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场专题审议,且听代表们“金点子”

2021-03-02 09:29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金点子新城代表

1月25日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围绕“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等七个话题,代表们踊跃发言、积极献策。本期关注特摘编部分代表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打造浦东改革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争取更多特定立法权,更多引资本、强服务,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如何创造浦东新奇迹,听听代表们的“金点子”。

叶青代表:

为打造“法治浦东”升级版,建议:一是系统谋划,深入推进法治创新,制定法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聚焦科创体制机制、法治化营商环境、数字法治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并争取更多特定立法权。三是注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扎实推进“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司法创新,维护新兴领域公共利益。

吴坚代表:

新一轮浦东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的要求是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建议:一是争取全国人大支持,建设国际仲裁中心,引导推动众多境外仲裁机构在临港新片区实质性开展业务。二是设置国际金融和涉外民商事专门法庭,重点解决域外法律适用问题。三是设立国资牵头、民资参与的海外权益保障基金,帮助企业开展海外维权。四是健全完善有利于引进优质法律资源和人才的配套政策。

刘宏代表:

为深入推进外高桥保税区与港区联动合作发展,建议:一是创新区港联动协作机制,优化远洋航线在外高桥港与洋山港之间的布局,重启区港联动的海运 (卡口)直通模式,加快建设海陆空联动、公铁河联运的集疏运体系。二是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不同片区间联动发展,推动外高桥保税区与周边三个镇联动发展。三是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发展总部经济、离岸贸易、跨境电商相关的税务、外汇制度安排上,给予外高桥保税区更大支持。

刘正东代表:

建议:浦东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中,先行嵌入特殊资产交易功能,利用线上方式交易特殊资产并可以召开债权人会议,吸纳国内管理人、法院、债权人、债务人及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参与,吸引潜在投资人参与,并赋予一定的招商引资功能。

柏可林/摄

顾金山代表:

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浦东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发挥浦东综合优势,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核心区。二是发挥内河网络优势,构建绿色运输新格局。三是发挥临港新片区优势,加快实现港航业务新突破,加快“沿海捎带”政策落地实施,大力推进综保区集装箱中转集拼业务,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试点。

王志敏代表:

围绕浦东做强创新引擎,建议: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库建设。二是提升研发投入力度,健全“科学研究—技术发现—产品研发—高企发展”创新链。三是引资本、强服务,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四是加强世界级科创空间的统筹谋划,强化对大科学设施的科学前瞻性规划和投入,努力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

范征代表:

围绕浦东在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升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能级,通过扩容提质,更好发挥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一站式”服务优势。二是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提升知识产权运营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三是发挥浦东作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核心区的协同效应,在知识产权金融体系建设上率先试、出经验。

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医疗专用“一张网”让医护人员可随时随地获取医疗信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银行安全防御能力,构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型学习场,这场专题审议带你“触及”未来。

彭燕玲代表:

以“一网统管”助推基层综合执法效能提升方面,建议:一是关注数据治理,提高数据共享效率,强化数据汇集,统一数据归集更新标准,建立健全数据应用安全规则。二是关注社区治理,拓展延伸“一网统管”事项范围,纳入群众急难盼愁事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三是关注制度创新,研究电子证据、电子信息告知等的法律效力,以数据赋能为执法减负,提升非诉事项执行力。

刘中民代表:

发挥“两张网”功能,运用5G技术完善智慧医疗,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建议:一是积极构建医疗专用“一张网”,让医护人员可随时随地获取医疗信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支持合规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优先保障门诊“慢”“特”病等的复诊续方需求。三是积极探索5G智慧医疗应用,利用5G关键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如远程会诊、远程监护和探视、远程超声等。

毛玉华代表:

围绕进一步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建议:一是提前布局,掌握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沿动态,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二是构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增强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反欺诈、反洗钱能力和监管深度广度,提升银行系统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三是践行社会责任,关注并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难题,让数字化转型更有温度。四是健全金融科技标准化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杨振峰代表: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要关注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基于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新形态的学习资源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发展变革。二是建设智慧学习平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三是通过数据建模分析,生成学生“数字画像”,以此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四是构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型学习场,实现学习空间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五是基于“两张网”建设,建立教育数据治理体系和算法治理体系,推进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

盛雷鸣代表:

产业数字化转型要界定并处理好政府、产业、企业三者关系,明确各自用力方向,更好形成合力。建议:一是政府应总揽全局,充分发挥引导与保障作用,在数据的获取、流转、使用等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数字化流程各环节有序运转与衔接配合。二是产业界要凝聚共识,推动跨界融合,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三是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与核心需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李向农代表:

建议:一是关注全国人大立法进程,适时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条例。二是根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对相关经营者加强依法规范监督,消除用户信息安全风险。三是由政府相关个人信息保护部门应联合市民热线建立线上联络机制,及时、快捷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是创造条件设立互联网法院或互联网法庭,将涉网争端统一归互联网法院管辖,采取线上立案,方便快捷审理。

陈梅代表:

建议:以智慧化赋能养老服务。一是建设智慧养老院,通过线上巡查系统记录服务过程,线下服务实时跟踪服务情况,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二是开发适老APP智能产品,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三是开展智能技术教育培训,提高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方便了解和管理老年人健康状况。五是加强适老服务设施智能化建设,如防跌倒报警、防走失报警、紧急救援等科技系统的开发应用。

强化“四大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努力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助力中小制造企业提质升级,充分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上海如何突破困局,唤醒“上海制造”?

