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要”论探析绘画创作如何度象取真

2021-03-03 22:35谢倩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山水画

谢倩茹

摘 要:从荆浩《笔法记》中“六要”论这一美学命题出发,探究“六要”论如何指导绘画创作度象取真,通过逐句分析并对“六要”加以重新解读,在领悟其间关系的同时试图对当代山水画创作有不同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对传统的绘画理论进行新的解读,以促进中国当代山水画发展。

关键词:山水画;“六要”论;度象取真

唐末政局多变,战乱频繁,民生困苦,促使中国文人的人文意识觉醒。受老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面对动荡不安的政局,文人逸士多选择隐居不仕,山水画因此勃兴。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荆浩将多年绘画实践经验和创造性理论整理成著作《笔法记》。其中“六要”论、“图真论”等极具建设性理论的提出对山水绘画理论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这本画论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图真论”的探索上,笔者从山水画创作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绘画理论思想进行新的解读。本文通过探析“六要”论如何指导绘画创作“度物象而取其真”,以期促进中国当代山水画发展。

在《笔法记》中,荆浩提出画有“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但他没有立即解释“六要”的具体定义,而是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一美学观点来说明绘画创作如何表现客观对象。“度”多指尺度、制度等,同时它又有揣测、忖度之意。在荆浩看来,“度”是一种深入品味物象的艺术创造活动。何谓“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荆浩以“华”与“实”阐述了对于“真”的理解。那么“度物象而取其真”就可以理解为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物象的精神实质。虽然山水画是对客观自然的反映,但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荆浩的观点中,山水画虽然是对客观景象的描绘,却不是简单地描摹刻画,画家需要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融入绘画创作。若画家仔细斟酌并将“六要”作为绘画创作的核心要义,可以使创作的山水画具有内在精神气韵。因此,关于绘画创作的现实基础,即荆浩在其理论著作中提出“六要”,成为本文阐述的重点。

一、“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现实依托——“画之六要”

“六要”即对绘画创作提出的六个要求,也是绘画创作的现实基础。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曾提出“六法论”,至此中国画对于“气韵生动”的追求延续至今,为中国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六法论”是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依据人物画的创作实践归纳整理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对人物画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至唐末五代时期,人物画逐渐从繁荣走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画的勃兴,对于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标准已不再适用于山水画。因此,荆浩基于原有的观点和多年绘画实践经验,提出了“六要”论。“六要”论是对谢赫“六法论”的延伸和发展,对于山水画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荆浩认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将“气”摆在“六要”的首位,点明“气”作为山水绘画创作的首要,是自然山水的精神与生命力。“气”于无形中将心与笔相结合,使画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被外象所迷惑,笔随心动,下笔有神,表现绘画对象之生气。“度物象而取其真”首先要做到的是“取象不惑”,不执着于客观物象的外在形象而缺乏了对“气”的追求。只有做到“心随笔运,取象不惑”,画中神气方能显现,而山水画之“真”自然而然显露出来。

荆浩认为“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韵”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美,是画中形象有一种自然流露的意味、不着痕迹的美感。“迹”在这里指绘画创作表现上不自然的痕迹,“隐迹”的意思是隐去矫揉造作的绘画痕迹,使绘画作品着重突出内在精神特质。荆浩强调在描绘画中物象时,要避免刻意塑造带来的矫揉造作之感,要脱离庸俗的法则,这样方能凸显物象本身特质,使作品富有韵味。荆浩虽将“气”与“韵”分开来谈,但“气”与“韵”具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对“气”的把握,“韵”就无法“不俗”,对“韵”的追求同样是荆浩求取“真”的必要因素之一。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何以得“思”,画家需要在构思阶段对客观物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思考,在取舍提炼后将脑海中的意象呈现在画面上。“思”是绘画创作过程中审美意象逐渐生成的构思阶段,也是从再现真实物象到表现艺术真实的关键环节。所谓“度物象”不只是超脱物象的外在形象,在笔者看来荆浩的“度”之中也有对外在形象的“思”,在取舍提炼后,达到对“真”的追求。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里依然要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变化进行取舍,在不断变化的事物和时令中抓住其真实本质进行表现。“搜妙创真”四字凝结了荆浩绘画创作思想,“搜”是对审美主体自身如何选择的要求,画者需要深入林泉搜寻对于自身而言触动最深的自然物象作为创作题材。“妙”承接其后是对“搜”的结果的巧答。“创”,即绘画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亦是对“真”的追求。“搜妙”为“创真”服务,如何超脱自然物象达到“真”,需要画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对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独特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法则”就是法度,虽然需要依照一定的法度进行绘画表现,然而变通能力与驾驭笔墨的能力同样关键。“不质不形”即不拘泥于物象外形,运用纯熟的章法使画面充满灵动与生机。在創作时,应遵循一定法则,灵活地用笔将构想呈现出来,使笔意不受客观形质的束缚,飞动传神。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这是荆浩在山水画创作上的开创性理论。王维首先采用“破墨”技法展开了对笔墨意境的追求,而荆浩根据当时山水画发展现状将“墨”提升至独立的地位。荆浩以墨之浓淡代替赋彩足以证明在他心中用墨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效果,甚至比赋彩更有韵味。荆浩阐述了前人未曾专门提到的“墨”的重要性,但又指出绘画创作不能仅依靠笔墨表现。对于“取真”而言亦是如此,笔墨的地位虽有所提升,但画面生动真实依然有赖于“六要”而不是任何 “一要”。

