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家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021-03-03 08:48陈静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白鹭散文教材

陈静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入选了不少经典散文,如郭沫若的《白鹭》、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贾平凹的《月迹》、宗璞的《丁香结》等,这些文章内容取材广泛、丰富多样,语言清新明丽、自然简洁,堪称典范。如何让这些名家散文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呢?本文以《白鹭》一课为例,来谈谈名家散文的阅读教学之道。

一、研读名家散文,既要深入又要浅出

名家散文教什么,怎么教?这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些名人佳作,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凝聚着作家个人生活、经历中特殊的情感,其思想内容的深度不是单从文章表面就可以了解到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浅出。深入即挖掘文章的创作时代及背景,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及处境,这需要教师深度备课,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去吃透教材;但是,名家的文章往往内涵深邃,有些并不是五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的。因此,还需要教师能做到浅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来把握教学目标。

名家散文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教材每个学段的阅读单元里,承载着各学段语文要素的训练任务。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定。《白鹭》一文选编在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那郭沫若先生借助白鹭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结合教材课后题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外型的精巧之美以及它与自然相融一体的和谐之美。这种喜爱、赞美之情作者表达得十分得体:文章语言精炼,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全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自然而真挚的情感。

然而,进一步了解《白鹭》一文的创作背景,我们发现这是郭老创作于1942年10月的作品,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第二阶段。郭老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双重身份下,他坚持抗日。但蒋介石同时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矛盾处境中,郭沫若如何自处?《白鹭》一文诞生了,他用真诚的笔触描绘了这寻常之鸟的生态特征,隐晦而含蓄地借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白鹭的傲世独立、恬淡自由又何尝不是他追求的生存状态呢?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孩子,如此复杂的政治背景显然不宜过多介绍。因此,教学目标就结合单元要素确定为“了解课文借白鹭抒发喜爱之情的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深度备课都是徒劳,而是只有在对教材的解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一切课程资源,使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定更趋于适度合理。如教学吴冠中的叙事散文《父爱之舟》,作者以平实却又丝丝入扣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寒门学子成长路上父亲给予的爱和力量,一个个难忘的场景,一处处细节的描写,有过一定阅历的人会深受触动。然而,当今时代,才十来岁的孩童却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创作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进入文本的研读,教学时适度开发一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打通时空的限制。

深度备课是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要走的必由之路。有过“跳出教材看教材”的高度,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才可以更明确文本所承载的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要点。

二、跨越时空,感受名家各具特色的表达

郭沫若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进入作者营造出的那种境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白鹭》文质兼美,但对于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篇创作于1942年的文章中很多词句在理解上有些难度,其丰富的内涵也是理解的难点。如“色素的配合”“清澄的形象化”“韵在骨子里”等,这些语言有着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同时又有着不可替代的表现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处“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中“韵”字的用法实在高明,高明在哪儿?学生却无从得知。

师:怎样理解“韵在骨子里”?我們平时看到有关“韵”字的词语有哪些?

生:韵律、押韵。

生:韵味、诗韵、丰韵、神韵……

师:不错,大家来看“韵”字,左边是个“音”,指音律,右边是它的声旁。“韵”原来指的是和谐悦耳的声音,如“韵律、押韵”,后来引申为风度、气质、情趣等,如韵味、风韵。那么,在文中,“韵”字却作为动词使用,这样写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

生:这样写给我的感觉是白鹭的美是自然天成的。

师:好一个“自然天成”!白鹭的优雅与生俱来,没有半点伪装。

生:我的感觉是白鹭美在内里,是一种骨子里的诗韵美!

师:正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韵”字,让我们领会到了白鹭的诗韵美。

抓一字悟其神,是读经典散文的要领。“韵”字是本课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生字,这里的教学抓住“韵”字的字形、本义和引申义,联系文章语句进行随文识字,既帮助学生有效识记了生字,又搭建了一个深入理解文本的梯子,使学生精准领悟作者表达的深意。

而文中化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更是信手拈来,又用得恰如其分,令人叫绝。教学时要考虑到学情,让学生读懂这些语言,从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师:让我们再读读刚才这句话。看来四个“那”连用,表达出先生对白鹭非常喜爱。如果说这样的表达有些含蓄的话,文中有更直接的赞美,是哪一句?

生: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对。这句话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述显然有些许不同。有些文言的意味啦,有同学能读明白这句话吗?

生:增加一分就显得有些长,减去一分就显得短了。白一点点就显得太白,黑一点点就显得太黑。

师:嗯,你的表述还挺准确的,很棒的理解力!其实啊,同学们,早在很久之前就有了这样的描述。比如古人这样赞美邻家女孩儿。谁来读一读?

(出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你明白他是怎么赞美这个女孩的吗?

