋子,三下两下帮他穿好了。这样的情境你是否会很熟悉?有长辈说:“大人一会儿就帮他穿好了,为什么要让他自己穿浪费时间呢?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孩子想帮忙洗碗、扫地,大人总是以担心孩子“打烂碗”“帮倒忙”或心疼孩子为理由,不让孩子做这些事。确实,父母做这些事情是一会儿工夫的事情,而孩子开始可能要花多几倍的时间,但父母却忽略了一个精神意识上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做,他从小就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事,是我应该做的事;父母做,他会觉得我不做也会有人做。不管什么事,我不做都会有人帮我做。当他长大以后,想让他做一些事时,他就不会再愿意去做了。这就是有些父母口中所谓的“白眼狼”。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白眼狼”是他们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正是父母的这些行为扼杀了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机会、意识。花费一些时间、打烂几个碗、自己重新扫地,给孩子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一个适应的过程,熟能生巧,换来孩子勤劳、孝顺的品质,何乐而不为?

孩子因为一边吃饭一边玩,打翻了饭碗,饭菜撒了一地。开始父母很生气,为了让孩子吸取教训,尚可一定要孩子自己打扫干净。但当看到孩子笨手笨脚拿着扫帚,怎么都扫不进垃圾铲时,你是否还能“狠心”地在一边袖手旁观?笔者想,此刻我们需要做的是克制好自己的内心,想要一把抢过扫帚自己打扫干净的冲动,而应在旁边耐心指导他如何打扫。让他知道一边吃饭一边玩的后果,同时培养孩子“自己犯下的错误自己承担,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的意识。

2.学会对孩子说“不”,不心软,不心疼

孩子晚上要睡覺了,可怜地说:“妈妈,我好困好累了,你能帮我收拾一下书包吗?”这时,你该怎么办?帮吧,如果孩子一直这样,你是否一直都帮他收拾?不帮吧,看着孩子可怜的样子,着实心疼。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坚决的态度,让孩子自己收拾,这样他会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必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做完作业马上收拾书包的习惯。

3.坚持原则,并坚持到底

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街上看见一个玩具,不管已经买过多少个了,但依然吵着要买,不买就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赖,不管父母如何劝说,就是不肯离开。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顾及面子,都会选择了妥协。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妥协。这时,父母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不理会孩子的哭闹,必要时直接抱起孩子离开,坚持到底。孩子知道父母的态度坚决,就不会再用这种方法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4.适当的惩罚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做错事,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故意的。对于无意识犯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心平气和的谈话达到教育的目的。但对于故意犯的错误,特别是有些孩子的意识形态不成熟,分不清对错、辨别不了是非,为了在小伙伴面前耍威风、炫耀一而再再而三不知悔改,我们则不能姑息迁就。如,故意破坏公共设施。但现实中有些家长却会因为拉不下面子或者心疼孩子,故而袒护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得寸进尺,这样的父母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时,我们要做的是教孩子学会勇敢地正视事实,并让他承受一定实际性的惩罚,比如,道歉、做义工等等,而不仅仅是口头教育。

还有些孩子虽然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但由于自身的意志力不够坚强,而导致一些行为不好,也可以给予自然惩罚。如,有些孩子喜欢赖床,父母三番五次叫就是不起床,父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只叫一次不再叫第二次,就让他睡吧,迟到了他自己会紧张、担心害怕,自然有教师批评教育。

三、耐心——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润滑剂

耐心,不急躁、不厌烦,就是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学生成长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成人耐心的引导。如,5、6岁的孩子正是认字的时候,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时不时地问:“妈妈,这个字怎么读?”一会又问:“这个字又怎么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啊?”问的次数多了,你是否还能耐心地为孩子解答?有些家长会不耐烦地说:“走走走,没看见我正在忙吗?”这样次数多了就会把孩子学习的热情给浇灭,扼杀了孩子想要阅读的兴趣。当孩子有兴趣时,家长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培养孩子喜欢阅读的习惯。

四、恒心——决定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成效

恒心,常心,持久不变的意志,是要有毅力,能够坚持的长远。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一件事。研究表明: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實际是不同的习惯形成的时间不同,时间越长习惯越牢。但要坚持21天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完这21天。家长和学都需要恒心。当你想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时,做父母的必然需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氛围陪孩子阅读,而不是光动嘴巴叫孩子看书看书,而自己确无动于衷,或者陪孩子看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大部分父母都知道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但不能坚持下去,心情好了抓一下,心情不好就随他。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家长也都知道不能让孩子这样做,坚持了一段时间,偶尔一次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了,当再次说不行的时候,孩子就会反问:“为什么上次可以,这次就不可以?”因此,好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年龄越小,自制力越低。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的一个好习惯坚持了几天,但偶尔又会倒回去以前。如,我们教孩子脱了鞋子要放到鞋柜里面去,当大人督促着时,孩子也许能做好。如果大人不在身边,孩子有可能会随便一甩就走了。所以,需要家长一段时间的监督,让孩子有恒心坚持下去。

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旦养成就是受益终生的事。如果7岁前,学生养成了好习惯。那么,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基本都能走上正轨,家长少操心了。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抓住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引导好孩子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并持之以恒,为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M].漓江出版社.

[2]靳和平.13岁前,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M].哈尔滨出版社.

猜你喜欢
四心恒心耐心
等(外一首)
用“四心”做好图片专题报道
浅谈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之“四心”策略
高职辅导员日常管理心得
用“四心”进行班级管理的研究
做“四心”教师,实践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