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建构分析

2021-03-07 21:35郭茹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空间政治

郭茹霞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场域集合体,具有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以及虚拟性形态。我国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开始,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从Web1.0 到3.0 的伟大变革,技术的革新与时代的发展相辅相成,同向共进。

1 Web3.0 时代的网络发展新特点

Web3.0 阶段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高潮,大致发轫于2008年。以微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媒体平台和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 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启了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它以立体交互传播、媒介普遍融合、信息高度聚合为主要特点。

首先,Web3.0 时代的不断推进,突破了传统的信息单向获取模式,所有网站的相关信息都可以进行无障碍交互,用户可以通过多样的媒介载体参与网络生活,互联网具有人人皆媒的去中心化与日常化特点。其次,智能化、移动化、数据化的媒介高度融合新时代到来。在更高水平的互联网技术赋权下,传统媒体出现“再度媒介化”的趋势。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塑着以社交和人际传播为核心的整个传媒生态,以新技术为基础,以万物智联、万物皆媒为表现,信息实现高度聚合。最后,网络平台可以基于用户的情感、行为、喜好而实现信息设置,达到同源信息的智能化聚合,通过分析用户的词条搜索频次、信息获取偏好、网络行为习惯等,向用户推送针对性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实现跨平台交互,通过信息筛选、整合获取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2 Web3.0 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现实影响

Web3.0 时代的到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传统向现代的伟大变革,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空间构建提供重要依托,拓宽空间边界。但随之而来网络环境的新变化也为空间重构的过程提出更多挑战。

2.1 网络新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提供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Web3.0 时代带来新一轮技术革命,不仅为文化传播提供重要媒介,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注入活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的重要依托。

(1)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提供重要依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依托物质场所、精神交流空间、社会实践空间以及虚拟网络空间为构成的独立系统,其中不仅包含着教室、场馆等物质要素,也包含着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网络载体等非物质要素。Web3.0 时代的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以短视频、微客户端为载体,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持,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形态革新。传播方式的变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海量的信息与课程促进了空间要素的多元化发展,突破了以往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局限[1]。多渠道获取与多源头资源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成。在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依托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挖掘、引进与共享,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在数据库中以极快的速度搜寻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优质信息资源。

(2)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边界。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物质性的教育教学场所为主要空间,通过固化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场所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空间的现实性特点明显。网络新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虚拟化转变,使得“一网一世界”的范围更加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边界得以扩大化。Web3.0 时代大学生能够利用多种移动平台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网络空间中,随意获取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高度聚合的优越性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堂直播、云教学等方式,主体之间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与互动。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参与主体,对于虚拟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极高,在同一时间极可能出现在不同地方,打破传统固化单一的课堂交流与思想灌输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边界。

2.2 网络新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带来挑战

Web3.0 背景下的技术变革深化了网络的虚拟性、复杂性与不稳定性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构建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由于媒介畅通、万物互联的信息格局形成,虚拟网络影响的不可控性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造成影响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管理提出更多要求。

(1)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增强大学生精神交流的风险性。

Web3.0 背景下,新型媒体平台不断推陈出新,虚拟网络空间的不稳定性特征也得到深化。传播媒体的革新缩短社会交往的距离,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传播的快速性,也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造成影响,增强大学生精神交流的风险性,对良好思想交流空间的构建带来威胁。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复杂的价值观念在虚拟空间得到极大传播,不仅包含了不良的舆论信息,同时也包含了域外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消解。部分网络意见领袖善于运用这种条件传播未加证实的虚拟信息以及污染网络环境的极端价值观。大学生是网络参与的主力军,本身还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形成不容于核心价值观的其他思想观念,他们的参与主体性看似在不断增强,实际上个人判断深受个体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影响,难以形成理性的独立价值判断[2]。因此,在网络空间高度发展的状态下,处于信息接受中心的大学生在面对多重碎片化信息时,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抉择,更有极端者可能产生“知行不一”“双重标准”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思想的正面性,影响精神交流。