朱国宏代表:

上海要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定位和布局。建议:一是做到产业链本土化、多元化、区域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短板环节,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和升级。二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互动、科技创新策源联动、开放枢纽门户合作,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三是调整布局传统优势制造业,重点布局新兴制造业,谋划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四是利用进博会平台,加强对外合作,激发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韩若冰代表:

上海要助力中小制造企业提质升级。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更贴心的政策和服务,助力优势企业创新转型。二是加快推进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发挥好科技手段对企业的提质增效作用。三是持续完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缓解中小制造企业融资难顽疾。四是立足市场化原则,加快探索国有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复合动力。

朱柯丁代表:

上海制造业要补齐短板,发挥优势,踏上时代步伐,向绿色、高端制造转型,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建议:一是突破困局,唤醒“上海制造”。二是重视培育自身本土企业,激发内生动力,改变理念,激发民企投资意愿,注入产业新活力。三是细化减税降费政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助力。四是通过“碳中和”目标引领和倒逼产业升级,实现向绿色制造转型。

王亿书代表: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要高度重视两方面。一是加大对人才扎根上海的服务保障。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统筹协调、规范平衡人才政策。适当放开来沪投靠子女的父母在沪就医及养老等政策,在允许范围内纳入统一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开展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和机制研究,打破企业间技术保护壁垒,形成要素资源柔性流动和共享共赢模式,为本土企业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柏可林/摄

刘信义代表: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议:一是丰富产品体系,稳步开放市场投资、发行主体准入。二是提高大型金融机构集聚度,打造旗舰型金融机构。三是开放金融交易信息,优化金融信息服务。四是规范和完善金融专业服务,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基础设施。

诸正伟代表:

上海要充分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建议:一是让自贸区政策在长三角地区推广,使其充分享受自贸区政策,并在条件允许下给予更多赋权,增强长三角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二是从国家层面统筹好长三角产业规划,适当统筹和协调财税二次分配制度,让企业有充分的选择空间,避免企业内耗。三是进一步完善容错机制,让想干事的干部敢闯敢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郭康玺代表:

上海要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议:一是承担国家赋予的责任,努力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二是提升制造业用地容积率,降低人员社保缴费比例,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加强环保科研力度,重视制造业技术更新投资。四是将先进制造业发展融入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努力平衡好全产业链建设和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之间关系。五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制造业,让国企和民企共同成长。

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讲好上海红色文化故事,为老百姓创造更多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用书香点亮城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法治文化建设也需要五年规划。

陈岩代表:

建议:一是规划更多上海特有的节日,特别是更多文化消费类节日。二是开设上海市民周末公开课,通过手机App统一发布课程,市民可提前预约。三是为老百姓创造更多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艺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定期安排优惠日活动。四是进一步开展周末市集、跳蚤市集。五是传承、延续并深化上海的本土文化。六是依托上海石库门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街道,与文创产业结合,开发更多文创产品。

华雯代表: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关键是推出叫好又叫座的上海原创文化精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日益深化,文化一体化显得更加重要。文艺工作者应当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当代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

蔡金萍代表:

美育教育可以给城市精神添砖加瓦,文教结合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平台。上海的国有文艺院团应投入到美育教育中。建议文艺院团把优秀作品送到学校,让学校的孩子们看到这些优秀的作品。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建议学校用艺术的手段、艺术的样式上思政课,把思政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果。

樊建林代表:

体育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世界级体育赛事活动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溢出效应,国有企业是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建议:一是提升体育的“载体效应、平台效应、窗口效应”。二是提前规划和思考世界级体育赛事。三是国有企业承担公共服务功能,要与其他市场主体加强合作,共同做大做强体育产业。

王为松代表:

用书香点亮城市,把文化嵌入城市肌理、融入城市日常,更好延续红色基因、彰显海派魅力、展现江南风韵。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要进一步加强党的诞生地的宣传与建设,提升完善红色文化旅游、“建筑可阅读”等,吸收社会力量,设立专项资金,打造黄浦江边的世界会客厅。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指导与扶持,推动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与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原创力、竞争力、服务力、革新力的新突破。

余思彦代表:

