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纷挺在前 专业能力需提升

2021-03-02 09:29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纠纷法官司法

柏可林/摄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让老百姓有安全感、企业有归属感,都离不开司法这道屏障。1月26日、27日,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两院”报告,“两院”报告详实的附件数据和案例帮助代表更好地了解了“两院”工作。同时,代表们也就“案多人少”、多元纠纷解决、法治宣传等提出了真知灼见。

破解“案多人少”:既要信息化也要人性化

“一个法官每年要办理300多个案件,在超负荷运转。现在好多律师都不愿去法院工作了。”市人大代表潘书鸿道出了法官工作的辛苦。

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87.4万件,审结86.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0.8%和0.4%。庞大的总量具体平均到每个法官身上数字依旧惊人:2020年,上海法官人均办案量超过300件,达到307件创下新高。

对此,潘书鸿代表建议,法院要推进各项司法改革制度落实落地,探索解决“案多人少”的问题,同时,要举一反三分析办案质量问题,进一步提升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邓廉夫代表建议,从区域人口、案件数量等方面,科学核定法官员额数,进一步提高办案质效。高德毅代表建议,法院和检察院在工作中更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办案质量。

本市法院正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代表们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翟惟清代表建议:“在立案环节的信息化手段使用上要更加人性化,杜绝繁琐的操作流程,适当提高信息填报的容错率,切实提升立案环节的便捷度。”蔡永平代表建议,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加大数字化办案建设。

如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入额法官名额有限、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徐力代表认为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放宽编制限制,增加法官员额指标,引进更多通晓国际法的优秀人才。

同时,翟惟清、陆晓炜等代表认为,还要合理设定办案指标、科学量化人均办案量,运用收入激励、调整充实人员配置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法官办案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在提升法官办案能力水平的同时,要进一步关心法官身心健康、人身安全”,张华代表关注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引发共鸣。蔡永平、程波等代表认为,要多措并举关心关爱法官、干警队伍,尽快建立法官生命安全保护制度,“不能让法官因为自身安全问题产生职业焦虑,同时要关心关注法官长期超负荷状态的心理健康,引导法官适当释放心理压力”。

完善多元解纷体系:探索调解前置 降低司法成本

如何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近年来,上海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为抓手,升级建成线上“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逐步形成了纠纷解决的“上海品牌”。

尽管法院工作报告中显示,2020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上升0.8%,但法院全面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搭建诉调对接线上平台,与全市6400多家人民调解组织以及经贸、银行、证券等行业调解组织互联互通,实现矛盾纠纷“远程调解、一网解纷”。“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运行以来,在线委派委托调解案件8.1万件,调解成功3.2万件。

代表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提高化解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陈必昌代表认为,法院应强化诉前调解工作意识,将诉前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先选择,加大宣传力度,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孙晔代表建议,法院积极探索建立调解前置程序,检察院要在检调对接方面探索更多创新举措。

葛平代表希望法院对接国际标准、国际规则,进一步完善涉外金融纠纷争议解决机制,努力形成金融纠纷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上海实践”。

在提前、快速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律师和人民调解的作用不容忽视。“应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发挥律师积极作用,提高调解成功率。”阎祖强代表说。田明代表认为,要处理好人民调解和诉讼的关系,提升人民调解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建议根据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加快健全完善律师与法官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身为律师的金永红代表深有感触。

锻造过硬队伍:加强专业化建设 研究新经济业态

随着人民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两院受理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案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法官、检察官的专业要求也随之提高。代表们认为,两院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解决引进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问题,加快队伍培养。

培训交流必不可少。李碧影代表建议,通过反面案例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增强法官、检察官职业荣誉感,锻造干净、忠诚、担当、过硬的干警队伍。吕琰、陈平等代表建议,要加强与全国其他地方法官的交流学习,增加国际交流学习机会,提升整体专业化水平,提高裁判尺度的统一性。

而另一方面,随着海事、金融、航运等专门法院的建立,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了。“海事法院业务范围专、案件难度大,涉及海洋海事领域,亟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平瑛代表以海事法院为例,建议进一步加强专门法院人才队伍建设。田禾代表建议,上海海事法院对标国际一流海事法庭标准,构建一流的海事审判团队,不断提高审判公信力和影响力。

“要不断满足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发展‘五型经济’的司法需求,尤其是要提升司法干警办理跨国(境)、金融等领域案件的专业能力。”林兰代表认为,只有继续加强司法机关的专业能力建设,才能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另外,谢吉华代表提出,法院要加强对新经济业态有关情况和问题的研究,保护好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检察院要设立知识产权专门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创新法治宣传:借助新媒体 线上线下强普法

“2020年上海法院有16件案件入选‘全国法院典型案例’,反映出法院审判质效不断提高。建议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预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不少代表的想法和阎祖强代表不谋而合。

张华代表建议,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充分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坚持因人、因需、因地制宜对典型案件进行宣传。俞秋静、沙青青、何红民等代表建议,两院通过更多人民群众熟悉并喜爱的公共社交媒体平台,及时、权威地向社会大众披露重要的司法信息,加大普法教育宣传力度。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地宣传民法典?印捷欧代表建议,法院以“以案释法”的形式,定期发布适用民法典的案例,让市民结合案例更好地学习和宣传民法典。沈铱代表认为,宣传案例要与时俱进,对新出台的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为基层百姓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如长租公寓纠纷,陈欢燕代表认为,两院要及时出具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同时维护受害者权益。薛渊代表建议,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普法宣传,特别是运用典型案例开设普法讲座,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防范矛盾纠纷。沈英娣代表建议,要加强对“套路贷”、P2P等类似案件查处的宣传力度。

至于普法的重点人群,代表们特别关注青少年和农民。

针对近年来社会上日益关注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陈欢燕代表建议,两院可向学校派出法治副校长,协助学校做好相关普法和犯罪预防工作。“持续加强‘校园贷’专项整治,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吴建雄代表建议。

基层法治宣传要全覆盖,需夯实农村法治基础。徐平代表建议,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方式。陶军贤代表建议,将法治宣传延伸到农村睦邻“四堂间”、党员微家、妇女微家等,让村民学法、懂法、用法。

猜你喜欢
纠纷法官司法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误帮倒忙引纠纷
纠纷调解知多少
网络司法拍卖如何更具公信力
英国司法周开幕 系中国法院首次举行国别司法周活动
该给法官涨薪了
离婚对白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