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三重逻辑与建党百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践分析

2021-03-06 11:16刘婷婷张毓辉
卫生软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卫生发展

刘婷婷,张毓辉

(1.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探索、不懈奋斗、创造辉煌的百年征程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思想武器。百年来,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和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调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持续解放和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通过改革实现医疗卫生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持续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奋斗,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维度认真梳理和总结建党百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将为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经验和智慧。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根基

唯物史观阐述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历史、把握现实、推动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人民群众是劳动主体也是受益主体的主体逻辑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经济逻辑决定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以及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逻辑支撑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念和理想目标。

1.1 主体逻辑: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劳动主体也是受益主体

唯物史观阐释了人首要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进行劳动,成为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又决定了人也是物质生产成果的受益者。第一,从人自身生存需要的维度来看,人们要生存,必然要解决基本生活需要,这些需要既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因此,人们必然要进行劳动生产,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从事其他活动[2]。第二,从人解放自身维度来看,人们进行劳动生产,不光是要满足生存需要,更是为了“创造历史”,满足人自身延续、发展和解放的需要[3]。因此,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是其自身从机械被动地劳动走向积极主动地劳动的过程,是一种追求自我、探寻本质复归的解放过程,是创造物质文明同时创造精神文明的过程。第三,从社会发展目标要素的维度来看,人民群众不单单是社会进步所依赖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受益人。在上述3个方面中,健康既是人创造历史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确定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秉持的价值理念,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

1.2 经济逻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规律,明确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逻辑与根本动力。第一,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要素,劳动者则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关键要素。这一原理明确了生产力进步对于社会进步所具有的主导性,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着与其对应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判定社会变革的客观根据。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彼此间由大致适应发展至彼此不适应,随之变革后又变得大致适应,通过这样的矛盾运动不断循环,持续促进社会生产进步,促使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从而引起上层建筑变化,推动社会逐渐发展到更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释了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阐明了生产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要素,并且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卫生健康领域,不断解放和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是维护人民健康的根本途径。这一理论为我们客观认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客观把握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剖析卫生体制改革模式选择的应然逻辑以及根据不同阶段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出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历史逻辑: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是一种从低级走向高级,实现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的过程,但在前进性的总趋势中同时又交织着曲折性。第一,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马克思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将人类社会形态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发展的基本趋势。将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充足丰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人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和历史必然。并且提出唯有生产力高度发达,集体财富所有源泉充分涌流以后,才可做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是曲折前进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是一个扬弃的进程,要达成共产主义目标,一定会经历曲折复杂且漫长的斗争。卫生制度和卫生体系的发展也遵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和规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一般特征,支撑了我们党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我国健康服务供给充分、人民健康保障公平、人民各项健康指标不断提升的坚定信心。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我们党自建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工作,将维护人民健康与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百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建党100年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展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探索中种下了维护人民健康的红色基因

旧中国内忧外患、疫病横行,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着公共卫生环境恶劣,卫生健康供给严重短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严峻局面。为保障革命斗争力和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卫生健康工作。1922年,党的“二大”把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福利写入党的纲领[4],种下了党维护人民健康的红色基因,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这一根本使命和职责。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战时特殊情况,依靠群众实施伤兵“寄养”,这项措施是党在战争史上的创举,成为中央安置伤员的持续性政策,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同时,为应对和遏制苏区传染病,保障工农群体的健康,这期间建立了当时相对较完备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1932年初公布了《苏维埃区域暂行防疫条例》,开展以预防疾病为目的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大力建设工农医院、贫民诊所和公共卫生所,为苏区群众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5]。在中央苏区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的诞生初期,就打下了立足实际、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明印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卫生健康事业指导思想基本形成,确立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宗旨。1939年初,陕甘宁边区首届参议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边区卫生工作保障人民健康》议案,决议中明确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促进民众健康[6]。1941年5月,边区中央局发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的第十五条也明确指出,“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设备,欢迎医务人才,以达减轻人民疾苦之目的”[7],更加明确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广大医生“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8],强调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解放战争时期,党将人民健康上升到基本权利范畴并明确了卫生健康事业工作的重心。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审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明确了人民拥有免于愚昧和不健康的权利,并指出要发展卫生医药事业[9],开创性地将人民健康上升到基本权利范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我们党在保障广大军民生命健康的实践中,将始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红色基因根植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中,成为推动百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2.2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首创“三大法宝”,革命性地解放和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