建议:一是推进上海工业博物馆和江南文化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彰显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二是借鉴法国保障乡村地区“感官遗产”的经验,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掘郊区、农村的文化资源。三是关注郊区乡镇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基层机构改革中保留相应专业机构,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力量。

陈泉代表:《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提出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建议主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做好供给和需求的对接。在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中,从市级层面推出整体措施,推出更有力度的行业扶持政策。

张涛甫代表:

建议:一是加强上海在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中,上海应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二是充分释放大学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激发大学在知识创新和文化生产、文化辐射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打造数字之都,成为新一轮数字化浪潮的引领者。

吕琰代表:

建议:一是出台上海法治文化建设五年规划。二是推出相关影视作品,以年轻人更加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方式,大力宣传上海法治化营商环境,展现上海的法治文化自信。三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形成合力,做好这项工作。

杨昕巍代表:

大力挖掘利用、传承弘扬上海的红色文化,探索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讲好上海红色文化故事,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激荡人心。

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优化市域空间新格局

新城发力方向是什么?“节点”功能和定位是什么?如何吸引人、打动人?如何保持发展后劲?代表们对城市更新计划有很多期待。

王振代表:

围绕五个新城的功能格局和发展后劲,建议:一是坚持产业强城。打造“一业特强”和产业链集聚优势。市里要在土地、项目、创新、人才、财税等方面推出积极有效的区域差别化政策。二是学周边地区之长,赋予五大新城更多的现代城市发展空间。要坚持“多予少取”,把土地出让金、税收地方留成更多留给新城建设。三是充分调动新城建设主体的内在能动性,进一步强化新城管理体制的统筹功能。

许银章代表:

围绕五个新城的多元支持,建议:一要进一步下放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事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二要继续执行土地出让金返还政策,提高返还比例。三要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科学布局,导入市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

平瑛代表:

围绕五个新城的人才政策,建议:一是发挥区域内高校学科优势,结合新城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企业与研究院、高校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定向培养高端人才。三是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解决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

许丽萍代表:

围绕五个新城的系统思考,建议:一是在产业布局上,要用好智库加强研判,系统分析原来“卫星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度剖析长三角一些中等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进一步找准新城发力方向。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高标准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实行土地出让金返还,研究审批权下放政策,制定“不为我属、但为我用”的柔性人才政策。三是在新城规划上充分听取民意,坚持地上与地下协同开发,融入数字化转型新理念,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

沈丽娟代表:

围绕五个新城的发力要素,建议:一是新城发力要发挥地域位置、生态禀赋、后发潜力三大优势。二是新城发力要关注人才引进、产业链、资源要素三个方面,缩短外地人才“居转户”年限;在产业链上市区联动错位互补发展;在资源要素上将更多的市级实事项目向新城转移。

施政代表:

围绕五个新城的人文感受,建议:一是新城要对公交等城市生态圈的底层系统进行顶层设计。二是新城规划设计应具备用户视角,打造用户场景,用学校等方面的良好体验吸引居民。三是新城规划既要讲功能性、实用性,同时也要有沟通力、能打动人。

陆青代表:

围绕五个新城的功能统筹,建议:一是加大高等级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倾斜的力度。二是提升统筹新城“节点”功能和定位,支持知名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动,促进新城之间的产业联动,发挥市级研发机构优势,建立一体化产业网络,提高五个新城的产业承接力。

池洪代表:

围绕新城建设与长三角融合发展,建议:一是研究确定新城功能,采用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化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二是发力推进产城融合,给予个性化的政策支持,增强区域产业特色,着力在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中选择主攻方向。此外,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重视发展高端服务业。

路苏梅代表:

新城建设要结合城市更新,制定更新专项规划和单元更新计划,推动市级部门下放区域内规划统筹平衡的权限,探索完善更新主体、平台和政策体系。

蔡宁代表:

建议:一是设立市级专项产业基金,吸引风险投资、产业资本等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二是以重大项目解锁战略预留区,加强研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的途径和措施。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有限的支农资金要用到点子上、农业特色发展不搞“一刀切”、向品牌要效益、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董建敏代表:

努力把都市现代农业做精,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议:一是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拓展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功能。二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发展,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集群发展。三是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带动农民富裕。

蔡雷英代表:

建议:一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向品牌要效益,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二是涉农区土地出让收益市级所得部分全额返还给相关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成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资金来源为中心城区的市级土地出让收益。四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综合帮扶力度。

周瑜代表:

建议:一是出台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二是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作用,推动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三是打造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农民受益。四是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机抵押等金融服务方式。五是对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的优秀人才,研究给予社保政策优惠。

沈忠代表:

建议:一是将农业新基建内容纳入本市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二是加大高端农业装备在农业新基建中的运用,助力农业高品质发展。三是发挥上海科技优势,建设高端智慧农业装备研发高地,进一步支持装备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

