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婚礼过程中的共餐行为研究※
——以丹巴县莫洛村为例

2021-03-03 09:00熊建慧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婚宴婚礼

李 锦 熊建慧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本文的田野点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村内的居民都是嘉绒藏族。现今莫洛村有常住人口67户,共246人。莫洛村以村内古碉群闻名,2015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村落坐落于大渡河东岸较低山麓地带,平均海拔在2 000米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农田集中于靠近大渡河沿岸平原地带,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经济林木则有苹果、石榴、花椒等。由于紧邻县城,又有村内的古碉群作为旅游资源,莫洛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较好。嘉绒藏族社会作为一个家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为家屋,莫洛村的社会关系皆围绕家屋展开。在莫洛村,人们往往在房名后面贯以“波”,以指代某一家户。现今的莫洛村在继承关系上仍然保留着传统习俗:由长子或长女继承家屋,其余各子分出家屋居住;家中无子则招婿上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中,有从夫居或者从妻居两种形式。莫洛村的社会网络以家屋的名号——房名为基本单元而展开,互助组织“隆里隆通”的组织和运行都体现了家屋社会的特质。缔结婚姻在嘉绒藏族村寨是一件大事,要经过比较复杂的仪式过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莫洛村,婚姻缔结分三个步骤,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多次的共餐行为。陈志明(Tan Chee-Beng)指出,社区庆典中带有欢乐气氛的活动,一般都要举办宴席,至少要有某种形式的共餐,“亲属和社区共餐表现并加强了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1]82。本文以对莫洛村的田野调查为依据,讨论嘉绒藏族婚礼仪式过程中的共餐行为。

1 莫洛村订婚过程中的共餐

过去莫洛村在选择通婚对象时,有着严格的禁婚范围:同一父系血统的男女双方不能结婚,而母系血统三代以后的男女双方可以结婚。如今随着对外交流方便与社会经济条件逐渐发达,莫洛村里90后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上学的居多,谈的对象大都是本乡之外的人,几乎没有本村通婚的情形,遵守原来禁婚范围的规定就变得很容易。

订婚一共有三步,算八字,提亲,提亲成功后定下婚礼日期。嘉绒藏族青年男女一般是自由恋爱,双方情投意合之后,男方家会主动请求拿到女方的生辰八字,之后便带着二人的生辰八字到寺院请喇嘛或者是当地的贡巴(1)贡巴是村里不出家的宗教服务者,一类是宁玛派的瑜伽士,一类是传统社会的巫师。当地人也用汉语将其称为“道师”。测算。同时,也考量对方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评价,讲究双方家屋在社会评价上的门当户对。八字合适加上门当户对之后,男方家便派人去女方家提亲。在提亲时,男方家一般会派三个人去,分别是媒人和两位男性内亲,父母双方的兄弟长辈都可代表男方家庭前去提亲。提亲时,会带着象征吉祥如意的两根哈达与10斤青稞酒。媒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撮合两个家庭,介绍双方情况。女方家收下这些礼物,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否则会以各种理由婉拒。答应了提亲,女方家会请前来提亲的人留下吃饭,并在提亲的人临走前送上代表自家心意的回礼。

“我家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去了三个人,一个是媒人,还有是我小舅子和我弟弟去的,带了两根哈达和10斤酒,到了女方家媒人就开始说亲了,把我家的具体情况放在面上公开说,还会说我儿子的优点长处,就说给女方的家人听,让他们信任我们才能放放心心地把女儿托付给我们家。我们是吃完饭才离开女方家,我亲家还送了我两瓶酒哩!”(2)访谈时间:2020.01.09,访谈地点:丹巴县梭坡乡村民家中,访谈人:莫洛村村民,男,70岁,务农。

这个过程中,提亲得到亲家的同意,是要以“酒”这种食物被收下,媒人和双方共餐作为重要标志的。如果亲家再回赠酒,就说明对方对这门亲事非常满意,对于提亲者而言,是值得夸耀的。这一次的共餐,可以理解为一次招待共餐。即通过一起吃饭,让提亲者能够感受到被接纳的感觉,从而使相对比较陌生的两家人建立起相互团结的关系。