建国之初,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孕产妇死亡率为150/万,婴儿死亡率为200‰,人民健康处在极度不佳的状况之下[10]。卫生健康事业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与城乡之间分布严重不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严峻局面。据统计,1949年,全国城市和农村每千人口床位数分别为0.63张、0.05张,城市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1.87人、0.73人[1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系统、具体地分析该时期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确立了该时期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向、工作方针及基本路径。

这一时期,在我们党领导下展开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成果革命性地解放和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增强了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提升了人民健康水平。建国初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指引下[12],中国共产党将全社会的力量统一组织和协调起来,发起爱国卫生运动并大力开展卫生防疫工作,致力于普及卫生知识,消灭病媒虫兽,改善卫生条件。这一伟大创举,大大改善了全国卫生环境,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三大法宝”——县社队三级医疗卫生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制度等符合中国实际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中药资源缓解了缺医少药等问题;面向城市群体建立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医学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取得重大收获,创始了对克山病的亚硒酸钠预防方法等伟大实践。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仅用极少的卫生资源,使广大群众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实现了城乡人民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启医改的探索与实践,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经过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卫生健康服务供给短缺的问题,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医疗机构和卫生人才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不高,存在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用药难等问题。因此,亟需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扩大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也不断展开及深入。这一时期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期间党和政府坚持卫生健康事业是有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同时注重经济效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扩大供给、提高效率。一是放权让利,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医;二是放开搞活,完善医疗机构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健康服务供给快速增加,但同时出现了看病就医负担增加的问题。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医疗服务供给问题,1994年开始医疗保障的“两江试点”[13],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注重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公立医院开始推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模式的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民看病就医负担。这一期间,医疗卫生资源在体制搞活的触动下迅速增长,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第三阶段:2003年SARS爆发后,党和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一步重视,卫生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2003年启动了“新农合”试点工作,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与《2009-2011年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后,党和政府着力推进“五项改革”[14],随着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地,我国城乡医疗服务条件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各级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设施也有了明显改善。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设健康中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卫生健康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需要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致力于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5],确定了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将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推向了新的更高的阶段。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定,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6],201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17],建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促使健康中国工作开始全方位推进;之后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从制度建设方面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加以明确,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始终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作为根本原则,建立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总体框架,全方位推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建设;针对卫生改革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在改革模式上更加注重改革的重点突破和系统提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不断加强人才、科技、信息化建设,促使卫生健康生产力不断发展,服务供给能力快速扩大,持续不断地破除“看病贵”“看病难”突出问题,全方位与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满足人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尤其是成功应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彰显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的成功,这是遵从唯物史观基本逻辑的必然成果,也是基于发展实际不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成果。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下不断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持续解放与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长足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治理工作经验,对于新时期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筑牢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3.1 始终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8]。党在卫生健康事业工作中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始终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作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是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在党的纲领中深刻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在国家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障了人民健康。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手术难、住院难”问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务院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多项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指导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研究卫生健康领域改革的难点和痛点,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改革举措、重大问题等,做出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部署,为卫生健康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指明前进方向。百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没有党的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必然难以获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因此,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导。

3.2 始终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统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从唯物史观主体逻辑角度分析,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是整个生产力里面最为核心与最关键的组成要素。因此,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的领导下,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卫生健康生产力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依靠力量。从建国初期依靠人民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防疫工作,人民群众为改变旧中国落后的卫生状况,降低传染病的危害,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中通过鼓励基层大胆创新,探索不同地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式方法,避免了许多弯路,大大提高了改革的效率。直至新时代坚持发挥广大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面对疫情之时逆流而上、勇于奉献,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年来,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统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

3.3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始终是我们党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工作原则,是坚持唯物史观科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百年来,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这一价值目标指引的方向上持续奋进,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当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当作评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的基本标准。同时,我们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科学准确把握了不同时期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从十八大以前人民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到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深刻分析不能满足人民卫生健康需求、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充分且平衡发展的问题根源,对“症”下“药”,谋划卫生体制改革基本思路和根本方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了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解放和发展卫生健康生产力,推动卫生体制改革,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向着既定目标迈进,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至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5.6‰[19],直接反映了党坚持这一基本工作原则的实践成效。

3.4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在良性互动中建设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判理论的科学性、适用性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不断检验和验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百战百胜,是源于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创新。在卫生健康领域,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立足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坚持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领导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展开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深化认识,积极归纳总结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进而形成了指引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前进发展的创新理论,探索出指导这一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制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推进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效遵循。百年来,正因为我们党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中建设出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这也是我们党永葆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猜你喜欢
生产力卫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卫生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讲卫生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