徐晓赟代表: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一是建立村民健康信息数据库,加强村民健康管理,并及时告知村民最新公共卫生政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等信息。二是加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郊区倾斜的力度,鼓励大中型医院与农村卫生机构开展合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柏可林/摄

王德弟代表:

建议:一是发挥上海科技优势,在农业科技和种源农业上下功夫,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和种源安全提供坚强的后盾。二是谋划上海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让长板更长、短板补齐。三是引进奶绵羊种质资源和绵羊奶全产业链核心科技“芯片”。四是加快推动“麦稻智慧国家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中心”项目落户上海,并纳入上海“十四五”规划。

邹文权代表:

建议:一是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素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工作,接受锻炼。二是防止乡村振兴中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巩固好乡村振兴成果。三是完善顶层设计,把有限的支农资金用到点子上。四是鼓励农业特色发展,不搞“一刀切”。五是切实为基层减负,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文件和工作考核。

赵惠瑛代表:

上海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议:一是尽快完成乡村规划体系。二是尽快深化创新宅基地平移制度,允许宅基地集中布局在小镇集建区的周边,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三是尽快研究出台支持小集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丁新华代表:

建议:一是市有关部门在总结本市农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的指导意见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评估基准,明确作价入股路径、程序和具体操作办法,并纳入本市“一网通办”范围,优化办理流程。二是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建设

柏可林/摄

既要重视专业建设,也要留住人,本市亟需建立一支不以日常业务量或收入来衡量的公共卫生“常备部队”。原有的监测哨点要加强,新药的领域要攻关,居家隔离管理的硬件设备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设最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任重道远。

屠涵英代表:

就贯彻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建议:一是修订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状态下的权威决策机构,以及人员、物资调配等管理措施。二是加强前瞻性应对,为依法处置通过水、空气等途径传播的公共卫生事件留足法律资源。三是在宣传上多下功夫,促进全民参与,共同履行“公筷公勺”使用等法定义务。

钱菊英代表:

建议: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重视公共卫生专业建设,也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把专业人才留在公共卫生部门。二是加强传染病监测哨点能力建设,对公办、民办和郊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培训和督导。三是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建设,提高对现有病原体和新病原体的筛查鉴别能力。四是加强新药(包括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建设。五是加强慢病防治能力建设,降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病率。

柏万青代表:

建议:一是加强网络健康宣传。现在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上不良“健康宣教”信息多,政府要想办法占领这些阵地,利用网络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同时,要严厉打击网上非法行医、非法兜售保健品等行为。二是加强各类隔离场所消毒和防范处置,减少隔离14天未检出阳性但其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三是充分利用医联体解决病人转院的困难和不便。四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增加药品配备,减轻三甲医院负担。

刘民钢代表:

中医药是推动健康上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中医药发展,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充分结合,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来丰富和发展传统医学。建议:尽快完善和出台《上海市中医药条例》,提高对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视程度,让中医药在健康上海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周远航代表:

建议:一是完善针对疫苗接种者的筛查措施。有些来自境外的疫苗接种者由于IGG抗体阳性而被送到隔离点,既增加隔离点工作量、占用“120”等医疗资源,也增加感染风险。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疾控中心和相关专家应共同研究,及时出台抗体阳性者的分类处理办法。二是强化入境人员疫情防控。可借鉴兄弟省市实行“14+7+7”等管理措施,在本市采用“14+7”模式,即14天集中隔离后,再增加7天的自主管理或者居家管理。

钟劲代表:

医生群体接受教育的时间长、学习难度大、工作要求高,应该给予应有的待遇,防止因为待遇问题而造成人才流失。建议:针对规培住院医师设立专项经费或专项资金,保障其顺利完成培训,成为一名合格医生。

朱思欢代表:

居民区是防疫的最后一环。目前居家隔离管理的主要硬件设备在质量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监控摄像头电池续航时间不长、使用两三天就要充电、门磁信号接收不良等,影响隔离管理工作,也增大防疫难度。建议:全面收集基层遇到的此类问题,及时予以改进,提升居家隔离管理的硬件配备水平。

张文宏代表(视频发言):

聚焦做好常态化抗疫、建设最安全公共卫生城市,建议:一是要建设一支非常强大的公共卫生队伍,包括疾控队伍和临床公共卫生队伍,并给予相应保障和培训。二是要健全医疗机构疾病防控体系。目前各大医院的感染医学科和队伍还比较薄弱,亟需建立一支不以日常业务量或收入来衡量的“常备部队”,并纳入考核体系。三是要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含量。在药物、疫苗等领域加强攻关,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猜你喜欢
金点子新城代表
走好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玉树新城
暑期“云”游,亮出你的金点子
阴云笼罩新城控股
别让“金点子”点到为止
看望委员、代表
长江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