2 “潘拉”典礼中的共餐

男女双方定亲之后,请贡巴算好良辰吉日,家里的长辈就开始张罗举办婚礼的事宜。婚礼前一天会有一个当地称作“潘拉”的典礼。嘉绒藏族婚后可以从夫居,也可以从妻居,因而潘拉举行的地点在离家出去的新人家中,可能是新郎家,也可能是新娘家。

接亲队伍在婚礼前一天就要到达新人家中,参加下午的“潘拉”典礼,接亲的一般都是新人的长辈、兄弟姐妹及朋友,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因为接亲队伍上午到,“潘拉”大都在下午举行。人们会提前请贡巴算好接亲队伍进新人家门的时刻。到达离新人家最近的路口时,村里会有人敬酒献哈达以示欢迎。到达新人家门口,新人父母会再次献上哈达。参加典礼的人包括新人两方的亲戚以及本村的邻里乡亲。围坐在藏桌边上的亲戚主要是父母一辈以及上一级的长辈,男女新人的亲戚加起来约有40人,加上院坝里的村民以及帮忙的人,参与“潘拉”典礼的人数有200多人。

参加典礼的人中午要一起吃饭。食物比较简单,就是包子和酥油茶。典礼当天早上大概要做1 300多个包子,笔者到达典礼现场那天,主人家的院坝内摆着四五张桌子,男男女女围着桌子包包子,揉面的、和馅的、做包子的、蒸包子的有二三十人,人人分工有序、有条不紊地忙着。下午近2点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吃中午饭,十六七桌客人,每桌桌子上放着一盆包子和一壶酥油茶,人人大快朵颐。

典礼开始的时候,敞房内三面藏桌周围男女方亲戚、院坝外本村的村民席地而坐,不时有隆里隆通的服务人员为村民们送上小吃、斟满美酒,大家聚在一起寒暄交谈。等到主人家这边德高望重的老人发言时,全场都会安静下来,整个典礼既庄严又神圣。主人家到场的每个长辈都会祝福新婚夫妇,讲完祝福的话语后,就从怀里抽出哈达献给一对新人,然后将礼金交给居中的收礼人,另一位收礼人边记录边高喊:某某哈达一根、现金××。等到男女两方的所有亲戚长辈祝福送礼完毕之后,会有人端来盛有青稞的小盆,大家口里高喊“啦嗦”,每人抓一小把青稞向新郎新娘头上撒去,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整个典礼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结束之后新郎新娘一起捧着盛放礼金的藏式小端盘下楼,人们也陆续下楼,围着篝火跳锅庄、唱山歌,远一点的村民下午六七点就回家了,近一点的邻居和亲戚们待到享用完晚饭(酸菜面片)后才回家。

“潘拉”典礼上的共餐,食物虽然简单,但共餐的人却非常讲究。

“我老婆娘家是纳依村的,他们家有五兄妹,除了三妹只有两个孩子其他兄妹都生了三个孩子,那我在我老婆这边就有十一个侄儿侄女,现在也都陆续成年了。像我这些外甥结婚的时候,我和他们的三姨在潘拉那天是必须要到场的,不然外人就会笑我们家不懂礼数。除了我和他们的三姨,我的两个女儿是新娘的表姐妹,也都是新娘的伴娘,在潘拉那天要穿好藏装跟随新郎新娘一起听我们长辈谈话。”(4)访谈时间:2020.01.17,访谈地点:丹巴县梭坡乡村民家中,访谈人:莫洛村村民,男,58岁,务农。

这个叙述表明,参与潘拉共餐,是母系亲属的义务,这与嘉绒藏族社会中母舅的权力有关。嘉绒藏族的人生礼仪上,母系亲属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母舅在婚礼中要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姨妈和表姐妹们都必须到场。

3 婚宴

婚宴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共餐行为,在空间选择、菜品准备上都最为复杂。充分反映出婚宴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作用。