二、“六要”论对当代绘画创作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六要”论内容进行逐句分析,我们对“六要”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与意义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将其分成“气韵”“思景”“笔墨”三组继续分析“六要”论对于当代绘画创作的指导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绘画受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多元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画家忽视了时代的发展和景物的变化,执着于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和表现形式,其作品不符合现代审美,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还有一些画家则将目光从重视内在文化精神转向追求外在形式美感,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而背弃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创作要义,并以西方绘画创作要义来要求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但不能逐末忘本。当代山水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作品具体的气韵、意境和笔墨问题上,这就需要当代山水画对于传统绘画创作要义进行不断解读。

“气韵”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荆浩将其分为“气”与“韵”两层含义,使二者的作用更加明确和突出:“气”既作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又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力,贯穿绘画创作全过程并影响着艺术创作从取象、立意到意象生成整个过程的成败;“韵”则是对山水画意境的要求。“气韵”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而言同样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虽然时代不同,山水画的题材有所不同,然而都追求“气韵”,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通过绘画形成独有的气韵使得山水画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精神内涵。

“思景”相当于绘画创作过程的构思阶段。山水画的意境是整幅画的灵魂,而塑造意境需要构思。构想生动灵妙会使画面意境富有韵味。对物象进行细致的构思,“删拨大要”,继而形成独具画家艺术个性的意境,这在山水画创作中是相当关键的步骤之一,也是当代山水画创作需要多加关注的地方。在近年来的国画展览中,绘画作品出现了精妙的构想与现当代社会文化相融合而成的独到山水意象,时常令观者耳目一新。日常生活学习中,绘画创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独到的眼光和构想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山水画作品。

“笔墨”在荆浩的理论著作中达到了独立的新高度。荆浩认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强调笔墨结合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纵观山水画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山水画逐渐脱离了对笔墨意趣的表达而是寻求以各种材料和色彩突出山水之美。不可否认,新的绘画形式与技法非常重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但是山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画种之一,是以笔墨造境的文人绘画,荆浩以“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指出了笔墨在山水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笔墨发挥的不是绘形作用,它变化万千,是表现作品“气”和“韵”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中国画创作的精髓不在于题材的选取,而在于笔墨的运用。笔墨入境,方显万物神韵。因此,当代山水画创作者要重视对笔墨的学习和灵活运用,掌握多种笔墨技法。

现代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必然引发传统艺术表现形态的改变。面临种种挑战,中国山水画要寻求新的发展,与时俱进,但不能背弃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创作要义。对传统绘画创作要义的现代解读对于当代绘画创作者来说是相当有必要的,当代绘画创作者应在“六要”论的基础上,将当代美学思想与传统美学理念融会贯通,使山水画作品在气韵、意境、笔墨等方面焕发全新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陳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张晶.“度象取真”与“画有六要”:五代荆浩《笔法记》解析:上[J].名作欣赏,2020(7):122-126.

[3]汤凌云.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命题释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4-67.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山水画
赵卫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杨留义城市山水画学术研讨会纪要
纸巾山水画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