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科技之光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021-03-06 03:08
求贤 2021年2期
关键词:甲骨馆藏天津

自2019年10月中国5G开始商用,5G技术快速向纵深推进并如火如荼发展。5G,不再只存在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它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市场推动力,不断延展到各个行业,博物馆业也在其中。2020年5月,天津博物馆的5G智能互动体验厅与游客见面。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出模式不同的,5G智能互动体验厅依托5G+混合现实(AR+VR)、CG等数字互动技术,让文物和历史生动“复活”。作为天津市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的公共文化场馆,天津博物馆在打造5G智能互动体验厅的同时,还开通了线上功能,让文物和历史“走出去”,实现异地在线游览,营造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真正打造“永不闭馆的5G展”和“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5G 智能互动体验厅

“5G+” 混合现实的沉浸式体验

天津博物馆5G 智能互动体验厅,就是通过5G、CG(三维影像)、MR(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新奇地展现天津老城厢、天津运河文化、国宝故事等具有地域特色和馆藏特色的文化主题,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一次积极尝试。

5G 智能互动体验厅位于天津博物馆的4 楼,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天津博物馆和中国移动天津公司、天津九宸数字影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超过400 平方米的体验厅分布着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天津运河文化、天津老城厢三个体验区。从进入展厅看到裸眼3D 技术开始,游客便进入了“5G+”的世界。不论是西周太保鼎上细腻繁缛的纹饰、《潞河督运图》中热火朝天的漕运盛景,还是清晚时期天津老城厢的生活风情,都通过“5G+”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游客眼前。

老城厢是天津旧城所在地,以鼓楼及鼓楼商业街为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富豪商贾云集之地。体验厅利用CG+全息技术打造出一条14 米长的时空走廊,采用激光工程投影仪投射出天津老城复原鸟瞰图,还原天津老城百年沧桑、四季变迁,让参观者仿佛进入时空隧道。

作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之一,天津这座城市的形成跟运河密不可分。通过5G+CG+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三屏环幕的沉浸式体验,为参观者呈现出清代绘画《潞河督运图》中热火朝天的漕运盛景,跨越时间和空间,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

国宝故事体验区则利用CG+MR 技术对西周太保鼎、青铜酒禁、玉壶春瓶等国宝通过三维立体化建模,在展览现场“重聚”。通过MR 终端设备对真实环境进行感知,实时建立空间模型,再通过系统渲染出文物模型,展示在空间中,对西周太保鼎等文物的出土背景和流传历史提供精彩展示与创新体验,提升文物的呈现维度,而这些都能使参观者最大限度地接近文物、了解文物,进入国宝的记忆深处,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卓

九宸数字的负责人李志表示,5G+混合现实以及CG 等数字互动技术营造出来的沉浸式体验系统,覆盖了参观者的所有视野,其可通过VR 眼镜上下左右观看,沉浸在三维立体的虚拟世界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据统计,从5G 智能互动体验厅正式与游客见面至今,已经接待游客超过10 万人次。

“5G+” 打破博物馆的“围墙”

随着中国5G 商用时代的到来,5G 不再是通信业和学术界的热点,它也在推动着各行各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高速发展。天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馆,成功搭乘了这趟“高速列车”,于2019年底便率先实现了5G 网络全覆盖。

据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卓介绍,在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浪潮推动下,天津博物馆积极对接媒体平台与互联网企业,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模式,谋求创新发展。2019年初,天津博物馆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5G 网络全面覆盖天津博物馆,率先成为国内首批让5G网络覆盖全馆的博物馆之一。

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观众观展需求,天津博物馆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开办网络云展览,官网、官博、官微、今日头条号均已陆续推出“云看展”系列网络展览,可通过网络观看馆内17个特色展览的360 度全景展示。其中,“安第斯文明特展”和“穆夏展”两大特展累计线上观展人数超过100 万。

除此之外,为配合“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 周年特展”,疫情防控期间,天津博物馆将展厅内的“甲骨120 字”互动游戏移至线上。体验者可以通过游戏轻松增长甲骨文识读能力,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融合,通关后还有机会获得展览图录,极大地提升了参与感与兴趣度。

博物馆是承载着一个城市最珍贵历史与记忆的地方。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公众教育的重要窗口,天津博物馆紧密依托5G 网络全覆盖的优势,打破传统展陈、参观和管理模式,探索打造文化旅游+互联网的良好环境。

在着力打造5G 智能互动体验厅的同时,天津博物馆内各个楼层还设置了电子触摸屏,通过电子触摸屏,游客可以360度地近观每一件文物。“目前,我们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已经整理了50 多件馆藏文物的视频资料,每件文物的视频在3—5 分钟。游客如果对其中的某件文物感兴趣,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下载。”陈卓说,5G 技术为天津博物馆实现云上观展提供了更强的技术支持,让天津博物馆的文物和历史“走出去”,实现“景观全域式、5G 全覆盖、处处可游览”,增强了博物馆的表现力、感染力、趣味性和功能性,真正建成“永不闭馆的5G 展”和“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5G+”让文物保存和研究更便利

5G 网络的应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参观、增强游客对管内藏品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馆内文物的学术研究和存储保管也同样重要。天津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法书、绘画、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等各类藏品近20 万件,图书资料20 万册。文物每一次撤展、换展,以及日常的保存修复和整理,都是博物馆的常态和重中之重。

陈卓说,文物的保存条件要求非常苛刻,不少珍贵文物因为受到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影响,能够展出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一些非常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的文物无法让游客参观。比如书画作品,展出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年,而看起来比较结实的甲骨,展出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一年。

据了解,天津博物馆有馆藏甲骨近2000 件,其馆藏数量和文物质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而因为受到展出条件的限制,天津博物馆的甲骨展厅仅展出了100 多件甲骨。“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对甲骨文物的整理。我们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将每一件甲骨片都收录进电脑里,制作出视频资料,游客可以通过“云端”细致地研究每一件甲骨片,比在展厅里看到的更清晰。”陈卓说,馆藏的300 余件敦煌遗书以及其他经典馆藏文物也会通过这一方式陆续与游客见面。

“未来,天津博物馆将持续推出线上展览、线上直播等丰富多彩的‘云端’活动,通过‘线上约会博物馆’带领更多游客追溯文物背后的历史,了解博物馆里的故事,感受‘近在咫尺’的博物馆。”陈卓说,同时,他们还将不断更新和推出天津运河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VR 数字实践中心等内容活动。他们希望在天津博物馆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文化旅游+互联网”所带来的高水准、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天津博物馆成为又一处“网红打卡地”。

猜你喜欢
甲骨馆藏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天津卷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天津之眼》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