第一,婚宴的空间要大,才能表达主人家好客,做好款待大量宾客准备的意愿。

莫洛村一般都是将婚宴空间设在家里的空地上,但是要求空间非常宽敞。

“婚礼摆席的地方宽敞,这场婚礼才能办得好,才算气派。家里要办婚礼的时候,我们都会预留一块空地出来,今年就不在这块地上种庄稼了。要是婚礼场地小了,客人来了也没安置的地方,显得这个主人家小气、不会来事,大家就会觉得这家子连块地都舍不得空出来给儿子女儿办婚礼。”(5)访谈时间:2020.01.18,访谈地点:丹巴县梭坡乡村民家中,访谈人:莫洛村村民,女,73岁,务农。

准备举办婚宴的空地一般要在五六百平方米左右,中间搭建婚礼仪式的T形舞台,两边则是大约20桌宾客入席的饭桌,一次可供200人就餐。在婚礼上,因为全寨的人、双方的亲戚、送亲的人、帮忙的人都要参加婚宴,普通的婚宴大约会有600人参加,这个20桌空间内的共餐行为会是三轮。这样规模的婚宴,如果空间狭小,就表明主人招待客人的心不诚,因而会被大家非议。

第二,婚宴空间中,婚礼仪式和共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现代的婚礼,当天早上婚庆公司会早早到达,搭建好T字形的舞台,舞台背景图是一幅约6m长、3m高的新郎新娘身着嘉绒藏装的结婚照,背景布的最上方还印有藏汉文的“扎西德勒”,意思是吉祥如意。

婚宴一般于正午12点正式开始,这时新人需要走到T字形舞台中间,在众多宾客的见证之下完成整个仪式。在新人走上T字形舞台之前,要先经历三个仪式。首先在两人面前放一个火炉,里面燃烧着柏树枝,新人需要围着火炉逆时针绕三圈,祈祷二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顺顺利利。其次在兑有牛奶和水的大桶前,两位新人要右手无名指蘸水并且向天上洒三下,祈愿上苍保佑、牲畜平安。最后来到盛有青稞的木箱前,两位新人手抓一把青稞往天上洒三下,祈求五谷丰登。

在点燃柏树枝煨桑时,帮忙的人就开始上菜了。过去主要是猪膘肉和香猪腿,还有专门为婚礼制作的馍馍,现在基本是按照餐馆菜单做的菜了。一般先上卤鸡爪、麻辣鸡块、拌猪头肉、凉拌三丝等凉菜,再上干煸鸭肉、青椒肉丝、回锅肉、芹菜肉丝等热菜,之后上肥肉夹沙、咸烧白、红烧猪肘、清蒸鱼、猪肉丸子海带汤、酥肉白菜汤,最后是蒸南瓜、甜米饭。菜品可以随主人家喜欢变换,但数量必须是双数。

等到新人站在舞台中央之后,婚庆主持人首先代表新娘父母致辞,感谢客人远道而来。之后新娘家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会上台发表祝词,吉祥词的内容一是对在座宾客表示欢迎,二是对新婚夫妇的叮咛与祝愿。老人发言完毕之后,新婚夫妇向席上宾客敬酒以表感谢。婚庆主持人又邀请新娘父母上台,新婚夫妇给老人敬酒,感恩父母亲的养育。之后,到了新郎新娘接受众人献哈达的时刻,无论是新娘的长辈亲戚还是村中的父老乡亲,大家人人手捧洁白的哈达向两位新人走去,献上哈达,并在这对新婚夫妇耳边送上一句祝福语。献完哈达之后,新婚夫妇退场。之后新娘的兄弟姐妹们会呈上歌舞表演,伴随着优美的舞蹈,场上场下欢声笑语,又将整个婚礼推向新的高潮。歌舞表演一般是两首歌加上四支舞蹈,持续20分钟左右,待到表演结束,桌上的客人已酒足饭饱,离开桌子。

第三,婚宴分为三轮,招待不同的人。

婚宴一般分为三轮,其中第一轮和第二轮主要是宴请远方的宾客,本村村民和帮忙的人都是等到第二轮宴席结束,收拾好婚礼现场之后,再开始第三轮的用餐。到了太阳落山,远一点的宾客陆续回家,新人及其父母则站在路口送客人离开。天黑之后人们会在场坝中央燃起一大丛篝火,没有离开的客人和本村村民,无论男女老少,大家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晚上10∶30左右的时候隆里隆通的人备好晚餐,晚餐过后送走最后一批客人,这场婚礼仪式到此才算是圆满结束。

