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1-03-02 01:19王月映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重要意义

王月映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沉淀绿色发展沃土,铸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描绘出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经济“稳进好”的魅力中国画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进一步落实良好民生,为开创我国良好生态环境的新起点、新局面、新征程夯实根基。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oving towards a new era of socialism.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an maximize the deposition of fertile soil for green development, create a beautiful home with blue sky, green ground and clear water, and depict the charming Chinese picture of "beautiful appearance" of ecology, "good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stable, progressive and good" economy.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an further implement goo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ew starting point, new situation, and new journey in the creation of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關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实现路径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realiz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2-0126-02

1 引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汗牛充栋,认真研究和梳理其发展逻辑,对于厘清其重要意义及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生态文明、生态环境这两个词进行学理性的认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自然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社会价值维度对人民利益和期望进行维护和满足,以厚植幸福生态背景框,勾勒“安天下”基调。

2 相关概念诠释

2.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阶段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在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高级形态的文明。在文化价值上,它强调生态道德、生态意识、价值需求的统一。在生态方式上,它强调适度原则,并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分寸,寻求平衡和可持续。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它隶属于社会文明的一个小方面,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态。它主张德化人类、善待自然,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文明,是相对于“黑色的”工业文明而言,更高级、更先进、更伟大的“绿色”文明,是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2.2 生态环境

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所依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可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种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生态环境,特指具有一定的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由各种自然力量所组成,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具体来说,它是由光、无机物、土壤、水分、温度以及植物、动物等综合而成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更多地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需要的空间和能量,为社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源。生态环境是一个科技名词,它表征一种理想状态,如生态城市、生态食品和生态旅游;表征一种全新理念,如绿色健康、经济循环、和谐统一;表征一种逻辑思路,如生态尺度、生态红线、生态理性。总之,生态环境是指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重大问题的、比较符合人类理念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或环境。

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发展的高度统一

3.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核心要义有以下几点:首先,从自然角度出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应该坚持以自然为前提。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自然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同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敏感区、脆弱区和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其次,从人类角度来看,我们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人具有意识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做自然的建设者、耕耘者,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护自然,既要改造人又要保护人,努力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内涵丰富。它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对象性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终极发展状态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对象性关系。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依赖、冲突与和谐,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性的具體表现。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这就是说,作为社会产物的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和自然不可分割,不被人类所改造过的原始的、荒芜的自然界便是一片沉寂,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以人的价值需求和实践目的作为标准,使改造后的自然符合人的需求和愿望。从“天然自然”开始,经过一系列改造的过程,最终达到“和谐自然”,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依、对立统一的过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终极发展状态的高度统一。我们注重顺应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共生规律,就是在追寻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联合自然与生态系统,通盘谋划,使其相互衔接、高度协调。《礼记》记载:“土敝则草木不长。”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这些都是古代先贤对土地承载力、作物习性的思考,更是尊重自然规律,通盘谋划以寻求和谐的典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重新审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严重局面所作出的战略性措施策略。它突出了对自然环境的科学治理和生态友好模式,而且充分展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美学、生态伦理观,是生态智慧、生态规则、生态本身的展现,为实现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发展状态奠定基础。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牢记人民情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1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的体现,是共享发展的价值取向、公平发展的关键内核。一方面,我们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让人民搭上民意的直通车,听取人民的诉求、体会人民的难处、解决人民的难题,坚定人民美好未来的预期和信念,保障人民群众高质量、高水平生活条件的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方方面面的权益;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好如下关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系、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及时发现人民群众需求,解决难题、障碍、弊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人民情怀的根本体现和集中表达,更是对美好生活、安居乐业的追求。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问题,实现人们的幸福、自由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人民情怀的根本体现和集中表达。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心骨和排头兵。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汪洋浩博的中华文明是人民创造的,乘风破浪的中国荣誉是由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文明自觉和价值轴心的统一、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理念价值和治党方略的有机统一的体现。无论是治理环境污染,顺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还是做大并分好蛋糕,都是人民主体价值观的体现。这不仅诠释了重民思想的本质,而且体现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优化统筹,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最实在的需求和问题,为厚植幸福背景框,勾勒“安天下”基调,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美好生活、安居乐业的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为人民提供良好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也不单单是提供给人民生态需求的满足程度,而是从不同角度来通盘筹划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矛盾,使其在对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而达到相对统一,并相互促进,共荣共生。人们向往的是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有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在吃穿住行方面可以更放心、更称心、更安心。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则要求我们改善民生,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品质提升。这就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入手,从人民群众的揪心事干起。把人民置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主体地位,将破解突出生态问题当作社会发展的优先事件,突出生态文化的滋养功能。在这样的条件下,两者相互配合,互助共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重要意义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