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区木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3-02 01:12王黎明呼景明
种子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木耳产业发展延安

王黎明 呼景明

摘    要:通过分析延安木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进行产业布局、扩大生产规模、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强化生产技术培训、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为打造区域木耳品牌提供参考。

关键词:延安;木耳;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1-011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作为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的致富产业,在延安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龙、黄陵、富县等地历史上就有采撷野生木耳和段木种植的习惯。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厚的人文地理条件,都为木耳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在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支撑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撬动下,延安的木耳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1   产业发展优势

1.1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延安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 d,年平均气温7.7~10.6 ℃,年均日照数2 300~2 700 h。延安市独特的气候、光照、土地资源和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地方植物的多样性,具有发展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的良好条件,同时区域内横亘黄龙山、桥山、桥北、崂山四大林区,为食用菌特别是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及林下土地资源。通过设施栽培,全年均适合开展木耳生產,尤其是夏季气温不高,生产的木耳品质较好,发展木耳产业优势十分明显。

1.2   广阔的发展空间

延安市委和市政府对包括木耳在内的食用菌产业非常重视,已经将其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延安地域面积宽广,目前建成2万 hm2设施农业基地,同时,还可利用66.7万 hm2退耕还林等林下空间和部分光伏基地空间,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木耳栽培,可以有效解决与农业发展争地的矛盾。

1.3   丰富的栽培原料

延安市目前已建成约25.3万 hm2苹果基地,成龄园约17.3万 hm2,每棵果树按10 kg枝条量,每年约有110万t果树枝条;还有12万t玉米芯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按照40%的利用率计算,至少可生产2.7亿袋木耳菌袋。菌渣加工后还可作为有机肥返还果园。随着替代培养料种类的增加,以及收集加工体系的改进,必然会助推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

1.4   成熟的技术条件

当前,我国木耳的标准化生产和装备能力已经遥遥领先于一般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制袋技术、精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工厂化栽培技术和物联网智能化技术以及专用机械、专用设施也相继应用于生产实践,带动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   产业发展状况

2.1   木耳产能和产值均得到飞速提升

延安地区的食用菌种植以香菇、平菇为主,木耳作为后起产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17—2019年,代料种植木耳16.6万袋,段木栽培1 200架,产量1 27.2 t,产值达到287.6万元。其中,2017年代料5万袋,产量15 t,产值16万元;2018年代料5万袋,段木栽培600架,产量51 t,产值124万元;2019年,代料6.6万袋,段木栽培600架,产量61.2 t,产值147.6万元;2020年预计产量92 t,产值276万元。主要种植黑木耳和少量黄木耳,以段木林下栽培模式为主,黑木耳每年每架产干品15 kg,销售价格为100~160元/kg。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及其具备的产业潜能相比,延安木耳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木耳产业发展仍有许多桎梏需要打破。

2.2   产业化水平正在提升

目前,延安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的主体有53个,除黄龙瓦子街、黄陵双龙、富县茶坊莲花池、湫家沟等传统木耳种植地外,又涌现出了富县秦森、延川新隆菌业、甘泉绿谷等规模化木耳生产企业,菌袋供应由发展初期的外调为主,转变为市场化的菌袋供应产业链,仅富县秦森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年生产代料木耳就达20万袋以上,产值超过120万元。

3   当前木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较小

木耳产业在延安市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大多属于农民依托天然林区自发进行野生采撷,没有规模龙头企业的引领,缺乏政策扶持、产业推进与行业规范,因而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延安地区均适宜种植木耳,但与香菇、平菇相比,木耳发展规模较小,其主要原因是木耳生产主要以小微企业和农户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自主发展,缺乏政府引导,无自主品牌,销售渠道不畅等,导致延安市的木耳产业发展滞后。

3.2   产业化程度较低

首先,由于长期沿袭小农模式,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野生采撷,缺少适度规模的生产,因此无法完成产业升级;再加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地市场机制,缺乏物资、资金、技术的支撑,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话语权极低。其次,木耳经营活动仍以小型分散生产和销售为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没有形成系列化生产格局,产业链条短且不完善,菌种生产空白、完全依赖外调,产品加工仅限烘干、产品附加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3.3   地方财政投入少

食用菌属于技术、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特别是前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链延伸所需设备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食用菌生产逐步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相對较少,农民融资难、启动资金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制约着木耳产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3.4   技术落后,创新发展意识不足

缺乏专业教学和科研院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几乎没有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专家,严重缺少能在一线从事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仍建立在菇农自发实施的基础上,从而使木耳产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标准或规范,一些关键性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不到位,在生产经营中仍沿袭传统的手工作坊粗加工模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木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3.5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目前,延安地区的木耳生产经营方式,以小微企业及合作社自主运作为主,对于新型科技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较差、辐射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能力弱,加之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存在缺失,农民受传统观念及原料、资金、销售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其种植木耳的积极性不高。

4   加强木耳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大扶持力度

延安市人民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性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产业向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在政策、人才、技术、信息、原料、品牌、销路、资金等方面,对生产企业和菇农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4.2   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产业化发展

相关技术部门应加快对木耳生产地方标准和规程的制定和实施,严格规范木耳产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为延安市木耳产业的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4.3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是产品需求调节、生产资源分配、生产技术应用、开展销售经营活动的关键,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也是促进延安木耳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4.4   进行科学的木耳产业布局

在黄陵、黄龙、富县、宜川、甘泉,利用桥北、桥山、黄龙山、崂山四大林区每年间伐的段木资源,由企业带动农户,适度规模化发展高品质的段木木耳;延安以北区县则应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果木枝条资源,大力发展代料栽培木耳的产业布局。到2022年,力争实现段木木耳种植达到5万架,代料木耳超30万袋的产业规模,做大延安的木耳产业。

4.5   开展品种试验示范

建立完善的试验示范基地,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及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丰富品种门类,发展多元化生产,引导农民走发展特色品种种植的路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彰显特色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农民增收。

4.6   强化生产技术培训

以“智慧农业”为引导,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士站” “科技特派员” “三区人才”为依托,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同时,围绕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难题,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技术培训,逐步提升木耳种植技术水平。

4.7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引进生产型龙头企业和培育合作社,发展职业农民,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作用,引导农户连片联合生产,发展定单农业,共同承担风险。通过引进和培育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8   打造区域知名品牌

加快建设和完善木耳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提高木耳的产品品质;利用“红都”的人文地理优势、借助红色旅游的快车,全方位打造“延安木耳”的品牌效益。

猜你喜欢
木耳产业发展延安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木耳变形记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