生:就是说她高点就太高了,矮点又太矮了,擦点粉又太白了,抹点胭脂又太红了。

师:看来她美得刚刚好,其实白鹭也是美得这般刚刚好。无论颜色的黑白搭配,还是身形的长短,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

师:文章中还有一处语言与此处相照应,大家找一找。

生: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师:是啊,既有适宜,便有不适宜。文章写白鹭,也提及了其他几种鸟类,我们来找一找有哪些。

生:有白鹤、朱鹭、苍鹭。

师:作者把这三种鸟放在一起来写,显然它们有共同之处,谁来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作者把白鹭和这些鸟放在一起做对比,突出白鹭的颜色、大小都恰到好处。

师:确实。跟它们相比,作者还是更喜欢白鹭的精巧与适宜之美。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白鹭的美。

文字的背后是承载的情感。作者对白鹭的喜爱溢于言表,其表达极富个性,一字一句都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悟,“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引领学生咀嚼每一个特殊的字眼,才能悟得作家深长的意蕴。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样的语言,十来岁的孩子是体悟不到其内涵的。何为“恩惠”?为什么白鹭会成为一种“恩惠”?恐怕只有宁静淡泊的心态才能体会得到。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想象:在美丽的南国山村,黄昏时漫步田野,偶尔低飞而过的白鹭,会平添多少恬静之美啊!这种意境对乡居生活的人们来说,也就是寻常一景,这可不就是上天赐予的一种恩惠吗?生活永远是学习的课堂,让学生阅读时联想自己生活中相应的事物,打通时间和空间、自己与作家之间的沟通渠道,才能读懂散文。

三、聚焦文体特点,体会形散而神聚

有人说散文是自由中有节制的美。散文自由广泛的取材、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使它具有形散的特点;而明确集中的主题又永不偏离,这就是神聚。《白鹭》一文的“神”即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白鹭悠然自在、超然于世的忘我状态的欣赏;而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把看似随意撷取的几处小景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篇意境唯美、主题明确的优美散文,其景如在眼前,其情沁人心脾。

学习散文,需要我们展开联想,去领会文章的神韵。如何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联想、想象呢?首先可以透过关键词语想开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作者谈到的白鹭的“美中不足”,看似写“不足”,实则褒扬,把白鹭的优雅柔美用一处反问和自我否定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赞叹。

师:这个词语給你怎样的感觉?大家或许可以从字形上推想一下。

(出示加重的“铿锵”二字。)

生:太有力度,太强硬了。

生:都是金字旁,给人以生硬冰冷的感觉。

师:是啊,“铿锵”二字都是金字旁,一看就给人以金属的质感,那种坚硬与棱角,显然与白鹭的气质不符合。

生:这个词语让我想到了军人的气质,而白鹭是柔美的。

师:说得好!那假如白鹭能唱歌会鸣叫的话,请你想象一下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请用语言来形容一下。

生:优雅,优美,若隐若现。

师:是啊,如果白鹭会唱歌,它的歌声断不是金属的质感,一定是丝绸的质感,柔美而悠扬。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望哨”。“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同样是反问,强调了“望哨”这种警惕性很高的状态并不符合白鹭“悠然”的气质,引导学生由“望哨”一词想开去,与生活中看到的站岗放哨的士兵联系起来,体会白鹭带给人的独特美感。

白鹭的神韵更多体现在它们于自然中呈现的状态。文中描绘的“清水独钓”“孤立树顶”“黄昏低飞”三个画面,让人浮想联翩。联系生活情境,从描绘的画面想开去,这是我们学习散文时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第一幅“清水垂钓图”,作者故意把白鹭捉鱼写成“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一下子让白鹭身上有了一种优雅的气质。

师:请同学们来欣赏这样一幅画面。读一读,你联想到了什么?

(出示: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生:我想到了白鹭没有鱼竿,作者却写它在钓鱼,这样写让它有了灵性,仿佛像人一样悠闲自在。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漠漠水田飞白鹭”。

生:我想到了洹水岸边经常有老爷爷在悠闲地钓鱼,他们在夕阳下那样自在。

生:我联想到了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白鹭在水田的状态是那样放松,似乎没有刻意地要捕鱼来吃,给人一种愿者上钩的超然态度。

师:这些联想和感受让白鹭的神韵跃然纸上,虽然我们北方的孩子可能没有亲眼欣赏过这样的画面,但如诗如画的白鹭清水垂钓图已经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作者爱白鹭,爱它的精巧,爱它的适宜,爱它悠然自得的状态,这些情感无处不在,藏在短短300字的字里行间。一篇短小精练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的感情。

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作者通过谈天说地、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揭示生活的道理。我们要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宜的教学切入点,引导大家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猜你喜欢
白鹭散文教材
教材精读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