整个婚宴的共餐过程,首先是建立一个反映主人待客诚心的大空间,空间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强调婚宴的喜庆,因而仪式和共餐同时进行。在空间中,按照访客的距离远近安排就餐时间,既照顾了路远的客人,方便他们吃完之后可以及时回家,又增强了同村寨内居民间的亲近感,当他们坐下了吃饭时,实际上在村寨内外的社会关系中划出了界限,使得村寨内的团结得到加强。

4 婚宴的组织

莫洛村的婚宴完全由“隆里隆通”来组织。

在婚礼筹备阶段,隆里隆通内部的分工十分明显:首先会选出当地人称为“诺布”的总指挥,这个总指挥一般是隆里隆通这几家人里面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长辈。其次,婚宴准备过程中的各种事务:上菜、盛饭、烧茶、倒茶、迎客、送客……都有各自的小组长,小组长也是隆里隆通的成员,组员则可以是邻里乡亲。组员听从小组长指挥,各小组长又受领于总指挥。这种职责分明的管理方式,加强了隆里隆通内各成员间的合作默契,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婚礼各项流程的正常运行。主人一般只需要把要用的材料买好,如蔬菜、烟酒,定好要做的菜的份数,其余全权交给隆里隆通。隆里隆通在安排事务的时候,如果你是这家的直系亲属,比如放出去的儿子和女儿,但只要你不属于原家的隆里隆通,那么在整个帮忙的过程中是没有话语权的,必须听从隆里隆通人员的安排。隆里隆通对仪式的所有事务负责,掌握仪式中各项事务的指挥权,同时也承担对整场仪式有不良社会评价的后果。

婚礼仪式上的宴席是重头戏,饭食的丰盛与否彰显主人的待客之道,还关系着主人日后的人际交往。现今莫洛村的婚宴上会花钱请婚庆公司和专门的厨师,此外隆里隆通会对其余的一切做专门的安排。

“在选总指挥的那天晚上,婚礼仪式上各项事务的分组也选出来了,记礼金的(记礼师有两人,必须有一个人属于隆里隆通,另一人则不论是隆里隆通的人与否,会在亲戚或者隆里隆通里选出有文化的人担当记礼师这一职务),管烟酒的、煮米饭的、上菜的、烧茶倒茶的、擦桌摆筷的、洗碗的……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我们隆里隆通自己人,组员就自己安排选择。在我们村每个人在哪个小组帮忙基本是不变的,比如我老婆,她打茶打得好,基本就一直都在烧茶倒茶组,无论是村子里哪家办婚礼。像这种哪个人擅长做哪些事情,村里人基本都心里有数,那么在选好各组组长以后,组长直接把村子里头擅长做这件事情的人纳为自己的组员,大家也没什么异议。”(6)访谈时间:2020.01.18,访谈地点:丹巴县梭坡乡村民家中,访谈人:莫洛村村民,男,42岁,务农

在婚礼前夕的会议上除了选出总指挥之外,婚礼仪式上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被具体分工,村子里人们长期共事以来的默契是分工的依据。

在婚礼上婚宴的开席则是隆里隆通的一场大型的实践。在客人到来的时候桌子上已铺好桌布摆好碗筷,桌子上早已摆好瓜子、花生、喜糖,开席之后擦桌摆筷组的成员负责撤下桌上的干果盘子,为酒菜腾地方。

上菜的主要是村中的年轻小伙子,当村中的小伙子人数够的时候是每人负责给一桌传菜。“一般安排一桌一个上菜的小伙子,主人家也比较有面子,说明有人脉,年轻的小伙子都来帮忙,这家人会做事。”(7)访谈时间:2020.01.09,访谈地点:丹巴县梭坡乡村民家中,访谈人:莫洛村村民,女,65岁,务农