(2)网络话语平民化传递增强网络空间管理的难度。

自媒体出现使得社会上层长期垄断的话语权力向公共领域变革,万物皆媒特点使公众成为信息制造的主体,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网络的去中心化特点突出。话语权力的平民化使得公共性产生的同时,部分网络乱象也层出不穷。传统自上而下的高度可控的舆论生成格局转变为上下互动的多维舆论生成格局,舆论信息的复杂化与主体的异质化增强。主体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更加多样化、大众化,微信、微博、短视频是当前信息获取、制造与传播的重要平台。而网络空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匿名性,为网络意见的表达提供了掩护场,多元网络主体在参与议题讨论时,可以肆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成为部分网民情绪宣泄的场所与侵犯他人权益的工具,网络民粹主义、后真相现象的出现让人不寒而栗。舆论制造的平民化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点同时增强虚拟网络空间管理的难度,如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成为当前网络空间乃至社会治理的重要难题,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

3 Web3.0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建构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社会空间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体。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要素的变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提供更多条件与可能性。

3.1 以技术为媒介优化物质地理空间

人们普遍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纯粹的物质场所,以教室、馆所为主要代表。近年来,生活世界不断呼唤回归,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求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以城市公园、娱乐广场、标志建筑等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场所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各书店、剧场等文化场所也成为城市中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3]。

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一定是极具交流手段的工具性与教育教化的目的性价值的。当前,部分城市建筑与校内文化场所等在外观设计及其实用性价值上都存在诸多局限。多数文化场所只是作为形象工程出现在城市中心或校园中,工具性价值初步显现,但内部构建不够科学,价值性凸显不够。Web3.0 时代如何运用新型网络技术赋予并凸显现代建筑场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们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首要问题。首先,在空间外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图像技术与传播媒介,通过立体广告屏幕等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其次,在空间内部设施方面,应考虑好空间承载文化教育活动的可能性,注重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与配合,明确不同模块的功能设定,增强多元活动导入的可能性,通过设计元素、场地设施、事件策划形成可以容纳不同事件的主题性文化空间,如果遇到教育事件触发,这些空间马上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意象激发的发酵器。

3.2 加强舆情监控以净化精神交流空间

当前,网络空间作为社会舆情的风暴中心,呈现以“三微一端”为主导,各类网站、直播平台、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纷纷崛起的新媒介生态格局。舆论场的扩大以及负面舆论曝光的力度增加,网络营销、资本运营、网络民粹主义、舆论返场等现象出现,对大学生精神交流空间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新型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降低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对以大数据为主要代表的技术运用。大数据作为一种规模达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可以在大学生情绪以及行为监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达到净化大学生精神交流空间的目的。利用大数据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4]。通过大数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 “事实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搜集与追踪,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心理倾向及行为选择,通过及时筛选异常群体和特殊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情感帮扶和心理疏导,使其情绪得以缓解,心理得到调试,形成健康的思想交流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对大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是首要前提。

3.3 创新活动方式扩大社会实践交往空间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其认知与实践能力,培养品德与才智具有重要价值。虚拟网络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现实的社会实践空间。虚拟互联、万物互通的新型网络时代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弱化了现实实践的必要性与参与感。构建新型社会实践空间,需要将虚实空间相结合,在体验虚拟实践的无界性时,也要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空间的体验感与获得感。以仪式活动为例,仪式活动从古至今都发挥出思想凝聚与政治主导的重要价值[5]。激发传统节日或纪念活动的教育意象,致敬经典的同时能够重塑其现实意义。大学生通过既定的程序与仪式参与仪式表达,可以凝结、认同、强化共同的思想信念与价值信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加强引导以营造健康的虚拟网络空间

新型网络环境的发展促使网络生态格局发生极大变化,网络空间的复杂性特点表露无遗,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成为构建良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重要一环[6]。首先,应注重加强网络空间的思想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参与主体与信息之间的关联度、互动性极大提升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引导优秀文化传播,在网络空间形成正面的价值引导,赋予思想文化更高的教育性与价值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其次,应加快培育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具有某些观点或意见的权威性,可以在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意见表达的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良好的意见领袖,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扰,有利于推动构建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

Web3.0 时代以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为重要表征,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构建提供了更多可能,实现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空间政治
空间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创享空间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