人不够的话有的小伙子就会跑两三趟,负责两三桌。上菜主要是每桌四五样菜一齐上,而不是每次上相同的五六盘菜给每一桌,这种办法保证了上菜的速度,不会出现客人桌上饭菜被吃空的尴尬现象。一般客人坐上桌后三四分钟内,烟酒师就会摆上烟酒,之后倒茶的倒茶、盛饭的盛饭、传菜的小伙子继续上菜……各个小组各司其职,一切都有条不紊。客人吃完饭后依次下桌,端菜的小伙子撤掉桌上的剩菜,把空碗空盘端到洗碗的地方。此时擦桌摆筷组的成员也快速为桌子换上桌布、打扫场坝,为下一轮的宴席做好准备。

第一轮客人离席到第二轮客人上桌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一切都归功于隆里隆通成员之间默契的合作。在整个一轮宴席中,每个小组各司其职、默契协作,一切事务都在大家彼此的信任协作中圆满完成。

在后厨,厨房一直是忙着,几乎没有停歇,厨房有请来厨师负责炒菜,隆里隆通安排人切菜、拌菜、给菜分盘;负责烧茶的小组长是隆里隆通的人,其余的还有亲戚或者邻居;倒茶的人一般是村子里岁数比较小的男孩和女孩,他们从自己家拿来茶壶倒茶;洗碗的组长也是隆里隆通的成员,洗碗的安放地和腾菜的位置相隔不远,洗碗的阿姨有五六人,有3个大盆子,第一个盆子洗第一道,剩下的两个盆子清洗第二三遍,整个过程清洁卫生。第三轮主要是隆里隆通帮忙的吃饭,这一轮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没有专门的端菜的或者是倒茶的,大家需要茶的时候自己倒,米饭自己盛来,每桌派一个人去厨房端菜。

三轮宴席结束后,大家自觉扫地,在场地中间摆一大瓶咂酒,开始跳锅庄。到了晚上八九点半的时候就开始做晚饭,主要是吃酸菜面片。晚上的便饭另外安排组长,做好后会在场坝里面摆一个大桌子,面片装在几个大盆子里面,其他邻居和亲戚在隆里隆通的带领下也会帮忙发放碗筷,舀面片。晚饭后洗完碗筷,隆里隆通的阿姨们才各自回家。

第二天早上大家会早早吃完早饭,到主人家里帮着收拾东西,打扫屋子,还桌子板凳(桌子板凳是从街上的饭店借的,20元一套)。到中午吃饭的人主要是隆里隆通帮忙的人和邻居以及亲戚,午餐大多是前一天婚礼当天剩下的饭菜,新炒几个菜。吃完饭,帮忙的人打扫完婚礼现场里里外外,清点好所有东西之后,隆里隆通的一切事务才算正式结束,之后大家陆续散去。

作为婚宴组织者的“隆里隆通”,是一个以家屋间居处原则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互助组织,在婚礼上,主办婚宴的隆里隆通的人们是一个共同体,对婚宴的组织有绝对的话语权,主人家的亲戚也不能挑战其决策权,而婚宴的声誉也是属于隆里隆通的。

5 结语

莫洛村婚礼过程中的共餐行为说明其共餐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提亲时的共餐,主要表现出同意亲事的一方消除双方陌生感的态度,是一种招待共餐。潘拉时的共餐,是为了支持离开家的新人,在强调母系亲属参与重要性的同时,暗示新人的社会网络支持。婚宴是最盛大的共餐行为,准备足够大的空间,是主人款待客人诚意的表达;仪式和共餐同时进行,说明这是一个仪式共餐,人们通过仪式过程中的共餐建立和巩固与一对新人间的社会关系。共餐活动的组织者是基于家屋社会形成的仪式性互助组织隆里隆通,共餐的行为分为三轮,划分出不同的社会关系层级。

总体来讲,婚礼中的共餐行为,是莫洛村嘉绒藏族社会关系脉络的逐步呈现。正如陈志明指出的那样:“共餐的重要性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它表现出了热情的价值,表现出了招待和关爱,还有对相互关系的珍视”,“有助于建立并维持一种超越家庭内部或者小型群体的社会关系”。[1]88

猜你喜欢
婚宴婚礼
Country Driving
这会不会才是你憧憬的婚宴?
婚宴爽约,宾客被索赔
约你去星级酒店办婚宴
铺满鲜花的婚礼通道
游击式婚宴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